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

来源:人民日报2022-05-27 09:01

  作者:赵 聪

  中国民乐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距今已有7800—9000年的贾湖骨笛。民乐随时代而变化,在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与时代同频、与生活共振,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中国民乐人的共同追求。如今,民乐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文艺新境界,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

  在古老的传统中,找到创新的密码

  近年来,“国潮热”“民乐风”勃兴,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喜爱民乐,越来越多孩子学习民族器乐。这既反映当下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也缘于大众高度的文化自信。

  基于这样的变化,中央民族乐团与国家大剧院联手推出第一届“国乐之春”,与国家大剧院举办7届的“中国交响乐之春”相呼应。包括中央民族乐团在内,多家在京的民乐团为观众献上高水准的演出。现在“国乐之春”收官了,许多观众还在通过多个视频平台回看,为之点赞。这次实践让我们切身感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艺术家持续探索,也需要塑造优质品牌、拓展传播平台。

  民乐的“出圈”离不开守正创新。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节晚会的开场节目《齐天乐》实现“现象级”传播。节目时长不到4分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展示不同民族乐器的特点,做到好听好看,给我们主创出了一道难题。《齐天乐》虽是创意节目,但始终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经过提炼,我们力求让舞台上的每个形象、每个乐器都与历史背景契合,演奏家如同“穿”着一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教科书”,上演一部中国民乐发展浓缩史。节目中,“神十三”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奏响《茉莉花》,演奏家“复刻”的诸葛亮、阮咸、伎乐天、韩湘子等人物跨越时空而来,器乐和鸣、古今辉映。

  传承与创新,一直烙印于民族器乐的艺术基因里,也贯穿在中央民族乐团的发展历程中。中央民族乐团注重传承,也乐于拥抱新鲜事物,老团长席强等老前辈对民乐创新都有所尝试。大学毕业后,我就在团里工作,一步步成长起来,深受这种氛围的熏陶。我尝试过乐器的跨界组合,改造过可以站着弹的背负式琵琶,又受水晶小提琴启发推出水晶琵琶,但我从来没有停止向优秀的艺术传统学习、汲取营养。在福建学习南音琵琶时,我一度觉得技法简单,后来才恍然大悟,人家“比拼”的是慢而不是快,是内在的韵味。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美,也是民乐的独特味道。

  在古老的传统中,我们总能找到创新的密码。因为传统和创新从来不是割裂的,传统是创新的“根”,离开了传统,创新是浮的、空的。心中有创新的种子,脚下有传统的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为民乐觅“知音”,将互联网作为新的采风地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前些日子,我在乐团的艺术档案室重温中央民族乐团第一任团长李焕之在延安时期的美好回忆,了解他们当年如何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虚心学习。

  文艺工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为了让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创作者要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人民的文化需求统一起来,用心体察“人民之呼”,用好作品回报人民。

  人民是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当然也包括如今的年轻人。在媒介和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到人民中去,不仅仅限于田间地头,还可以是更广泛的“采访地”“调查地”。

  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云缨主题音乐《赤焰之缨》上线,很多年轻人因此关注民乐、爱上民乐。创作初期,我们做了大量“田野采风”,只不过“采风”地点在互联网,在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平台。我们和年轻人处于同一个平台和语境中,通过聆听、采访、参与和观察,探索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而创作既能为年轻人接纳又有艺术品质的作品。通过这次实践,我理解了要赢得大众共鸣,首先要产生共情。

  民乐要发展,不能保持原样不变,要不断寻找符合这个时代的创新表达。民乐工作者要运用当代表达,将传统和经典介绍给今天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喜欢。作为文艺创作者,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圈粉”只是第一步,“粉丝”易得,“知音”难觅,要让年轻一代真正深刻了解民乐、了解传统文化,将民乐“粉丝”发展为“知音”,路还很长。好在,我们已经坚定地走在路上。

  擦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金名片

  科技与艺术融合是当下的重要趋势。近来不少艺术院团丰富线上演播的呈现方式,力图提高线上触达率、知名度、影响力。我们也一直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实践。

  2020年,中央民族乐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主题视听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2021年,“欢乐春节”活动开幕式以线上演播的方式与全球观众见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乐团推出民族音乐会“唱支心歌给党听”,与快手短视频平台联合推出的活动至今已收到来自各地网友的3611个视频作品,播放量超过2.5亿。今年元宵节,“壬寅虎啸”中央民族乐团虎年元宵节音乐会暨赴维也纳金色大厅24周年专场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线上直播全网点击量超过2400万次,75万海外网友在线上热情互动。此外,今年“长城”“国风雅韵”“第一届‘国乐之春’开幕特别策划音乐会”等多场音乐会也在线上与观众见面,点击量均超过2000万。这些数据一方面彰显民乐的力量,告诉我们不要低估年轻观众对民乐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民乐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凭借独特的魅力和文化标识度,民乐一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我们的民乐不仅极具特色,在音准、建制以及技术上也是世界领先的。如今,面对新挑战新变化,我们仍在海外积极扩大民乐的朋友圈,努力擦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金名片。

  做好文化标识的提炼,对于国际传播很重要。我们有一个由12个女孩组成的室内乐团,取名“俪人行”,灵感来自五代时期的白石彩绘散乐浮雕。古风古韵是“俪人行”鲜明的文化标识,她们的表演引发年轻人和海外观众的关注和赞叹。最近,这个室内乐团已经和德意志广播爱乐乐团铜管室内乐团达成合作协议,录制了《掀起你的盖头来》,这是一种年轻化表达,我们很期待听众反馈。以“线上连线”的合作方式,我们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圣地亚哥交响乐团合作了《春节序曲》,乐曲在芝加哥交响乐团官方平台上线当天点击量就超过了10万。我们也积极在海外流媒体上建立自己的传播矩阵,截至目前,中央民族乐团的脸书粉丝量超过128万,在众多国家艺术院团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中名列前茅。

  用民乐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使命。未来,我们会一边继承传统、打磨古曲,一边继续拓展民乐的现代表达和有效传播渠道,奏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国风雅韵”。

  (作者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话剧《西迁》:以人物弧光映照恢宏历史

  • 陈林侠:古装剧如何走出“爽文”怪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