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画为媒,传递博物馆美术馆的力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以画为媒,传递博物馆美术馆的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22-05-15 10:11

  作者:杨景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美术馆事业飞速发展,在文物保护、藏品研究、展览陈列、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排队打卡博物馆美术馆,成为一种新风尚。美术工作者敏锐捕捉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热潮,精心构思,巧妙地把现场参观的观众与正在展出的文物、艺术品组织在同一画面之中。这种画中有画的形式,深化了创作的内涵,画里画外共同表达着博物馆美术馆的职责与使命。

  精神感召的回响

  博物馆美术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当今博物馆美术馆的使命,不仅是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美术作品生动展示,更重要的是要让它们“活起来”,尤其是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热起来”,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滋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掀起参观红色场馆和主题展览的热潮。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中国美术馆“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上,一件件革命文物,诉说着昨日的苦难辉煌,一幅幅优秀党史题材、现实题材美术经典和新作,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一些美术工作者以此类主题展览为创作内容,艺术地再现观众参观红色文化场馆、传承红色基因的景象。比如,张春霞中国画《经典永流传》、闫军中国画《红色记忆》、桑建国中国画《博物馆系列·高炮》、胡江中国画《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均以人们参观红色文化场馆为主题,带领观众一同走入火热的革命岁月。这些美术作品恰到好处地发挥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画里画外凝聚着磅礴向上的力量。

  还有一些美术作品,聚焦我国博物馆美术馆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使观众在今昔对比中感悟爱国情怀,感受时代发展。沈启鹏中国画《风物聿新》便记录了1905年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刻画了以一己之力创办博物苑的张謇,以及为南通建设而奔走的诸多学者名流。画中30多个人物形象均有据可考,仿佛正从历史中走来。如今,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无论是画中的博物馆,还是博物馆中的画,都已成为人们了解历史、获得精神滋养的重要窗口。

  文化盛景的缩影

  节假日,全家老少一起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探索历史、感受文明、体验文化,不仅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职业、国籍的人,爱上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这种新风尚,有助于人类文明深入交流互鉴、交融发展,也拓宽了美术创作的表现领域,促进各画种尤其是中国画的创新表达。

  孙娟娟中国画《对话》,描绘了国内外观众簇拥在展柜周围,争相观看、拍摄青铜器的情景。画面中心,青铜器置于高高的展台上,一位中国女孩双手轻抚玻璃展柜,双目凝视文物。周围观众的身影交织重叠,仿佛代表着无声的喧哗,与女孩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创作者充分利用绢的质地,以传统工笔画没骨技法,突出水墨晕染的效果,将观众的叠影表现得亦真亦幻。叠影打破了形体之“实”,流动、错杂的轮廓,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之美。在动与静、虚与实的巧妙平衡中,作品实现了对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意义的深刻表达。封思勇水彩画《心象之念念不忘》,以水彩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呈现了精美的曾侯乙尊盘展出时的场景。人们可以通过画中外国观众专注的神态,感受到这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魅力,探寻其中充满智慧的铸造工艺,思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这些美术作品带领观众穿越古今,在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中,领略沧海桑田的巨变。欣赏类似题材的作品,不禁让人回想起“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何以中国”等轰动全国的展览。各地观众从千里之外直奔展馆,人人争说国宝的景象,至今令人难忘。这是古今交汇的文化盛景。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美术工作者用丹青妙笔定格的瞬间,正是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时代缩影。

  共享美育的课堂

  如今,各类博物馆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客厅”,不仅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形象代表,更是社会美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美术工作者用新颖的构图、多元的手法,记录下博物馆美术馆中美的熏陶和接力。

  高古的文物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董哲中国画《敦煌精神》通过绚丽的壁画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修复壁画的场景,诠释了一代代人对敦煌的热爱和守护;牛文娟中国画《博物馆的奇幻之旅》,以石刻拓片上凌空飞舞的女孩形象,表达了神游艺术世界的奇妙感受;陈中林中国画《游于艺》,聚焦古代绘画展,抒发古今相通的山水情怀;杨景峰中国画《传承》,则通过聚精会神观看古代壁画的美术生,以及坐在地上临摹壁画的儿童,阐发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这些作品手法各异,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都呈现一种和谐的状态,寓意人与文物艺术品在精神层面合二为一。还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遗址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在靳瑞强中国画《国风魏韵》中,一群少先队员走进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作者以石柱分割画面,凸显石窟的磅礴气势。石柱前,是举着旗子继续前行参观的队伍。石柱后,一名小学生转过身来,抱臂仰望,似乎在凝神、回味,默默表达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

  博物馆美术馆中的公共教育活动更是孩子们喜爱的美育课堂。其中,科技馆以互动性强的公教活动,开展具有知识“黏性”的科普,成为青少年的学习乐园。在马小娟、刘亚平中国画《生命的启示》中,恐龙、猛犸象、五彩斑斓的海底生物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怀着好奇、期盼的心情,开启神奇的科学探秘之旅。在郭大川中国画《为国产大飞机画像》中,孩子们正在民航博物馆里对照展品写生。从他们整整齐齐趴在地板上画画的动作和开心的表情可以看出,为C919大飞机画像,极大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如今,在美术馆里画画,早已成为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的艺术体验。田亚荣油画《美术馆的临摹课》,便表现了日常美术馆展厅的一角。画中,孩子们在认真临摹名作,一位老师半蹲在孩子身边指导,旁边还站着欣赏作品的观众。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与经典相遇、与大师同行。在王元芳中国画《薪火相传》中,一群可爱的孩子与古代壁画相遇的瞬间,被画家施以重彩细致描绘,文化的传承在画面内外接力延续。

  透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博物馆美术馆已经成为大众终身学习的快乐场所,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变迁,可以深刻领悟文化穿越时空的魅力。因此,观众在博物馆美术馆短暂的参观,或许能终身受益。这,就是博物馆美术馆的力量!值得美术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和表现。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