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秦岭与秦岭里的贾平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秦岭与秦岭里的贾平凹

来源:北京晚报2022-06-25 10:48

  作者:施展

  《秦岭记》是贾平凹的最新作品,也是他出版的第19部长篇小说。全书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收录了五十七章笔记体小说与两部外编集,文外集一为创作于1990年的《太白山记》系列,文外集二为创作于2000年前后的六篇旧作。综观贾平凹的文学之路,可谓处处不离“秦岭”。无论是讲述商州农村的风土民情《商州》,还是刻画古都西安的城市故事《废都》,抑或是传递声震百里秦川的《秦腔》。他与笔下的故事,从未远离这座大山。

  透过标题的地缘色彩,我们足以见证贾平凹书写秦岭的丰沛感情。57个无标题故事,看似独立成篇、无甚关联,实则同声应气、自成一体。一个个发生在“秦岭”的故事,共同搭建起了文学纪事的天然版图,叙述线索是斯地的山山水水与人人事事。小说开篇,从商洛境内天竺山下逆向而行的倒流河,到为孩子寻命抓周的月亮湾十六村,再到鱼化腾见魔见佛的奇幻魔术、白又文似梦非梦的人生感知,秦王山上桦树夫妻论辩直木先伐的哲学道理……贾平凹所呼唤的,正是属于我们民族的中国故事。

  为了激活中国文学的动力,贾平凹选取了与之适配的表现形式——笔记体。这原是中国古典小说类型之一,兼及小说的艺术性质和杂记的语言风格,也是一种介乎于随笔、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具有篇幅精炼、笔法简略、内容驳杂等特点。全书采用笔记体形式,以点成面、随意变化的笔法,令故事充满了想象魅力和艺术张力。从中,读者可以感悟到作者的苦心经营,尤其是从大观小、以小见大的散点叙述,及其古趣盎然的笔意文风,可谓是汲取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精髓,读来若有举重若轻的浑厚之气。事实上,尽管作者并非强调故事之间的连贯与工整,但《秦岭记》的形式、结构与风格仍然达到了整体上的和谐状态。与此同时,自由随意的笔法之外,还表现出一种敞开的文本风貌,既有志人志怪的现实细节,也有述怪语异的艺术构思。这一做法,不但体现了一位文学家对于小说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探索,更为作品本身赋予了拙重沉稳的文学品质。

  相较于《山本》等其他长篇作品的巨大体量,仅十万余字数的《秦岭记》不免显得像一本“小书”,但它的文学格局的气象依然宽瞻宏阔:古典与现代的互相凝望、时代和人心的重重激荡之间,作者所描绘的五光十色的故事画卷,犹如一幅山川胜景图缓缓展开。文章开头,总是从地理方位的考辨出发,由一人一事或一物一景说开去,再聚焦到名实、风物、人物,经由千回百转的曲折行进,敷演千姿百态的小说故事。字里行间,不无对现实议题的关注与形上问题的思索。各个故事一方面维持着独立自主的并列关系,彼此又同时构成了互为发明的参照系统。故事之外,时常环绕着一组组贯通于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张花庙乡的村民们围绕经济利益的关系变化、张铁匠引以为傲的家传手艺的难以为继,到农民子孙进城务工导致乡村迅速凋敝……我们一方面见证了秦岭置身时境衍移的现实变化,一方面不禁产生对于乡土生活、城乡关系、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人心剧变、精神危机等话题的延伸性思索。在他的笔下,秦岭与中国、时代始终保持着如影随形的关系。

  面对如此一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山,贾平凹意欲探索秦岭的无穷奥妙,却又笑己身不过是一棵小树小苗。有意味的是,虽然他自诩极低的写作姿态,未尝不是一种作家的谦逊,但作品的叙述视点,却是建基于秦岭之上。《秦岭记》真正关怀的正是秦川所见的天下。“秦岭”之所以成为叙述场域,不但是源于艺术的选择,更是为了以此勾连起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浮沉的时代与人心,从中叩问生命及其生活的微妙联系。正如贾平凹所说,“写秦岭这段历史,是写整个中国。”一个关于中国龙脉的故事,唯有进入到历史与现实的真切变化之中,才能折射出时代气象的风云万千。

  如此一来,贾平凹的秦岭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种有别于人本主义的“山本主义”,即以“秦岭/中国”的视角来统摄天下/时代的变化。秦岭之间,滔天洪水中安然无恙的石拱桥,铭记了一个村庄改河修田的奋斗故事;茶棚沟的许先生一生治病救人,遗产却是造福乡里的奉献精神;少阳山葫芦岔的漫山兰草,有朝一日成为改变村庄的绿色黄金。质言之,他有意将“秦岭”视作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正如它在中国地理上占据“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了南方北方”的核心位置,而哲学和存在意义上的“秦岭”,恰是一处放眼中国之过去、现代与未来的精神地标,提醒人们去关怀生命的价值与文化的意义。

  无论是《商州初录》中随物赋形的散文形式,还是《人极》《五魁》内嘈嘈切切的话本风格,再到《秦岭记》将诸种故事熔为一炉的笔记写法,贾平凹对小说艺术的探索欲望,一如未尝或已的秦岭之志。然而,他在记叙乡野故事的同时,通过民间资源的发掘与创化,探索到另一种包罗万象、混沌磅礴的艺术可能。与其说前人创作笔记小说意在叙记杂事,毋宁说是借此言彼,希望从作品中传递作者本人的立场与声音。念念不忘的想法难以载之文章,无法言传的心绪不堪施于传志,终究尽数成为笔记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与文化意象。例如戴帽山上百岁老汉的仙人问答,传达了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传说里八宗英武的一代好汉孙我在,最后竟殒命于一株小小荆棘;千百年来映照人心本色的石罅井水,他日反倒成了石门河上“夹道崖上罅井莲,花开如斗藕如船”的造假景点……《秦岭记》所蕴含的复杂内容和多重意蕴,未尝不包含贾平凹喻之于怀的现实关切。

  贾平凹在八十天的创作过程中,闭门谢客,日书一章;一篇小说,一套笔墨。作为一名作家,他能够敏锐觉察到汉语经验与时代感觉的细微关联,并将其诉诸于文学语言的反复锤炼之中。阅读“太白山系列”以及《云塔山》《蛙事》《药王堂》《眼睛》《松云寺》等作品,我们在《秦岭记》中体味言简义丰的故事,立意缥缈的题旨与从容自在的笔调,看见了一个持续成熟的贾平凹。在书中,他的写作已然是褪去了早期创作中文白夹杂的生涩与别扭。作家本人求新求变的创作自觉,更让小说叙事流露出一种近乎大山的朦胧质地,仿佛讲述者既是置身事中,又是超然事外,一如天地默默不语,只是记录人间轨迹。可以说,融汇了古朴文风与现代特色的《秦岭记》,无意间成就了一种文白共生、多声复调的文本风貌,达到了一个兼具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语言高度。这一作品,不啻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留下了一种传统又现代、写实又高远的文学景观。

  按照年龄来说,贾平凹已是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但他始终恪守内心的创作原则:努力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这不啻为一种仰之弥高的真挚态度,也是一种发愿写好中国故事的人生宣言。历经千秋岁月的秦岭,一如峻岭崇山的中国文化,孕育着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埋藏了人们的立场与忧患,支撑起人们的希望及梦想。秦岭里的贾平凹,将继续讲述他和秦岭的故事,也是一棵树与一座山的故事,在东方的大地之脊,在中国最伟大的山。(施展)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