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从诗话看文脉传承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04-19 10:50

  作者:党云峰

  学者林岫今年出版的《紫竹斋诗话》让人们看到了“诗话”这一千年文脉的新发展。诗话是我国文学评论中颇有特色的重要传统,但人们就诗话的起源来说观点不一。虽然“诗话”一词来自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但清代何文焕辑的《历代诗话》就收录了南朝梁钟嵘的《诗品》、唐代释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明代毛晋提出:“(《诗品》)实诗话之伐山也。”清代章学诚提出:“诗话之源,本于钟嵘《诗品》。”当然,《诗品》与《六一诗话》的内容和文风区别是很大的。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由王大鹏等编选的《中国历代诗话选》,不仅纳入了《世说新语》《颜氏家训》,还纳入了日本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

  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

  诗话的内容比较丰富,欧阳修提出:“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宋代许顗在《彦周诗话》中提出:“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若含讥讽, 着过恶,诮纰缪,皆所不取。”由此可见,诗话的内容包括记载诗歌创作轶事、摘录诗歌佳句、评论风格字句、臧否诗人观点等。就评论来说,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白体、西昆体、晚唐体提出了批评,并以韩愈为标杆,提出了诗歌的发展方向,宋诗后来就是沿着这条路发展的。宋代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认为:“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以气韵淆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诗话中还有改诗的过程或趣事,例如宋代洪迈在《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改《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严羽的《沧浪诗话》,不仅是在宋代,就历代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诗话作品,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5部分,特点在于“以禅喻诗”,严羽提出:“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指出宋代诗坛的弊病在于“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主张“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严羽把诗歌分为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严羽以“气象”论诗,认为“唐人与本朝(即宋代)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就继承了严羽的很多观点。

  虽然诗话是随笔,但也会在褒贬之间阐发论者的诗歌主张,钟嵘提出:“弘斯三义(赋比兴),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曹植的诗歌就因“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而被评为上品。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把古代的“诗言志”解释为“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突出了主观情感的作用,拓展了志的边界。但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则评价袁枚的作品:“诗固忌拙,然亦不可太巧。近日袁大令枚《随园诗集》,颇犯此病。”

  到了清代,“资谈笑”的诗话从文人雅趣变成了理论专著,例如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叶燮的《原诗》等。诗歌艺术的传承、理论探讨在诗话中探讨了近千年,涉及创作论、鉴赏论等,并提出了很多观点,例如清代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提出的神韵说,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提出的格调说,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的性灵说,翁方纲在《言志集序》中提出的肌理说都在《石洲诗话》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论者不同的主张体现在对同一句诗的不同评价上,例如明代刘永锡的《行路难》中有一句:“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沈德潜以为:“只此数字,抵人千百。”袁枚则认为:“‘风萧萧兮白日寒’是《国策》语。‘行路难’三字是题目。此人所作,只‘天荆地棘’四字而已,以此为佳,全无意义。”这种判若云泥的评价正是来自两人不同的诗歌主张,沈德潜重古意,而袁枚重新意。

  近代以来的诗话著作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学者到国外留学,在中西合璧中产生了很多影响至今的诗话著作。

  朱光潜的《诗论》出版于1943年,他认为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诗论》中经常同时呈现中西方学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例如在讨论诗歌起源的时候,就比较了《诗大序》的“表现情感”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再现印象”的观点。朱光潜认为:“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喜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

  钱锺书的《谈艺录》出版于1948年,他在《序》中提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虽然书名沿用自明代徐祯卿的《谈艺录》,但主要是对诗话传统进行中西比较研究。全书共91则,重点分析李贺、韩愈的作品,严羽、袁枚的主张,其中第59则至第86则论述的是袁枚的《随园诗话》,并提出:“盖性之灵言其体,悟之妙言其用,二者本一气相通。悟妙必根于性灵,而性灵所发,不必尽为妙悟;妙悟者,性灵之发而中节,穷以见几,异于狂花客慧、浮光掠影。”钱锺书在第44则的补订中还提到:“此余二十二岁时浅见妄言,石遗丈恕其稚騃,姑妄听之耳。”这体现了钱锺书的自省。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提到很多国外的文学理论主张,并与我国的主张相参照。例如在第15则论述摹写自然时就提到:“在西方,创于柏拉图,发扬于亚里士多德,重申于西塞罗,而大行于十六、十七、十八世纪。其焰至今不衰。莎士比亚所谓持镜照自然者是。昌黎《赠东野》诗‘文字觑天巧’一语,可以括之。”对国内作家点评外国作家的观点,钱锺书也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第9则提到苏曼殊将拜伦比之于李白的仙才,将雪莱比之于李贺的鬼才,钱锺书认为这种评价是不恰当的:“此僧于文字海中飘零,未尝得筏登岸也。”

  此后我国学术界还产生了一些有特色的诗话作品。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出版于1962年,选的是诗话、词话和诗词评中“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诗和词的话”,从欣赏与阅读、写作、修辞、风格、文艺论5个方面点评历代诗话。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出版于1987年,分为初唐诗话、盛唐诗话、中唐诗话、晚唐诗话,在讲解唐诗的同时也把文化背景、如何进行诗歌创作等进行了普及。流沙河的《流沙河诗话》出版于1995年,特色是关注海峡两岸,在第一部分《隔海说诗》中点评了余光中、纪弦、杨牧、覃子豪等诗人的作品。艺术家吴藕汀去世后,他写的《药窗诗话》才于2007年出版,讲的是自己写的一些诗歌背后的故事。

  诗话随感式的散漫文风没有系统性,而且很多时候只说个人的结论,但其中的一句甚至几句话就能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当然,摘句的吉光片羽让人难窥诗歌全豹。钱锺书认为:“《沧浪诗话》云:‘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持论本极周密。自解缙《春雨杂述》截取沧浪首四句,以为学诗者不必读书,诗道于是乎衰矣。”钱锺书所说的摘句容易引发误解就是很多人批评诗话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选择、点评同代或相近时代的诗作时,论者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难免有人情在里边,袁枚也说:“徇一己之交情,听他人之求情,余未能免。”例如《随园诗话》中有“比来闺秀能诗者,以许太夫人为第一”之类的客套话。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的最后才提到诗话,他对诗话所持的态度可见一斑。章学诚提出:“前人诗话之弊,不过失是非好恶之公。今人诗话之弊,乃至为世道人心之害。”

  诗话的国外影响

  诗话在国外影响很大。例如日本学者池田四次郎编辑的《日本诗话丛书》就有和文诗话29种,汉文诗话30种,丛书中提到:“此书(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于我邦为诗话中之最早者。”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的《日本汉诗话集成》也是从《文镜秘府论》开始的。日本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作品则是虎关师炼(1278—1346)的《济北诗话》,此后则是300多年的断层,直到林梅洞的《史馆茗话》出现,已是1667年。很多日本诗话探讨的话题、论述的诗人作品来自中国,体现了对中国诗歌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例如芥川丹丘的《丹丘诗话》卷下提到:“古今诗话,惟严仪卿《沧浪诗话》断千古公案。仪卿自称,诚不诬也。其他欧阳公《六一诗话》《司马温公诗话》之类,率皆资一时谈柄耳,于诗学实没干涉,初学略之而可也。”

  诗话根植于诗歌,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话也伴随着诗歌传承了上千年,从诗话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传统审美的嬗变。诗话保存了很多史料,辑录了很多诗歌,尤其是通过对诗歌的理论分析,让人知道如何鉴别诗歌作品的优劣。可惜的是,如今人们主要是整理出版宋、元、明、清到近现代的诗话作品,当代学人少有著述,在传承和创新方面还要继续努力。(党云峰)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