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立夏三朝 看芍药

来源:北京晚报2022-05-14 10:37

  作者:户力平

  时至立夏节气,民谚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药”之说。

  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京西百花山的芍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最负盛名的是丰台芍药,有“丰台芍药甲于天下”之美誉。立夏至小满节气前后,芍药花开,“连畴接陇,一望无际”,为京城初夏第一胜景。

  淡雅“花相”满园诗情

  芍药与牡丹花容相似,花光浓艳、妩媚多姿。而若论历史渊源,芍药的栽培远在牡丹之先。早在夏、商、周时就有芍药栽培,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

  芍药有将离、婪尾春、小牡丹之别名。古代栽培芍药以扬州为盛,故世称“洛阳牡丹、广陵(扬州)芍药”两相媲美。宋代在苏、皖两省南北广栽芍药,扬州一朱氏园中就栽植芍药五六万株,可见其盛况,谓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

  北京也是芍药的原产地之一,京西门头沟的百花山上就有野生芍药。据《百花山志》载:百花山芍药属草芍药,也称山芍药,为多年生草本,生长于山中林下,与南方的芍药相比,花型较小,品种单一,色略不艳。据植物学家考证,百花山的芍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有生长。

  辽代南京(今北京)及以北地区已有芍药栽植。南宋文学家姜夔在《契丹风土歌》中对辽地种植牡丹与芍药盛况赞曰:“契丹家住云沙中,耆(qí)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如果仔细观察辽代的陶瓷会发现,牡丹花和芍药花作为装饰题材经常出现在辽瓷上,由此反映出芍药在辽代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

  到了元代,芍药栽培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清朝又北转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后又转到北京一带。当时大都城周边多有芍药栽植,熊梦祥《析津志》称:“芍药之盛,旧时扬州,今扬州遗种少少。而京师丰台,连畦结畛,依担市者,如万余茎。”“内园芍药迷望,亭亭直上数尺许,花大如斗。”

  明清时期,芍药在京城园林中的栽植更为广泛。西郊海淀有明代清华园(非今之清华园),又称李园,为神宗外祖父李伟所建,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园内时以牡丹、芍药著称。“是牡丹千计(棵、丛),芍药万计,牡丹花、芍药花盛开时,人称为花海。”

  从明朝末年始,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好去处。寺中设有花圃,种有芍药、桂花,尤以芍药最为有名。时有“京城四大花事”之说,即“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其中天宁寺种植的芍药花朵硕大、颜色鲜艳、品种繁多。每至立夏时节,京城的文人雅士多到此观赏。

  芍药不仅为可赏之名花,其根还可入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群花品种,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为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芍药,犹约也。约,美好貌……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

  清代,圆明园和颐和园的芍药也许多,而王府花圃里也多植芍药。因牡丹和芍药是分不开的,种牡丹就要种芍药,也可以延续花期,所以在西郊的极乐寺“国花堂”是以牡丹取胜,但芍药也是连畦成片。

  清代乾隆皇帝甚爱芍药,曾在御园中广植芍药。乾隆十年(1745年)兴建香山静宜园时,栽植多种花木,其中芍药多达百余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初夏,弘历驻跸御园,在观赏了盛开的芍药之后,即兴赋《御制芍药诗》:“山中土脉厚,卉木总昌昌。紫药翻风馥,白珠擎露光。丛高蜂倦采,瓣大蝶深藏。谢朓如曾遇,清词当异常。”他还令宫廷画家钱维城画了折枝花十二种于《花卉册页》上,每页都有御题七绝一首,其中题芍药诗云:“雅淡风情绰约姿,侍花王必尔为宜。扬州闻说种称上,惜未曾逢烂漫时。”

  芍药花还可用于制作花茶、点心等。据清末慈禧御前女官德龄回忆,皇太后为了延年益寿,曾以芍药花瓣与鸡蛋、面粉炸成薄饼食用。她非常喜欢吃一种芍药花饼,其制作方法是将芍药花洗净切丝,然后混入面粉、鸡蛋之中,最后油炸成饼。

  丰台芍药 文人咏叹

  明清时,京师芍药以丰台最负盛名,故有“丰台芍药甲于天下”之誉。因这里有属沙质壤土,水源丰沛,且气候条件又能满足芍药耐寒喜阳、忌湿畏热的要求,利于芍药栽植。栽培品种甚多,有酒白、杨妃、南红、小叶杨、金镫子、粉妆楼等。其中金镫子开花早,色红而艳,所谓“立夏见芍药”即为此种。酒白开花晚,茎粗而朵大。小叶杨则以香味浓郁见长。

  明代《帝京岁时记胜》称:“京师花木之盛,惟丰台芍药甲于天下。”《燕京岁时记》也载:“芍药乃丰台所产,一望弥涯,四月花含苞时,折枝售卖,历遍城坊。”清代《日下旧闻考》载:“丰台为近郊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而春时芍药尤甲于天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朝廷之命,方苞前赴塞门(边关),临行前与好友张朴村等人游览丰台花乡,并写下著名的《游丰台记》,赞赏丰台的花卉:“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jiōng)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晚清蔡省吾所著《燕城花木志》称:“芍药必秋分种,否则不开。予购傻白、南红、杨妃、千叶莲四种,盛开数岁。但花后须割而燎以草。二年须分粪培之。否则成单叶。”民国时期出版的《北京花事特刊》对丰台的芍药记为:“每岁花开,繁秀如画。都人士女,往往游观,而一般文人雅士,无多咏花之作。”

  明清之时,丰台的草桥十八村,村村都种芍药,而京城花市所售之时令之花卉,多来自丰台一带,其中又以郭公庄最负盛名。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郭公庄原为一郭姓宦官(太监)的庄园,故以郭公庄为村名。据传,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后,许多人四处而逃。其中有郭姓太监,带着多年积蓄的银两逃到广安门外西南的一座寺庙里。没多久大顺军败走京城。郭姓太监仍不敢再回到宫里,于是拿出所存银两在京西建起几间平房,以为养老。后来又将宫中的名贵芍药移植于此。多年后芍药栽植达百亩,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远近驰名。《丰台史话》称:“丰台芍药最盛者郭公庄。茎粗而高大,花朵极妍,以香味浓郁见长,春时将花剪下,作切花供应全城,售于市上,清时曾进奉宫中。”现在北京中山公园仍繁育有“郭公庄芍药”的品种。

  清代,每至芍药盛开之时,城里人多出右安门到丰台踏春赏花,而文人墨客多以芍药为题,吟诗作赋。

  乾隆年举人翁咸封《丰台芍药谣》曰:“扬州梦断狂飙起,绰约花魂度江水。异香片片团作云,飞堕丰台幻红紫。丰台芍药颜色殊,万花作会铺锦毹(shū)。就中一枝最妖艳,玉盘捧出倾城姝。”光绪年进士朱祖谋赋词《帝台春·丰台芍药》:“方罫(guǎi)曲折,花农旧生活。谷雨半晴,绣槛争移,宫衣微脱。插帽传笺一笑处,尽消遣、谢郎吟箧(qiè)……”晚清大臣陈宝琛赋词《忆旧游·丰台芍药》:“看群芳代谢,占断春光,婪尾连畦。过草桥南望,恐扬州盛日,无此华滋。向时祖园王墅,芜废属场师。问碧玉谁家,销魂值得,留视图诗……”而乾隆皇帝在《丰台行》一诗中赞也曰:“皇州百艺无不有,丰台花圃风流薮。南梅北杏温建兰,绿色牡丹大於斗。牡丹花王芍药婢,好恶异宜时尚尔。丰台芍药胜牡丹,花时狂走都人士……”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了数十种花卉,芍药也在其中,且在第六十二回描写了“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美丽场景:

  “顽了一回,大家方起席散了一散,倏然不见了湘云……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如此细腻的描写,可见曹雪芹对芍药花之喜爱。他通过芍药花烘托人物,不仅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性格憨直可爱的少女,而且描绘了一幅妩媚娇美的动人画卷。据传,此景乃曹公至丰台观赏芍药后而得。《红楼趣话》载:久传,某年立夏日,曹雪芹至右安门外丰台,但见芍药竞放,花香四溢。有士女为花而醉,似眠于芍药丛中,细观之态,颇为悠然,忽念笔下之史大姑娘(史湘云),悄然而悟,数日后遂有“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之述。(户力平)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