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文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人文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来源:北京日报2022-06-14 10:23

  作者:河东

  作为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人物、故事和场景,均是最重要的创作要素,当前很多小说,在人物刻画和故事讲述方面绞尽脑汁,但是对自然场景的再现,要么是轻描淡写,要么是潦草不堪。所以有人感叹,自然场景是什么时候在当代小说中退场的?在很多中外经典小说中,自然场景往往为小说加分添彩。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是在一定的自然场景中演绎的,淡化自然场景的描写,不仅是小说创作的遗憾,深层次讲也是自然认知的迷失。

《秦岭记》 贾平凹 人民文学出版社

  贾平凹的最新长篇笔记小说《秦岭记》,开宗明义,将自然场景推到了叙事的台前,山川河流草木飞鸟走兽,成为小说文本的最大看点,而所有的人物隐身于自然世界。不得不说,这部小说是作家对自然的再度回归,也是当前小说创作的一种自然转向。重返自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时代赋予文学的新使命,也是小说创作的新机遇和新路向。

  秦岭深情,藏在骨子里

  从事文学创作已近50年的贾平凹,是从陕南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从小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他青少年生活的地域,也算是秦岭的一部分。他的创作中,对自然的观察和描写一以贯之,并且都有精彩细腻的表达,如《浮躁》《商州》《高老庄》《怀念狼》《古炉》《山本》《秦腔》等作品中,自然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和自然交融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秦岭记》这部小说,是作家对自然的集中和深度的思考,是文学自然观的一次整体亮相。

  《秦岭记》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秦岭中人与自然的近60个故事,其中有山川里隐藏着的万物生灵,有河流里流淌着的生命低语,还有万千沟坎褶皱里生动的物事、人事、史事。小说中,既写秦岭的天文地理、村落山民、鸟兽虫鱼,也写花草树木和人生之悟。阅读中不难看出:这部小说既有《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中国传统文学的基因,也蕴含着作家生长于斯的生命密码,其境界开阔深远、笔法摇曳多姿。在写作风格上,小说借鉴了散文更加自由的表达,多点透视成为小说的鲜明特征。

  对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而言,创作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地域因素,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讲,让作品最后形成独特的气质和面相。对于这一点,贾平凹深以为然。2017年创作长篇小说《山本》时,他说秦岭是“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2021年创作《秦岭记》收官之时,他反倒不知如何去描述秦岭,“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写秦岭,写它历史的光荣和苦难,写它现实的振兴和忧患,写它山水草木和飞禽走兽的形胜,写它儒释道加红色革命的精神。先还是着眼于秦岭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个秦岭。如果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秦岭和秦岭里的我。”这不难看出,作家对秦岭的深情,藏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

  色彩斑斓的“野居图”

  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贾平凹所写的故事,皆发生于文学地理意义上之秦岭南北,而中国大历史之重要事件,亦大多发生于此。为了写小说,在数年时间里,他去过秦岭起脉的昆仑;去过太白山和华山;去过从太白山到华山之间的七十二道峪,还有商洛境内的天竺山和商山。但是在他看来,这和秦岭的瑰丽与磅礴都不能相提并论。在秦岭里行走,贾平凹能体会到一只鸟飞进树林子是什么状态,一棵草长在沟壑里是什么状况。他的笔端对准秦岭,既写自然的秦岭,也写人文的秦岭,有“双向奔赴”之感。自然的秦岭绿水青山、物产丰富,就是一座大型的宝藏。对自然秦岭的文学呈现,他当然不会直奔主题,更不会简单表达热爱之情,而是如数家珍,对秦岭风物进行记录。这种记录,不是学者们田野调查式的数据采集,而是发挥文学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加之直面现实的反思精神。

  秦岭对贾平凹而言,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野居图”。《秦岭记》的每一行字,感觉都是有生机的、奔腾的,这样的小说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快读,而是要安静下来慢慢品。小说开篇,写到秦岭有一条倒流河,河流一般是由西往东流淌,而这条河由东向西。倒流河边有一座白乌山,山是一块整石形成,山上只生长楷树和模树。如此特殊的河和山,其实是为整部小说定调:秦岭的一切是不凡的,自然万物的各种故事在这里轮番上演。小说中写到,有一棵古银杏树,原本被老人照看得挺好的,可一个商人绞尽脑汁雇人砍掉,而在运输途中,一系列离奇的遭遇让商人不寒而栗,他于是悟出一个道理:古树虽不会说话,但也有生命的气场,糟蹋古树必遭天谴。小说中没有多余的感慨和议论,在叙事中表达一种质朴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万物其实就是生命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平衡若破坏了,就会遭到自然的惩戒。

  连绵起伏的秦岭,不仅树木繁茂,也是动物们的乐园。《秦岭记》对于动物有精彩的描写。小说中写到,在秦岭南坡,一个接一个的村落,质朴的山民一代又一代在此安居,这里常有各种动物出没。“在黑暗的深处有了许多星星,光点微小,还是一对一对的,游移不定。那不是星星,是星星的眼睛,要么是狐狸,要么是獐子或獾。”如果说这样写动物还算中规中矩,接下来的描写,想象丰富,读来让人脑洞大开,“他面前是一只鹅,鹅在叫着自己的名字……一头猪前腿搭在圈墙上,哼哼唧唧在笑。”拟人的手法,把动物写得惟妙惟肖,尽管显得夸张,但在这山林的语境中恰到好处。在贾平凹的眼里,树也好、动物也罢,都通人性,都能和人交流。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出,人在自然万物面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优越感,人就是自然物种中平等的一分子。

  时代呼唤自然主题力作

  《秦岭记》呈现出的自然与人,就如同一个魔幻而传奇的万花筒:能听懂人话的忠犬;高僧进入便会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可以进入别人梦境的小职员……小说中,类似这样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人、动物、植物比比皆是。在现实的自然世界里,自然万物看上去是平凡的、不足为奇的,而在贾平凹的笔下,自然界一切生命的进场和退场,都自有安排。

  这部自然主题浓郁的小说,让笔者更加感受到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秦岭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稳健,充分彰显出一位作家老到的文学内功。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是贾平凹的座右铭。“不论是人是兽,是花木,是庄稼,为人就把人做好,为兽就把兽做好,为花木就开枝散叶,把花开艳,为庄稼就把苗秆子长壮,尽量结出长穗,颗粒饱满。”这形象生动的比喻,值得所有作家去仔细揣摩。

  贾平凹不是专门的自然文学作家,但是自然世界在《秦岭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若一个人不经常在自然中行走,对自然万物不够友善,就不会写出这样接地气、沾露珠的力作。笔者无意给贾平凹和这部小说贴上自然文学的标签,可是他书写自然的情怀和智慧,足以令人折服。

  时代呼唤自然主题的力作。对自然的重视和关注,是因为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曾经受到人为的践踏,如今全社会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小说中的秦岭在现实中也经历过这样的遭遇。书写环境之变、彰显自然之美,是当前文学创作的题中之义,至于用怎样的视角表现自然,那就各显神通了。(河东)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