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母爱如书,用一生去阅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母爱如书,用一生去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2022-05-06 10:05

  作者:于 锋

  再过两天就是母亲节了。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人们感恩母爱,赞颂母爱,用手中的笔书写动人的母爱,本期“悦读”版推荐八种讲述母爱的经典读物,让读者透过温暖动情的文字,阅读母爱这部永远无法读完的大书。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的标志性作品,以参与1902年“五一游行”的领导人之一扎洛莫夫及其母亲扎洛莫娃为人物原型,塑造了革命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在儿子巴维尔的影响下,尼洛夫娜凭借着纯粹的母爱,从一名卑微软弱的老妇人,成长为自觉坚定的革命者。当儿子巴维尔被捕,在法庭上发表演说时,尼洛夫娜依然冒着危险担负起递送儿子演说词的任务,直至最后被暗探逮捕。尼洛夫娜给几代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她的身上,读者感受到崇高的母爱与革命理想的交织与协奏。

  在中国革命史上,同样有很多“革命母亲”的光辉形象。很多人看过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在丈夫欧阳梅生、长子欧阳立安相继为革命献出生命后,陶承带着孩子们辗转奔波在敌后,抚养他们长大,将孩子们送上革命道路。陶承将一切都献给了党,用一位母亲的坚韧和坚持,迎接革命胜利曙光的到来。母爱是自私的,但革命者的母爱是无私的。在书中,她这样动情地说:“如果说,我的家庭曾经遭受了若干不幸,那么,敌人又毁灭过多少个这样的家庭。孩子们付出生命,这是为着更多的母亲不再失去自己的儿女。”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著名作家张洁在母亲去世后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在她看来,一个人在五十四岁时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时成为孤儿痛苦得多。在母亲去世后,大病一场的张洁用文字记录下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天:“我亲吻着妈的脸颊,脸颊上有新鲜植物的清新。那面颊上的温暖、弹性仍然是我自小所熟悉、所亲吻的那样,不论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我都能准确无误地辨出。可从今以后再没有什么需要分辨的了……”椎心泣血的文字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让读者体会到子女在母亲远行后的悲痛,也愈加珍视和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

  著名作家池莉的叙事散文集《立》也是一部饱蘸母女深情的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从母亲的视角看女儿。从女儿出生开始,一直写到女儿从世界一流大学毕业,顺利踏上社会,娓娓道来中流露着母亲对女儿的真挚情感,也让读者领悟到,爱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是共同成长的过程,母亲抚养女儿长大,女儿同时也成就着母亲。

  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在得知母亲罹患胰腺癌晚期后,施瓦尔贝一度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偶然地,他选择用书与母亲沟通,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有了两个人固定的读书会。他们探讨各种话题,包括勇气、信仰、孤独、感恩,最终这对母子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深度了解彼此。正如威尔·施瓦尔贝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也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从小跟随母亲长大,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回忆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往事,刻画了一位勇敢而冒失、深情而严格的母亲,在字里行间寄托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在作者轻松调侃的笔调中,所有辛酸的磨难、艰苦的奋斗仿佛都化为一抹轻烟,唯有绵绵的母爱,如一眼清泉,润物无声,永驻心田。

  在今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的12本好书中,有一套著名作家梁晓声以父爱、母爱为主题的经典文章合集《致父亲+致母亲》,《致母亲》是梁晓声以母爱为主题的经典文章合集,其中的《慈母情深》和《老水车旁的风景》入选了语文课本和中考试题。《致母亲》中,不光有辛勤养育子女的母亲,也有追逐天真梦想的女孩,憧憬美好恋情的少女,悉心照料家人的妻子,这些无一不曾是母亲在某时某地的身份和经历。她并非生来就是母亲,她有过愿望,有过理想,经历了很多辛苦,遭遇过不少创伤,却将一切深深地隐藏,留给我们的只有绵延不绝的嘱托与叮咛,以及无边无际的包容与奉献。

  和其他“母爱作品”相比,作家、音乐制作人许常德的《“母爱”真可怕》显得有点“另类”,但也值得一读。在许常德看来,母爱在每个家庭中都随处可见,起着关键作用,但也存在诸多误区,比如,母亲对孩子的过度操纵和投入,会让孩子成为“木偶”;只一味要求孩子,却不尝试去了解孩子;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并拿自己的爱来作为要挟等等。许常德认为,只有跨过家庭教育的误区,才能让“母爱”更加完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于 锋)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