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陈忠实的自卑与超越

来源:北京晚报2022-04-16 10:42

  作者:李峥嵘

  1942年8月3日,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一个贫苦家庭。他在《陈忠实文学回忆录》里详细讲述了如何超越自卑,实现文学梦的艰难历程。

  上中学时他从乡下步行到50里外的西安城里念书,背着一周的粗粮馍馍,一日三餐都是开水泡馍馍,夏天馍馍长毛,冬天又冻成冰疙瘩,没有一点油腥,最奢侈就是买点杂拌咸菜。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出自母亲的双手,只有冬天防寒的单帽是机械化制作的棉布制品。在窘迫的生活里,文学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他从小喜欢文学却讨厌作文,特别讨厌命题作文,那种《我的家庭》《寒(暑)假里有意义的一件事》,从小学到中学早都写烦。但是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车老师给他带来了新的体验。车老师让同学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第一次感受到写作文不是活受罪。陈忠实把自己写的两首小诗抄到了作文本上,原以为会成为老师宣读的范文,没有想到,老师不但没有表扬、没有给分数,还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评语:“以后要自己独立写作。”他深感屈辱,下课之后就找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暗示抄袭的?有什么凭证说抄袭?老师说,不需要凭证,因为你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少年陈忠实深受打击,失控地把作文本上两首诗撕下来,用双手揉碎塞到衣袋里,转身不辞而别。

  陈忠实从此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远远地避开老师,学业一落千丈,甚至做好了被开除的思想准备。又一次自选作文,他学习赵树理写了一篇农村题材小说,还给人物都起了绰号。老师依然没有在课堂上提起他的作文。但是发下作文本以后,陈忠实却看到满满两页的评语和5﹢的超高分。一天,老师拿出了他的另一篇作文,说帮他做了一些修改,并且替他抄写投寄给了文学期刊《延河》杂志。虽然没有发表,但是老师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赞赏,给了他极大的激励。

  陈忠实是村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1962年高考落榜,回乡务农。他默默读书,找到什么就读什么,合口味的就背诵。《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阅读使他的目光摆脱了家乡狭窄的天地,座右铭“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帮助他排除自卑。1965年,23岁的陈忠实在报纸副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陈忠实感慨道:“在此前一整段漫长的苦斗期,从开始爱好到矢志钻研文学,我一直在自卑与自信的斗争中滚爬,现在自信第一次击败了自卑。”

  之后写作也得了一些奖,但在文坛并没有太大的浪花。陈忠实44岁时清楚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意识到了50岁年龄大关的恐惧。他说:“我一定要写一本死的时候可以当枕头的书。”他把所有的心血投入到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历时六年,直到1991年,在他即将跨入50岁这一年的冬天,完成了白鹿原三代人的生死悲欢。《白鹿原》获第4届茅盾文学奖,至今已发行数百万册,反响强烈。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陈忠实在默默地阅读和写作中,忍受了远比鼓励更多的嘲讽,为了避免讽刺和嘲笑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他让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之中,与一般不搞文学的绝口不谈文学,连父亲也不例外。陈忠实说,我自信又自卑,从来就没有勇气去拜访那些大家,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靠着鲁迅先生所说的“天才即勤奋”的哲理,坚持不放弃,用最大的勤奋去付出心血和苦力,弥补先天的不足,最终超越自卑。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因病逝世。县殡仪馆遗体告别仪式时,他的头下枕着初版的《白鹿原》。(李峥嵘)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