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有张力的情感关系里人物的生命正气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有张力的情感关系里人物的生命正气

来源:文汇报2022-05-21 10:05

《风起陇西》剧照

  作者:艾志杰

  继《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洛阳》之后,马伯庸的《风起陇西》又被搬上荧屏。该剧以虚实相生的结构方式,聚焦大历史中陈恭、荀诩等小人物的谍战人生,以复杂矛盾的情感关系,串联历史演进中蜀魏博弈的内在逻辑,探寻历史叙事中的生命价值。

  《风起陇西》登陆央视八套伊始,剧集开头线索庞杂、调色倾向等曾引发部分网友讨论,随着剧集展开后的口碑和热度的持续发酵,该剧在收官之时斩获豆瓣7.9分的好成绩,六次登顶猫眼电视剧热度冠军,微博话题阅读量也步步升温,被许多观众纳入“烧脑剧”必追清单。

  《风起陇西》的口碑逆袭,离不开其宏大历史与微观生命,春秋大义与个体情感,人生信念与人性价值兼容的艺术表达,勾勒出三国谍战在小人物身上映射的历史图鉴。

  解史于新,打造虚实相生的古装谍战剧

  在解构与重建三国故事的过程中,创作者努力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生活质感与谍战元素、正剧与戏说之间的关系,由此打造了一部虚实相生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重史尚实与艺术虚构”,在大历史观与小人物的弥合中实现视角创新。从聚焦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权谋斗争的《三国演义》(1994),到立足于曹丕兄弟争夺世子之位的《军师联盟》(2017),关于三国的影像表达往往以宏大叙事展开对历史的理性凝视与深刻反思。与这种厚重且辩证的大历史观一脉相承,《风起陇西》以诸葛亮北伐为历史背景,以调查“街亭情报案”为叙事起点,拉开风云诡谲、纵横捭阖的蜀魏之争。不同的是,该剧并未流连于为大众熟知的史上逐鹿三国的英雄豪杰,而是在遵循大历史观的前提下,选取陈恭、荀诩等小人物的故事,并予以合理化虚构。这种务“实”与构“虚”相结合的叙事视角,不仅拓展了电视剧的表达空间,而且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审美距离。

  另一方面,“古装与谍战”,在类型与反类型的平衡中寻求题材创新。伴随主流价值、市场因素与大众文化的相互作用,谍战剧的类型探索也从未停止。融合了“古装”与“谍战”的《风起陇西》,无疑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地实现了类型融合与题材突破。剧中,充满国风韵味的配乐、质朴自然的服饰道具、独具特色的地形风貌以及男性“蓄须”的审美倾向,尽显三国时期雄浑、简约的气质。

  在此场域中,蜀汉“司闻曹”的陈恭、荀诩等人与曹魏“间军司”渗透到蜀汉的“烛龙”博弈对决,历经潜伏、考验与牺牲、窥探三国争战等变幻莫测的谍战风云。因此,古典之“静与简”与谍战之“动与杂”的巧妙融合,成为《风起陇西》题材独特的关键。

  寄史于情,描摹历史演进的情感逻辑

  作为一部“以小人物见大历史”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以蜀汉的“司闻曹”和曹魏的“间军司”两个情报机构来构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塑造了以诸葛亮、李严、杨仪等为代表的“司闻曹”创立者,以陈恭、荀诩、冯膺、阴辑、孙令等为代表的“司闻曹”管理者,以郭淮、郭刚、糜冲等为代表的“间军司”管理者,以翟悦、柳莹等为代表的女性间谍。秉承“历史可能性”的创作理念,《风起陇西》实际上描摹了湮没在浩瀚历史中的小人物群像。

  面对众多拥有多重身份的人物形象,创作者紧扣充满张力的情感关系,深入人物的内心逻辑以及历史的某个“横截面”,凸显历史剧“寄史于情”的审美范式。剧集设计了多条赤诚相待的人物关系线索:陈恭和荀诩是至诚至信的兄弟情谊,陈恭可以涉险帮助荀诩金蝉脱壳,荀诩可以忍受酷刑守住陈恭的计划;陈恭和翟悦是矢志不渝的伉俪情深,翟悦为了不牵连陈恭自行了断,陈恭为了纪念翟悦自断小指;冯膺和孙令是互相扶持的姻亲关系等。

  亦敌亦友的情感纠葛也是《风起陇西》的神来之笔。比如陈恭是郭刚的救命恩人,但又是潜伏在郭刚身边的间谍,他们一起经历过生死,却不得不置对方于死地。再如荀诩和高堂秉,他们在“司闻曹”共事多年,交情颇深,但高堂秉却是魏国间谍,一直向荀诩刺探消息。李严和陈恭暗藏杀机的师徒关系,荀诩和柳莹竹笛传情的暧昧关系,糜冲和陈恭互换身份的敌对关系,创作者都试图以细腻的笔触加以勾勒。正是这些绵长、复杂甚至矛盾的情感蓄积,赋予《风起陇西》独特的吸引力,让观众感受到历史演进中的情感逻辑。

  演员的素养和表演功底对情感的呈现和传递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剧中的情感戏以“翟悦死于陈恭怀里”的场面为最。黄预识破翟悦的间谍身份,并喂以神仙丹,翟悦自知命不久矣,用涂满剧毒的匕首结束生命。陈坤以抽搐的嘴角、沙哑的声音以及脸上暴起的青筋等一系列微表情,诠释出无奈、绝望、不舍的多层次情绪,刻画了一个痛失爱妻却又必须冷静克制的间谍形象。

  喻史于今,实现三国故事的价值引领

  历史剧的本质并非只是为观众建构或耳熟能详、或充满猎奇的历史故事,而更要给予观众思考与回望的空间,在历史叙事中缝合积极的价值观念,升华境界。个体生命以正气为本,与爆款剧《庆余年》聚焦小人物范闲的赤子之心、坚定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风起陇西》同样采用历史叙述捕捉小人物的精神世界,传递人世间的凛然正气。

  坚守使命与人间正气,是《风起陇西》彰显的核心意义: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遇,要一直追寻理想、追逐真理。导演试图展现小人物的生命力,哪怕深陷孤独、恐惧与痛苦中,也依然要像英雄一样坚守使命、绽放光芒。剧中,腹背受敌的陈恭保持初心,冒着生命危险自证清白;被施以酷刑的荀诩坚守正义,咬紧秘密只为抓捕“烛龙”;遭到怀疑的谷正以死明志,宁死也不愿被栽赃侮辱;被魏军围剿的金川英勇殉国,只为保全陈恭身份;落入陷阱的糜冲孤军奋战,以一人之力对抗蜀军;不修边幅的关长老以尸示警,用最后的生命力量向黄预传递信息;生性胆小的孙令守住底线,没有屈打成招拖累冯膺。可以看到,不管是蜀国人还是魏国人,他们始终追随自己的心之所向。这种大历史下的强烈使命感,体现了个体生命的精神风骨。

  而“和羮之美在于合异”这样的精神追求,也是《风起陇西》传递的信念。这句话出自曹魏时期夏侯玄与司马懿的对话,意指国家治理需上下、你我之间相互帮助和促进,这也成为了剧中诸葛亮所言“希望天下平定,普通人可以过上安稳日子”的实现路径。剧中陈恭的智谋与理性,荀诩的正直与忠诚,翟悦的勇敢与信念,以及三人之间坚不可摧的情感关系,是围绕这一层意义的精神纽带,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与当代观众的对话过程,也是当代电视剧不断提升品质的过程,《风起陇西》不可否认也有值得提升的空间,如剧集的人物对白略有瑕疵,古代书面语和现代白话混用导致的风格割裂感。但瑕不掩瑜,创作者观照三国谍战中小人物的生命正气,凝聚类型融合与题材突破的勇气,足以让《风起陇西》真正起风。

  (作者为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民族智慧到人性探索: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三重叙事

  • 绘就生态新画卷:漓江画派的审美华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