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画为媒,传递博物馆美术馆的力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以画为媒,传递博物馆美术馆的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22-05-15 10:11

  作者:杨景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美术馆事业飞速发展,在文物保护、藏品研究、展览陈列、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排队打卡博物馆美术馆,成为一种新风尚。美术工作者敏锐捕捉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热潮,精心构思,巧妙地把现场参观的观众与正在展出的文物、艺术品组织在同一画面之中。这种画中有画的形式,深化了创作的内涵,画里画外共同表达着博物馆美术馆的职责与使命。

  精神感召的回响

  博物馆美术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当今博物馆美术馆的使命,不仅是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美术作品生动展示,更重要的是要让它们“活起来”,尤其是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热起来”,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滋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掀起参观红色场馆和主题展览的热潮。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中国美术馆“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上,一件件革命文物,诉说着昨日的苦难辉煌,一幅幅优秀党史题材、现实题材美术经典和新作,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一些美术工作者以此类主题展览为创作内容,艺术地再现观众参观红色文化场馆、传承红色基因的景象。比如,张春霞中国画《经典永流传》、闫军中国画《红色记忆》、桑建国中国画《博物馆系列·高炮》、胡江中国画《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均以人们参观红色文化场馆为主题,带领观众一同走入火热的革命岁月。这些美术作品恰到好处地发挥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画里画外凝聚着磅礴向上的力量。

  还有一些美术作品,聚焦我国博物馆美术馆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使观众在今昔对比中感悟爱国情怀,感受时代发展。沈启鹏中国画《风物聿新》便记录了1905年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刻画了以一己之力创办博物苑的张謇,以及为南通建设而奔走的诸多学者名流。画中30多个人物形象均有据可考,仿佛正从历史中走来。如今,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无论是画中的博物馆,还是博物馆中的画,都已成为人们了解历史、获得精神滋养的重要窗口。

  文化盛景的缩影

  节假日,全家老少一起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探索历史、感受文明、体验文化,不仅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职业、国籍的人,爱上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这种新风尚,有助于人类文明深入交流互鉴、交融发展,也拓宽了美术创作的表现领域,促进各画种尤其是中国画的创新表达。

  孙娟娟中国画《对话》,描绘了国内外观众簇拥在展柜周围,争相观看、拍摄青铜器的情景。画面中心,青铜器置于高高的展台上,一位中国女孩双手轻抚玻璃展柜,双目凝视文物。周围观众的身影交织重叠,仿佛代表着无声的喧哗,与女孩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创作者充分利用绢的质地,以传统工笔画没骨技法,突出水墨晕染的效果,将观众的叠影表现得亦真亦幻。叠影打破了形体之“实”,流动、错杂的轮廓,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之美。在动与静、虚与实的巧妙平衡中,作品实现了对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意义的深刻表达。封思勇水彩画《心象之念念不忘》,以水彩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呈现了精美的曾侯乙尊盘展出时的场景。人们可以通过画中外国观众专注的神态,感受到这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魅力,探寻其中充满智慧的铸造工艺,思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这些美术作品带领观众穿越古今,在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中,领略沧海桑田的巨变。欣赏类似题材的作品,不禁让人回想起“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何以中国”等轰动全国的展览。各地观众从千里之外直奔展馆,人人争说国宝的景象,至今令人难忘。这是古今交汇的文化盛景。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美术工作者用丹青妙笔定格的瞬间,正是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时代缩影。

  共享美育的课堂

  如今,各类博物馆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客厅”,不仅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形象代表,更是社会美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美术工作者用新颖的构图、多元的手法,记录下博物馆美术馆中美的熏陶和接力。

  高古的文物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董哲中国画《敦煌精神》通过绚丽的壁画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修复壁画的场景,诠释了一代代人对敦煌的热爱和守护;牛文娟中国画《博物馆的奇幻之旅》,以石刻拓片上凌空飞舞的女孩形象,表达了神游艺术世界的奇妙感受;陈中林中国画《游于艺》,聚焦古代绘画展,抒发古今相通的山水情怀;杨景峰中国画《传承》,则通过聚精会神观看古代壁画的美术生,以及坐在地上临摹壁画的儿童,阐发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这些作品手法各异,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都呈现一种和谐的状态,寓意人与文物艺术品在精神层面合二为一。还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遗址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在靳瑞强中国画《国风魏韵》中,一群少先队员走进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作者以石柱分割画面,凸显石窟的磅礴气势。石柱前,是举着旗子继续前行参观的队伍。石柱后,一名小学生转过身来,抱臂仰望,似乎在凝神、回味,默默表达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

  博物馆美术馆中的公共教育活动更是孩子们喜爱的美育课堂。其中,科技馆以互动性强的公教活动,开展具有知识“黏性”的科普,成为青少年的学习乐园。在马小娟、刘亚平中国画《生命的启示》中,恐龙、猛犸象、五彩斑斓的海底生物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怀着好奇、期盼的心情,开启神奇的科学探秘之旅。在郭大川中国画《为国产大飞机画像》中,孩子们正在民航博物馆里对照展品写生。从他们整整齐齐趴在地板上画画的动作和开心的表情可以看出,为C919大飞机画像,极大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如今,在美术馆里画画,早已成为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的艺术体验。田亚荣油画《美术馆的临摹课》,便表现了日常美术馆展厅的一角。画中,孩子们在认真临摹名作,一位老师半蹲在孩子身边指导,旁边还站着欣赏作品的观众。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与经典相遇、与大师同行。在王元芳中国画《薪火相传》中,一群可爱的孩子与古代壁画相遇的瞬间,被画家施以重彩细致描绘,文化的传承在画面内外接力延续。

  透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博物馆美术馆已经成为大众终身学习的快乐场所,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变迁,可以深刻领悟文化穿越时空的魅力。因此,观众在博物馆美术馆短暂的参观,或许能终身受益。这,就是博物馆美术馆的力量!值得美术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和表现。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