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现《浮生六记》的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发现《浮生六记》的人

来源:解放日报2022-06-19 10:43

  作者:屠心一 陈玉兰

  人们皆知《浮生六记》是清代忆语体小说之翘楚。书中所写的江南文人那风雅恬乐的家庭生活,曾让无数人称羡,女主人公陈芸娘更被赞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鲜有人知的是,这部小说在晚清时期得见天日并在申报馆刊印出版,后来经久畅销,又以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二次创作,最终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这首先要归功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杨引传。

  杨引传(1824年—1889年)是吴中地区一介布衣文人,一生落魄淹蹇,当塾师以艰难谋生。太平军攻占苏州之际,杨引传“身创屋焚,妻殉子掳”,遭遇了人生的极端不幸。可以说,发现《浮生六记》稿本并将之付梓,算得上是他惨淡一生中最高光的事件。

  然而,由于《浮生六记》自身的魅力,人们很快被作者和故事所吸引,而忽略了稿本的发现者。这使得《浮生六记》流传中种种尚未考证的史实,成为相关研究的一大缺失。

  《浮生六记》从1878年最早刊行至今已144年,时间的推移并没有淡化人们对它探究的兴趣。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其“身世”刨根究底。由于杨引传的《〈浮生六记〉序》对此书发现过程的记叙语焉不详,而其妹婿王韬所作《跋》文又有不同版本而让人生疑,于是衍生出关于此书作者、版本、残本续作的种种猜测和争论。《序》中说道:“《浮生六记》一书,余于郡城冷摊得之,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稿也……”杨引传的这篇序文首先交代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浮生六记》最终用于刊刻印行的底本,是杨引传在苏州一冷摊上得到的,并且是作者的手稿本。但由于杨引传没有提及得到这一稿本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于是有人认为所谓“冷摊”是子虚乌有的所在,并想当然地以杨引传写序的光绪三年(1877年)为发现《浮生六记》稿本的时间。

  1877年显然不是发现《浮生六记》稿本的时间。杨引传曾以“灼灼牵牛花,亭亭孤生竹”“与君始见时,有女颜如玉”“带以结同心,丝萝永相属”之类的诗句歌唱自己的美好姻缘,但1877年他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此时王韬也已结束了“万里舟车开地脉”的欧洲之旅。两人不同寻常的经历令人遐想,于是有人张冠李戴地把他们和《浮生六记》的作者挂上钩。但其实《浮生六记》稿本的发现早在杨、王的青年时期,比申报馆的刊版早了30年左右。这从杨引传稿本《独悟庵诗存》之《己酉诗稿》中的两则记载可得而见。

  《己酉诗稿》是杨引传1849年的诗作总汇,其中记载了《浮生六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传奇历程。杨引传于1844年携妻眷从岳父西蜀幕府归吴奔母丧,三年守丧期满,于1847年入吴县县学。县学在沧浪亭北,他入县学后购得此书。《己酉诗稿》中有一段记叙性的文字:“偶于故书肆中得《浮生六记》一书,作者为近人沈三白,逸其名,书其亲笔也。为人持去,不可复得,余甚惜之,姑以四律寄慨……”杨引传写了4首律诗,不但抒发了对《浮生六记》稿本得而复失的感伤,还凭记忆道及其作者、版本和内容,可见其对该书的熟稔和珍爱。

  诗句间还有一些随文小注,表明杨引传那时对沈复的存殁情况并不知悉,以为“其人倘存,不过八十余岁耳”;对“六记”是否写完也不了解,只说“尚未成全书”;但对其书“述闺阁事甚悉”,对女主人之“能诗,有‘霜侵人影瘦,秋老菊花肥’之句”,对男主人公“所居沧浪亭侧”、后“幕游粤东”等记忆深刻。这些都是较早对此书的直观记载,原始本真。杨引传的组诗写于己酉年秋天。这一年春天,杨引传的岳丈叶树东卒于西蜀保宁知府任;夏天,吴中大水,砚田就荒,杨引传为谋生而赶赴嘉兴投奔姐夫俞简庭,因姐夫去了江西而只能往游杭州;秋天他垂橐而归,于是想起《浮生六记》的下落而作诗。

  《己酉诗稿》中关于《浮生六记》的第5首律诗《重得〈浮生六记〉》,则交代了书稿失而复得的来龙去脉。诗曰:“璧返珠还亦大奇,摩挲不惜手重披。苦心如诉愁千种,佳话何求酒一瓻。即事又成今夕句,多情时有故人思。从今珍重藏芸阁,未许瑯环得再窥。”杨引传倾囊购归《浮生六记》,并很得意地与朋友分享,“武林叶桐君刺史、潘麐生茂才、顾云樵山人、陶芑孙明经诸人,皆阅而心醉焉”。其中潘麐生即潘钟瑞,是《浮生六记》序的另一作者。因为杨家与潘家是中表亲,所以潘麐生也是早年得阅此书之人。杨引传有诗句曰:“赖有荆州许相借,一编辛苦注蠹鱼。”当时寒门士子要立言不朽,书籍的互通有无是常事。到了1849年秋,此书已在朋友间众手传阅、经久未还,杨引传以为“不可复得”,心中怅怅。好在到了年底,他心心念念的稿本又回来了,于是他小心秘藏,不复示人,这样才有了多年后拿出稿本刊版之事。

  那么,当时借书不还的人是谁呢?应该正是杨引传的妹婿,著名报人、思想家王韬。王韬《〈浮生六记〉跋》曰:“余妇兄杨醒逋明经,曾于冷摊上购得《浮生六记》残本”“余少时读书里中曹氏畏人小筑,屡阅此书,辄生艳羡,尝跋其后”,而“跋后未越一载,遽赋悼亡,若此语为之谶也”。考王韬之妻、杨引传之妹杨保艾卒于1850年秋,推断王韬之《跋》当撰于1849年秋冬,与杨引传写4首组诗的时间正相契合。在写《跋》之前,王韬“屡读此书”,想来《浮生六记》在他手上已有多时了。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