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在诗词中与可爱的人相逢

来源:北京晚报2022-05-15 10:23

  作者:夏安

  有一个“杜粉”父亲是怎样的体验?他可能在读书读到击节之处时突然来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也会在看到电视报道中的天灾人祸时感叹“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他也有可能在看到常识学理俱无还耍无赖的文章时,来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样一个把杜甫的诗作挂在嘴边的铁粉,让生活充满了诗书气。这是作家潘向黎对于父亲的往日回忆,她的父亲是复旦大学台湾香港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潘旭澜,从小潘向黎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中走进了诗词的世界。

  在她的记忆中,从初中开始她就经常和父亲聊古诗,后来一起讨论研究古诗。父女之间有相同的看法,比如王维、李煜、苏东坡、三曹、辛弃疾都是父女非常佩服欣赏的,父女间当然也有一些分歧。小的分歧就是“小李杜”,潘向黎偏爱李商隐,而父亲觉得两人难分伯仲,不认同她那样推崇李商隐。而大分歧则来自父女俩对杜甫的看法,父亲作为一个老“杜粉”对杜甫是无比的推崇,唐诗巅峰舍他其谁。而当年的潘向黎是典型的八十年代文艺女青年,正在浪漫蔷薇色的梦幻中,怎么会喜欢上杜甫。但是古典诗词始终是父女俩永恒的话题,无论赞赏还是分歧,诗词不光熏陶了两代人,也成为了父女情感中重要的纽带。《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这本有点像散文随笔似的古诗词课,正是在对父亲的追忆中,将古诗词的魅力尽数展现,书中谈及近60位古代文人,鉴赏100余首古诗词,从细微入笔,讲述了气象万千、多彩绚丽的古诗词世界。

  书中不光是潘向黎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阐述,在一些细节中还透露出父与女对古诗痴迷的可爱之处。有一次,潘向黎听到父亲在打电话,大声说道:“这篇文章,老杜看过了,他认为……”潘向黎乍一听以为是杜甫看过了,后来细听原来是父亲当年研究的当代作家杜鹏程。父亲研究杜鹏程这么长时间,有很多人不理解,他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心血去研究杜鹏程是否值得,潘向黎也曾问过父亲,但父亲自有他的理解。后来,潘向黎突发奇想,杜甫是“老杜”,杜鹏程也是“老杜”,父亲选择研究杜鹏程会不会是对杜甫的移情作用啊。如此一想这对父女便一下子可爱了起来,这本书透露的不只是潘向黎对古诗词的理解,更有着一份感情埋藏在其中。

  后来,潘向黎人到中年也对杜甫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父亲一样喜爱着这位唐代的伟大诗人。她在书中说道:“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

  除了父亲的影响,书中还能看到国学大师顾随对潘向黎的影响。在全书开篇就直接引用了顾随《苏辛词说》中的一段轶事,讲的是玄奘法师在西天时,看见一柄东土扇子,就生病了。另一个僧人听说了,赞叹道:“好一个多情底和尚。”这里潘向黎提到如果那时玄奘写诗必是千古绝唱,即使是给长安修封书信也是千古美文。但是他什么都没有写,而是用一场病来对内心的情感做了抒发。这样一则故事,潘向黎借顾随的意思,说出了“至情之人就是这样,感情到了这步田地,还是克制住,该写也不写;现实中许多人却正相反,不该写,猛写。”之后又引顾随在《宋诗说略》中的话:“诗应为自己内心真正感生出来,虽与古人合亦无关。不然虽与古人不合亦非真诗。”写诗作诗更像是水到渠成之作,没有水源就去找水源,不必着急挖渠,而且更要看清水源的本质。

  书中写到了陆游的诗作与其一生,这形象地解释了水源本质的问题。在大家心中陆游被打上爱国诗人的标签,似乎他有着无限的热情投入到爱国创作中,但是当我们细看陆游却发现,他从出仕到去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在他的众多诗词中,大部分是与家乡生活有关的,这些诗词很多是为了写而写,他或许是当做日记或许是闲来无聊,总之潘向黎起初对这样一个头衔洪亮却生活无趣的人没有太多好感。但是直到她通过顾随和金性尧两位先生,了解到陆游的本性后,她发现陆游是个注重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朴实诗人,正是因此,陆游的爱国热情就来源于这些他想保护的各种情感。顾随也评价道:“放翁诗多为一触即发,但也是胸无城府,是诚,但偏于直。”

  陆游的心思被潘向黎捕捉到,“因为他忠于自己,故可爱,他是我们一伙儿。”他不掩饰自己的失望,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复国重回中原是他远方的愿望,而他的一生在悲剧中遭受折磨,唐琬终究是陆游心中的痛,思念唐琬与她重逢这是陆游近处的梦想。如果总结下来,陆游两件心事伴其一生,一是《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另一则是与“沈园”有关的各种作品“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直到生命的终点,陆游仍在想念故去几十年的爱人。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可爱,潘向黎通过诗词去看那些标签下的诗人们的真实情感世界。或许陆游这章的标题《心中极多想不开》则表明了她从不喜欢到了解一个诗人的全过程。

  潘向黎借诗词怀古思今,《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中她总是以细微之处为入口,切入到古典诗词中诗人们抒发的情感印象中。在书中读者可以窥见潘向黎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丰厚的积累,因为是随笔并非系统的讲课,在感慨和叙述中,相关诗词被作者信手拈来,文章总是能在最恰当的地方插入最恰当的诗词,并延伸到那些“最可爱”的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夏安)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