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生第二次》:推开世界的门,看那些不惧重来的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人生第二次》:推开世界的门,看那些不惧重来的人

来源:文汇报2022-07-01 10:26

  作者:王彦

  她的小儿子已经二十出头了,但合家欢的日子满打满算过了五年;他才11岁就被噩梦纠缠,小小年纪说“我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他身高一米八,但奶茶店门前的几级台阶,是怎么都过不去的“天堑”;他三十来岁正壮年,可站在2021年的街头,他对扫码支付一阵茫然……

  他们都是纪录片《人生第二次》镜头下的人,一群在命运风浪里浮沉的人。两年前,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上线,从出生、长大到养老、告别,12集对应人生在世12个重要节点。网友一边刷弹幕“仿佛看完自己的一生”,一边在豆瓣打出9.1的高分。现在,原班人马带着姊妹篇《人生第二次》与观众见面。回归即高分——9.4,打出五星好评的网友写道“第二次更让人敬畏”。

  敬畏感何来?《人生第二次》片尾曲沿用了《推开世界的门》,其中有句歌词“世界本该是你醒来的模样”。当生活偏离了“本该”的模样,当人生变得波涛汹涌,总有普通人不会屈从命运,不惧重启一切。再深层次些,那份重启的“不惧”并不单单源自个体。更多时候,是困境中人、身边人、素昧平生的人共同在寻找一叶能抵御风浪的舟;是法治、公平、正义、良善、尊重,支撑着更多勇气与信念,让你我他面对人生海海,始终可以努力去战胜怕、找到爱。

  一年多跟拍、超一万小时素材,“我更坚定,平凡的人才会给我更多感动”

  《人生第二次》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联合出品。它正式上线前,许多人猜测过记录的内容,是二胎、二婚、复读、再就业抑或其他“人生第一次”的复调。总制片人张昊说:“我们不想做《人生第一次》第二季,而是‘另一次’,是个新的开始——与过去勇敢告别,在一片‘废墟’、一无所有上去重建、重启、重逢,涅槃”。

  于是观众看到的,不再是春和景明拥抱一段能预想、能憧憬的生活,是带着所有未知前行、直面人生疾风骤雨的阶段。已播六集中,《圆》记录被拐的卫卓18年后与血亲重逢,《缺》里有群被爱遗忘的孩子和用26年收养120多个儿女的“老爸”柏剑;《纳》是因车祸高位截瘫的何华杰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拒》是几位女性不甘被容貌左右的修整人生;《是》为一位位申诉人打开检察案卷,《非》关注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救赎。《破》和《立》都是女性视角,前者冲破婚姻的围城,后者是流水线女工的进阶日记。

  面对足够特殊的“第二次”,纪录片需要拍多久,才能接近大部分真相,触动拍摄对象敞开灵魂?《人生第二次》有份长长的导演名单:秦博、张涛、谢抒豪、黄莎莎、孙功旭、詹佳骏、王树欢、张怡、于颖、杨苏烨。他们分成八组,平均跟拍一年半,拿回超一万小时、300T的素材,最终生成八个60分钟。张昊说,在互联网带来各种便利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沉不住气的时候,这样花费大量时间蹲守、跟拍,再用长视频来表达,是种挺“复古”的创作手法。但恰是“复古”,令纪录片在无法完全掌控现场的创作里,捕捉到让人心头一颤的细节。《圆》,卫卓的父亲在重逢时一把横抱起儿子,母亲执意要给孩子喂饭……

  也恰恰是“复古”,纪录片从量变等到了质变。如《纳》跟着何华杰从老家台州到上海的康复医院,见证他学复健、学用轮椅、考取残疾人驾照、坐飞机去成都、自驾西藏的一路蜕变;如《非》陪毛徽度过11年铁窗生涯的最后时光,看着他重新认识女儿、认识今天的中国,也看到他曾经的女友从毫不考虑复合到目睹他一路踏实肯干后应允了求婚。更典型的许是《立》,与其他几集比起来,这两位女性的经历实在太“正常”了。她们家世普通、样貌普通、工作普通,只凭着内心不甘普通的劲,她们把平凡的每一天都过成了积蓄力量的日子,日积跬步终究被时间证明了意义。

  一个个平凡又不普通的人在逆境重启命运,透出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不屈和韧性。这就是为什么,张昊感慨“我更坚定了,平凡的人才会给我更多感动”。

  “用哲学思维稍稍破题”,愿观者超越爱恨交织认识全面的世间

  “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八个汉字归纳八集,它们各自成片,又在亲情与爱、自我接纳与自我否定、法治与人情、女性生活状态等层面,两两映照。

  《圆》与《缺》播后,观众发现,寻亲成功的父母需要修补刚刚复位的亲情,卫卓的回家路远不止地理意义的1000多公里;而缺乏父母关爱的困境儿童在“梦想之家”找到了如师如父的柏剑,被种到另一片土地的“柳树”也会有爱滋养。《纳》与《拒》,前者是被动失去,后者是主动改变,似乎很难说清到底谁更需要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是》和《非》事关法治的公平正义,同时流淌人文温度:刘占江为弟弟申冤七年,最高检审查后没有支持他的申诉理由,但检察官们劝慰他照顾好老人和弟弟的孩子,让生活继续。倾听群众的声音,也要超越偏见,这就是法治与人情的融合。圆中有缺、缺不乏圆,有无相生、福祸相依,这是东方哲学早早写下的智慧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人生第二次》在叙事手法上大胆创新。《圆》依次打开父母、孩子、警方的三重视角展开同一时间线上的事件,用类似“罗生门”的多维透视,走进喜忧参半的寻亲故事。于是人们了解到,那位坚强的母亲怎样在18年间一边寻找孩子,一边靠手里的饭勺一勺一勺经营小饭馆、撑起少了一人的家;卫卓的认亲除了亲情常理,原本还有个难以开口的理由;也知晓了,许多时候找到被拐的孩子,不一定会有圆满的结局。之所以开辟不同视角,因为在足够全面的展示中,观众更能体会复杂又多变的人性抉择、情感撕扯。惟其如此,审视一桩事的时候,大家才会超越爱恨交织去认识更全面的世间。

  《人生第二次》中,几乎每一集都在尽可能做厚文本、补齐视角。《缺》把镜头对准“天生诗人”小金子、想见生父的可心;浓墨重彩讲柏剑从1996年以来收养120多个孩子,带他们逆风长跑;也没忽略这些年来向“梦想之家”伸出援手的个人、机构。《纳》的开篇是何华杰的乐观坚强,但从故事进入成都、遇见他的“轮友”后,那群在彼时比何华杰更“禁得住”的人会告诉我们,他的身残志坚背后站着了不起的母亲,青藏高原那场冰雹才是真正的蜕变洗礼。

  在统筹八集共八个不同故事的拍摄制作之后,黎晓炜愈发感觉“人生这道命题过于复杂”,所以“想用思辨的哲学思维稍稍破题”,让观众从他人的命运重启中,领悟具有东方哲学智慧的思辨思维。而之所以要极力呈现丰富的文本,其实是对现在网络舆论环境下某些碎片化语言、二元论观点的反驳,“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待事情时,愿意了解那些被忽略、被误解、或被片面定义的人和事”。希望让观众认识生活的真相后,“在生活中拾起一点兴趣、一些勇气、一份希望”;也让故事外的我们,在没入荆棘时,能多一份力量一直走,直到走出命运的困境。(王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