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话剧要传承也要传播

来源:大众日报2022-07-06 10:09

  作者:田可新 高雨

  近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下称:人艺)70周年院庆的一系列线上活动颇受瞩目。自6月5日起,《阮玲玉》《鸟人》《海鸥》三部剧本的直播朗读,《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哗变》《窝头会馆》等保留剧目的轮番放送,将不少网友牢牢“钉”在了人艺的直播间。6月12日,一场长达9小时的特别直播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70周年院庆版《茶馆》在抖音、微信等平台8K现场直播,当日全网平台收看人次高达5000万,丰富的线上活动为“云观众”带来了极致的艺术享受。

  这已经不是人艺第一次探索“云剧场”这一形式了。2020年,疫情之下剧院演出困难重重,首都剧场的大幕在云端拉开,首次尝试用实时同步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当时的实时观看人次达500万,试水“云剧场”第一步,颇有成效。其后,人艺多番尝试线上展演的新形式。如果说之前的“云剧场”只是小众文化圈的狂欢,那今年的院庆活动可真真正正地“出圈”了,传播范围不可谓不广,千万网友数着节目单、蹲守在直播间,“坐”在可容纳千万人的剧场欣赏《雷雨》的曲折离奇、惊心动魄。而线上直播免费观看的模式,无形中降低了看剧的门槛,观众和话剧可谓双向奔赴。院庆线上直播活动精彩纷呈,不少网友因为好奇等原因点开了直播间,却在里面看了几个小时,“有机会一定到现场看看话剧,我相信一定比线上更为震撼”,一位观众感叹。

  其实,“云剧场”的形式在国内外的剧院皆有应用。戏剧文化盛行的英国,早早尝试通过直播等方式传播戏剧,2009年,英国国家剧院开始推行“国家剧院现场”项目,以期通过高清直播和转播的方式,让更多剧场外的人群享受到精彩的艺术表演。如今,“国家剧院现场”已经覆盖60多个国家的2500多个场馆,《哈姆雷特》随之到达了更多地域,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第一次面向如此广阔的人群。

  4K、8K、VR、AR等技术为戏剧、话剧的更广传播带来便利,但好的演技、好的作品才是长久留存的根本。一方舞台折叠时空,三个时代的故事缓缓铺陈,小小一方茶馆见证旧时代的残忍无常、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的风云变幻,话剧《茶馆》的现实意义与艺术魅力使其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自1958年3月29日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演以来,《茶馆》先后有过两批演员,最早的演员阵容包括于是之、蓝天野、童超、郑榕、胡宗温、英若诚等一批老艺术家,1992年,第一版《茶馆》告别舞台,直到1999年,《茶馆》复排,“茶馆二代”登台,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何冰等人挑起大梁,这部经典剧目才得以重新呈现给大众。6月12日当晚,人艺罕见地集合到1999年第二代《茶馆》全阵容,老观众表示“爷青回”,但也有人不买账——头套没戴好、妆容夸张、表演痕迹太过等,话剧表演的容错率本就极低,8K高清能将演员的微妙神态传达给观众、多重机位的组合能捕捉到每个人物的细小动作,这也给导演、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间打磨经典,却带走经典作品中的故人。就在院庆活动前夕,人艺舞台的风云人物、黄金一代的最后遗存蓝天野先生与世长辞。他是第一版《茶馆》中的秦仲义,为演好这一角色,他深入北京胡同,观察老北京人的坐卧行止,对表演的不懈追求使他刻画了秦仲义、姜子牙等经典形象。院庆活动结束后一周,人艺的老院长任鸣猝然离世。在世期间,他创作了九十多部戏剧作品,执导《北京大爷》《玩家》等多部广受好评的话剧,“舞台存知己,人艺有知音”,他在人艺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上将这句话留给观众。三代人艺演员,正是怀着“戏比天大”的信念,深耕表演,才能为人艺赢得“人民的剧院艺术的殿堂”这一称号。

  时间倒退70年,1952年的一个晚上,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院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宣告成立,从此掀开了人艺话剧艺术之旅的序幕。一部部经典作品,一个个鲜活人物,于方寸之间,显现众生相与时代相。而今,创始一代相继离世,新生一代崭露头角,话剧艺术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送别、一次次的相遇背后不断传承、创新、发扬,焕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田可新 高雨)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