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关于诗人心灵密室的展览

来源:海南日报2022-07-04 09:20

  作者:纳兰

  看到桑克的《我站在奥登一边》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是米沃什的那本《站在人这边》。或许,书名并无多少可以过度阐释的空间,但书名或多或少透露出诗人的诗学追求、美学趣味,以及个人化的价值判断。如果诗过于紧致或紧张的话,那么随笔就会显得“轻逸”。桑克身兼诗人、译者和批评家的三重身份。桑克这本小书,有他对诗歌写作、翻译和批评三种写作方式的思考。书中涉及对诗,小说、人文历史、社会伦理、哲学宗教甚至武侠小说等著作的阐释,间或谈论写作、翻译和阅读的感受,在他的字里行间,闪烁着真知灼见。

  《我站在奥登一边》 作者: 桑克 版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时间: 2022年4月

  读桑克的随笔,我体会到的就是作者的一种“思想的休息”,感受到的是作者在开放性心态下所进行的一次愉快的袒露,它包括诗人自己的阅读轨迹、写作心得、伦理姿态,或者说是一次心灵密室的展览和心灵密友的介绍,或是在告诉读者哪些“武功秘籍”提升了自我的技术和心智水平。

  我觉得,《站在奥登一边》这本书,它是“怀旧的同时仍然保持自省”,同样也是了解桑克文学与思想谱系的重要诗篇,它清晰地梳理了师承之树以及成长所受的诸种影响。在《奥登的涂鸦》一文中桑克又言:“我的译读只是方便之门,领会妙处还要靠阅读者自己的语言修养、诗歌修养以及某种悟性。”他首先在书中展现了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诗学修养以及悟性。如果说译读只是方便之门,那么这本随笔集则是另一扇“方便之门”。读桑克的《我站在奥登一边》,无疑,就是聆听一曲“书的挽歌与阅读礼赞”;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信仰般的执念,那就是“必须站在奥登这一边,哪怕是从清晨到午夜,当然也从生到死”。

  在《老庞德的红胡子》中,作者说:“读他的诗吧,这虽不是最佳选择,却是一个最有价值的选择。”显然,无论是阅读种类的选择、译什么的选择,以及写什么的选择,作者也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最有价值的选择”,具体到这本读书笔记而言,所有篇目的入选,也是基于此。借用桑克在《艾略特和他的诗》一文中的话来说,“他的文学谱系已经得到延伸”。“我看到了女仆的阴湿的灵魂/从地下室的门口忧郁地抽出幼苗”,(艾略特《窗前的清晨》),桑克在文章里说,“一边是人,一边是植物,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一种美学奇观。”在另一篇文章中,桑克又再次论述到了“结合”与“美学奇观”,即《拉金的英伦腔调》一文中,他说:“拉金是雅皮士。他的诗是把形式的‘正’与内容的‘不正’——不能说是‘歪’或者斜或者‘邪’——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表面相悖而在拉金自己看起来却十分统一的东西。”桑克从艾略特和拉金等诗人身上所发现的“构成美学奇观”的结合,将所悟转化为自己的诗学实践,在自己身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写诗、译诗和评诗的结合,他构成的是一种异质语言的肌理的美学奇观,即罗兰·巴特所言“一种遥远的语言借由缕缕微光,能唤起种种不可化约的差异”。桑克自己也在文章中论述过差异的问题,比如他在《米沃什的金属石头》中说:“有的差异是从一开始就有了,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其实根本就是泾渭分明。”在《曼杰施塔姆大街》中,桑克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它们在中文之中仍旧是诗,而且是与曼杰施塔姆的声誉相配的诗。”桑克寥寥数语,就准确地揭示了“译文之道”。从这个话题引申而言,桑克的这本书不能简单地称其为读书笔记,因为他有诗学的高度,要而言之,桑克的诗与诗学是有着相配的一致的高度。桑克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往返,继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诗文。

  在《里尔克的终结于重新〈开机〉》一文中,桑克提到了里尔克难以逾越的《杜伊诺哀歌》,桑克分析此杰作难以逾越的原因,“语言的极限与观念的极限”,桑克也同样走过了这种“将自己逼迫到语言与观念的悬崖”,因为这是“里尔克式”一种成为大诗人的模型。

  他说他站在奥登这一边,从更广义的角度而言,他站在的是庞德、艾略特、拉金、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米沃什等大诗人的一边。可以说,这些诗人是他遥远的灵魂伴侣,是神交已久的知己,他对这些诗人的了解甚至多过于对自己的了解。往深了说,他是以这些大诗人为标杆来要求自己。这些大师的诗学美学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如果说,大诗人与大诗人之间,“当时相爱,而实在无知”,那么三十年以后,就已经是“此时相爱,而实在是深知”。他说自己年老之时必说的叶芝的台词:“我们当时相爱而实在无知”,其实还可有另外一句必说的叶芝的台词,即“随时间而来的智慧。”起初是无知,最后是格物致知。虽说看书,见人,经事而仍旧无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边界也在扩大。(纳兰)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