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发现《浮生六记》的人

来源:解放日报2022-06-19 10:43

  作者:屠心一 陈玉兰

  人们皆知《浮生六记》是清代忆语体小说之翘楚。书中所写的江南文人那风雅恬乐的家庭生活,曾让无数人称羡,女主人公陈芸娘更被赞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鲜有人知的是,这部小说在晚清时期得见天日并在申报馆刊印出版,后来经久畅销,又以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二次创作,最终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这首先要归功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杨引传。

  杨引传(1824年—1889年)是吴中地区一介布衣文人,一生落魄淹蹇,当塾师以艰难谋生。太平军攻占苏州之际,杨引传“身创屋焚,妻殉子掳”,遭遇了人生的极端不幸。可以说,发现《浮生六记》稿本并将之付梓,算得上是他惨淡一生中最高光的事件。

  然而,由于《浮生六记》自身的魅力,人们很快被作者和故事所吸引,而忽略了稿本的发现者。这使得《浮生六记》流传中种种尚未考证的史实,成为相关研究的一大缺失。

  《浮生六记》从1878年最早刊行至今已144年,时间的推移并没有淡化人们对它探究的兴趣。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其“身世”刨根究底。由于杨引传的《〈浮生六记〉序》对此书发现过程的记叙语焉不详,而其妹婿王韬所作《跋》文又有不同版本而让人生疑,于是衍生出关于此书作者、版本、残本续作的种种猜测和争论。《序》中说道:“《浮生六记》一书,余于郡城冷摊得之,六记已缺其二,犹作者手稿也……”杨引传的这篇序文首先交代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浮生六记》最终用于刊刻印行的底本,是杨引传在苏州一冷摊上得到的,并且是作者的手稿本。但由于杨引传没有提及得到这一稿本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于是有人认为所谓“冷摊”是子虚乌有的所在,并想当然地以杨引传写序的光绪三年(1877年)为发现《浮生六记》稿本的时间。

  1877年显然不是发现《浮生六记》稿本的时间。杨引传曾以“灼灼牵牛花,亭亭孤生竹”“与君始见时,有女颜如玉”“带以结同心,丝萝永相属”之类的诗句歌唱自己的美好姻缘,但1877年他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此时王韬也已结束了“万里舟车开地脉”的欧洲之旅。两人不同寻常的经历令人遐想,于是有人张冠李戴地把他们和《浮生六记》的作者挂上钩。但其实《浮生六记》稿本的发现早在杨、王的青年时期,比申报馆的刊版早了30年左右。这从杨引传稿本《独悟庵诗存》之《己酉诗稿》中的两则记载可得而见。

  《己酉诗稿》是杨引传1849年的诗作总汇,其中记载了《浮生六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传奇历程。杨引传于1844年携妻眷从岳父西蜀幕府归吴奔母丧,三年守丧期满,于1847年入吴县县学。县学在沧浪亭北,他入县学后购得此书。《己酉诗稿》中有一段记叙性的文字:“偶于故书肆中得《浮生六记》一书,作者为近人沈三白,逸其名,书其亲笔也。为人持去,不可复得,余甚惜之,姑以四律寄慨……”杨引传写了4首律诗,不但抒发了对《浮生六记》稿本得而复失的感伤,还凭记忆道及其作者、版本和内容,可见其对该书的熟稔和珍爱。

  诗句间还有一些随文小注,表明杨引传那时对沈复的存殁情况并不知悉,以为“其人倘存,不过八十余岁耳”;对“六记”是否写完也不了解,只说“尚未成全书”;但对其书“述闺阁事甚悉”,对女主人之“能诗,有‘霜侵人影瘦,秋老菊花肥’之句”,对男主人公“所居沧浪亭侧”、后“幕游粤东”等记忆深刻。这些都是较早对此书的直观记载,原始本真。杨引传的组诗写于己酉年秋天。这一年春天,杨引传的岳丈叶树东卒于西蜀保宁知府任;夏天,吴中大水,砚田就荒,杨引传为谋生而赶赴嘉兴投奔姐夫俞简庭,因姐夫去了江西而只能往游杭州;秋天他垂橐而归,于是想起《浮生六记》的下落而作诗。

  《己酉诗稿》中关于《浮生六记》的第5首律诗《重得〈浮生六记〉》,则交代了书稿失而复得的来龙去脉。诗曰:“璧返珠还亦大奇,摩挲不惜手重披。苦心如诉愁千种,佳话何求酒一瓻。即事又成今夕句,多情时有故人思。从今珍重藏芸阁,未许瑯环得再窥。”杨引传倾囊购归《浮生六记》,并很得意地与朋友分享,“武林叶桐君刺史、潘麐生茂才、顾云樵山人、陶芑孙明经诸人,皆阅而心醉焉”。其中潘麐生即潘钟瑞,是《浮生六记》序的另一作者。因为杨家与潘家是中表亲,所以潘麐生也是早年得阅此书之人。杨引传有诗句曰:“赖有荆州许相借,一编辛苦注蠹鱼。”当时寒门士子要立言不朽,书籍的互通有无是常事。到了1849年秋,此书已在朋友间众手传阅、经久未还,杨引传以为“不可复得”,心中怅怅。好在到了年底,他心心念念的稿本又回来了,于是他小心秘藏,不复示人,这样才有了多年后拿出稿本刊版之事。

  那么,当时借书不还的人是谁呢?应该正是杨引传的妹婿,著名报人、思想家王韬。王韬《〈浮生六记〉跋》曰:“余妇兄杨醒逋明经,曾于冷摊上购得《浮生六记》残本”“余少时读书里中曹氏畏人小筑,屡阅此书,辄生艳羡,尝跋其后”,而“跋后未越一载,遽赋悼亡,若此语为之谶也”。考王韬之妻、杨引传之妹杨保艾卒于1850年秋,推断王韬之《跋》当撰于1849年秋冬,与杨引传写4首组诗的时间正相契合。在写《跋》之前,王韬“屡读此书”,想来《浮生六记》在他手上已有多时了。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