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春敦煌》:以广播剧开启文博传播新方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青春敦煌》:以广播剧开启文博传播新方式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6-30 10:44

  作者:罗丽

  “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

  ——樊锦诗

  坚持、坚守、坚韧,这番话有着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的敬畏。从半个多世纪以前到新时代的今天,这份乐观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一代代莫高窟的守护者,尽数奉献青春年华也毫不吝惜。近年来,为了褒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聚焦于以樊锦诗为代表的“莫高窟守护人”群体,以生动故事记录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日前,由甘肃省广电总台制作的4集广播连续剧《青春敦煌》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播。该剧以青春之名,讲述新老几代敦煌人的青春追梦故事,以青春的故事见证几代人的青春奉献。

  用文艺书写青春

  作为甘肃文艺人充分运用多种文艺形式宣传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新作,《青春敦煌》独辟蹊径,以80后、90后石磊、丁一、李潺潺、陈丽等新一代敦煌人的经历作为主线,穿插着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李云鹤为代表的老一代敦煌人的故事。全剧以十多年来的敦煌研究院的发展为“经”,以生动细致地讲述研究生毕业的石磊、丁一如何扎根敦煌的青春历程为“纬”,展现了他们在前辈的带领下、在信念的支撑下、在科技的加持下,投身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克服物质诱惑与现实工作生活的困难和情感上的牵绊,与李潺潺、陈丽等年轻伙伴们相互扶持,一同成长为新一代“莫高窟守护人”的过程。

  广播剧《青春敦煌》的可贵之处在于,如拉家常般亲切细数年轻一代敦煌儿女在戈壁滩上立业成家、扎根西北的人生历程,展现新时代可亲、可爱、可敬的普通中国人形象。该剧的人物原型和故事都能在敦煌研究院找到真实人物事迹和项目案例,是主创团队深入敦煌研究院采风、剧本七易其稿的结果。

  剧中,李潺潺第一次带石磊和丁一到112窟看著名的反弹琵琶壁画,他们就被敦煌的美所震撼。两个大男孩面对着大唐文化在历史上留存的永恒符号,直喊着“想哭”!一眼好奇,一眼终身。石磊和丁一“孔雀西北飞”,从深圳到敦煌,他们不是没有忧虑,还不禁自问:“咱俩能待得住吗?”然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豪迈与勇气鼓舞着他们,从当一年讲解员“背窟”开始,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敦煌的情感,到发挥专业特长攻坚克难,完成了诸多技术难题,他们不断成长着。当然,这近十年的经历也不是云淡风轻的,正如两位男主角所经历的:石磊做项目遭遇“卡脖子”难题还摔坏了昂贵的镜头,但敦煌研究院依旧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学习进修并委以重任;丁一刚到敦煌很不适应,他犹豫动摇过,直到在文物保护中心成为“面壁人”后“一画入眼,万事离心”,真正在敦煌待住了。剧中所讲述的故事,表面上看是敦煌研究院对年轻人好、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代代敦煌文博工作者信念的传递。正如剧中创作者借角色之口所说的,“原来听前辈们讲‘择一事,终一生’,觉得有点夸张。现在明白了,就是不吹牛不说大话,在敦煌待下去,一直一直待下去。”

  以科技守护敦煌

  《青春敦煌》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批当代中国青年人奉献青春的形象,同时也讲述和展现了这批年轻人以全新的科技手段、全新的保护理念守护敦煌的当代中国文博事业、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新形象”。

  从1979年敦煌莫高窟对社会、对世界开放,当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拿出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照片和现在对比,发现100多年间变化很大。现在的壁画很模糊,颜色也在逐渐褪去。再往后发展,全都消失了怎么办?壁画和人一样,不可能永葆青春,只能延缓“衰老”。岁月给敦煌带来的难题,需要新时代的敦煌人用心解答。剧中,石磊、丁一这一代具有计算机和化学技术背景的科研人员,正是解题人,他们的使命就是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保护、研究、弘扬是敦煌研究院的使命,保护与开放都很重要,要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毋庸置疑,新时代文艺的美学气质,还存蓄于信息科技对文艺生态的深刻影响中。全剧的时间脉络和情节节点,正是与敦煌研究院过去十几年的数字化项目同步。现实中,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剧中,石磊在西北大学数字化科研成果鉴定会上汇报《数字平面图像与墙面起伏度的几何校正数学模型》,讲述团队以莫高窟第254窟数字化为例,进行了石窟狭小空间内立体面摄影采集和图像处理的研究过程;在敦煌文博会现场,李潺潺在文创产品展台,讲解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合作的以敦煌石窟的藻井图案为灵感的数字创意活动;随着敦煌数字展示中心球幕影院竣工,由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制作完成的首部超高清8K数字三维球幕电影《梦幻佛宫》首映……这些现实文博保护案例与文艺创作交相呼应的情节,实际上也是《青春敦煌》的创作初心——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努力展示生动立体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在全剧最后,创作者借樊锦诗之口,描述了眼前这批更为自信、自强、自觉的中国青年,“一代比一代强,看看对面的莫高窟吧,他们守护得多好啊!你们没干完的事他们接着干,干得很好。”“他们想到了,做到了,做得特别漂亮!我跟他们在一起特别高兴,好像也年轻了。变化的是世事,不变的是精神。”这种信念,正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其源自于敦煌,也守住了敦煌,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史诗。

  《青春敦煌》作为一部贴近时代、富有青春朝气的文艺作品,在主题内涵、情节铺陈和人物塑造上用心、用情、用功,在制作和演绎上精心、精良、精准。特别是人物设定充分考虑到广播剧是以听觉和语言为主要接受方式的艺术门类,为两位男主角量身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山东方言与四川方言,在富有辨识度的同时也让全剧的轻喜剧效果更为突出。此外,针对广播剧在时空转换上的灵活性,需要有特殊的环境氛围营造,切入了如九层楼铁马风铃声、吉他声、网络游戏开屏声、挥袖铃铛声、琵琶声等,还配以《羽调绿腰》的背景音乐、声乐套曲《敦煌廿咏》和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画》等,甚至是可以录音的小礼物,极大拓展了戏剧情境展开的时空,真实还原时代生活的原貌,给听众以丰富的听觉体验。

  从2000年经典舞剧《大梦敦煌》首演到2022年广播剧《青春敦煌》首播,以文艺作品的方式让敦煌“活起来”、带动敦煌“走出去”,已经成为甘肃文艺工作者的共识。随着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愈加重视,“敦煌热”持续被重视的背后不仅仅是千年古老神秘的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敦煌文化、中华文明,是新时代中国人对于民族文化更为深沉的热爱以及更为自信、自觉精神面貌的增强。今天的莫高窟,在科技的加持下仿佛经历了“逆生长”,与此同时,在《青春敦煌》中所传递的正是新一代敦煌守护者举重若轻的当代中国精神诉说。

  (作者系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余烬之上》:被文化拼贴肢解的架空叙事

  • 姜乾相:来自菩提树下的《消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