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武侠剧的消逝与新可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武侠剧的消逝与新可能

来源:文汇报2022-07-07 10:43

  作者:杨慧

  作为武侠泰斗“金古温梁”之一的温瑞安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说英雄谁是英雄》从演员选择到故事改编上都显示出了朝古装偶像剧的倾斜——主角挑选了非演员出身的刘宇宁和杨超越,此二者再加上另一主演曾舜晞的粉丝撑起了观剧舆论场的最大声量;而剧情则将原作冷峻残酷的江湖争斗与生死爱恨,改写为了少男少女并肩游历江湖最后兄弟反目,更青春、更纠结、更现代。原作中王小石与白愁飞本是一贫如洗的江湖游荡客,相识于一场江湖黑暗中的路见不平,在电视剧中却变为了游戏任务般的送信闯关;苏梦枕本是身染沉疴的江湖枭雄,王白因其卷入的金风细雨楼与六分半堂之争,包含着权力、道义、利益、情谊的复杂格局,则被改写为“侠二代”的接班之旅。

  《说英雄谁是英雄》从演员选择到故事改编上都显示出了朝古装偶像剧的倾斜

  其实改编并无不可,重要的是改编指向的内核,以及承载改编的外在。《说英雄谁是英雄》的服装、化妆、道具、布景,尤其是演员极具现代的演绎方式,都赋予了该剧一种轻飘飘活泼泼的风格,哪怕是有决斗行刑等血腥场面,江湖肃杀意、刀口搏命感也总显得单薄。再加上改编后的剧情逻辑本身并不严密,于是一切更像一场游戏,江湖只是一派景观。

  而这是近年来传统武侠改编电视剧的常见情形。虽说众人皆道武侠衰之久矣,但细数近年来,2019年有《倚天屠龙记》,2020年有《鹿鼎记》《绝代双骄》,2021年有《天龙八部》……一边是传统武侠小说仍然被持续改编为电视剧,另一边则是几乎没有叫好叫座的情况出现,甚至极端如2021年版《天龙八部》,最为大众所知的反而是“段誉见到王语嫣后小便失禁”等令人瞠目的负面话题。唯一一部相对口碑不错的则属2017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但即便如此,也难以达到金庸剧曾经的盛况。

  细数下来,传统武侠改编,现在几乎沦为瘦死骆驼比马大的IP化运作,由于金庸古龙等作品多年的口碑效应,始终拥有一定的观众缘,则作品具有基本关注面;同时,经典改编武侠剧亦成为新人明星的试验田,知名IP加持下,被利用来为明星进行转型抑或是履历镀金,而新人是否适合角色、能否驾驭经典则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此外,传统武侠也或成为颠覆改编的素材库,剑走偏锋也许另有出路,一如数年前于正版的《笑傲江湖》。

  于是不禁发问:国产武侠电视剧真的迎来了不可逆转的黄昏?

  武侠经典改编的进退两难

  虽然金庸古龙等大师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虽然郭靖、黄蓉、楚留香等角色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化人物甚至文化符号,但具体到“金古温梁”作品改编的内地国产武侠电视剧,却一直有点生不逢时。

  传统武侠改编电视剧,以港台地区发力珠玉在前。香港武侠剧自上世纪70年代盛行,尤其是TVB的《楚留香》《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武侠电视剧,曾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都掀起热浪,可谓影响深远,也奠定了观众近乎初恋般的情结。郑少秋的楚留香、翁美玲的黄蓉、李若彤的小龙女、吕颂贤的令狐冲……成为了后来创作者难以避免的对比参照系。用今天的眼光去看,TVB的武侠电视剧布景较为简陋,剧情也未必完全遵照原作,但是其编剧的成熟、气氛的烘托和表演的入木,则共同缔造了武侠的香港时代。台湾武侠剧则是受香港影响,也陆续推出了《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引发收视热潮。

  而内地国产武侠剧则相对起步较晚,直到2000年左右内地武侠以张纪中系列为代表才开始取得较大反响,《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作品采取实景细致拍摄,整体完成度较高,但在当时由于改编、演员等争议,收视如虹但评价毁誉参半,时隔多年,张纪中版的金庸剧在评分网站一路走高,被奉为经典,但是在当时却未能得到更多好评,算是一出遗憾。

  在张纪中系列过后,经典武侠改编作品陆续推出,但武侠电视剧很快让位于新的竞争者。在历史古装剧的范畴内,宫斗剧、穿越剧、仙侠剧等类型渐次崛起,成为观众新的宠儿。尤其是仙侠对武侠的替代性极强,历史上,武侠曾和仙神故事本不分家,例如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武侠神怪片便是如此。在当下,仙侠在创作中具有更自由的世界观、更极致的爱恨情仇、更高能的武力系统,更加符合年轻化的市场观众的观剧诉求。尤其是经历了网络小说试错脱颖而出的仙侠IP改编剧,更是契合当下的潮流与文化而容易引发热潮。

  而“金古梁温”为代表的经典武侠小说,在今天看来有诸多“不合时宜”:比如传统武侠的叙事风格和情节安排虽然亦是通俗化和流行化,但是与今天观众观剧的“爽感”标准相距甚远,也与今天观众的审美节奏有距离感;又比如经典武侠几乎都是“大男主”,故事的男性中心主义以及部分女性角色的表面化甚至工具化,也令今天的女性观众相对难以接受。因此,重拍的经典武侠几乎全都需要较大幅度改编,而改编经典又容易费力不讨好,故而就形成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在古装剧中看见新的武侠可能

  但如果就此哀叹武侠电视剧一去不返,感伤武侠文化一派零落,倒也是过分悲观。狭义的经典武侠改编电视剧虽然久已未出精品,但武侠文化始终为我国电视剧生产提供着生生不息的能量。

  市面上仍然还有武侠剧,这些作品进入了一种“后武侠时代”,侠不再强调“以武犯禁”,但仍然传达着人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2019年的《大宋少年志》、2020年的《侠探简不知》《少年游之一寸相思》、2021年的《有翡》等作品,无论是IP改编或是原创剧本,都在探索着将成长、探险、悬疑等元素杂糅起来,并结合上当代观众对人物类型的偏好,探索新的武侠可能。还有仙侠剧中对侠的塑造,往往在超凡脱俗的设定下,更强调的是一种侠之大者的责任。《古剑奇谭》中的百里屠苏为了复仇、也为了苍生最终舍生一战,《诛仙·青云志》的张小凡和同伴们,追寻的也是斩妖除恶、保护众生,《雪中悍刀行》则在仙侠中淡化仙而突出侠,但仍然强调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逻辑,以徐骁、徐凤年父子为代表的秩序维护者,对他们而言家国事亦江湖事,江湖更是在故事中成为一种动力参与到了整个社会制度建构中。

  更广泛地来说,武侠对正义的追求、对义气的歌颂,在传统中国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世俗秩序的理想主义,侠义之风可在许多作品中得见,《琅琊榜》是一个庙堂之上有江湖气的故事,身世坎坷的天纵英才梅长苏的复仇与人生选择中的浩然侠气贯穿始终;《长安十二时辰》的张小敬看似行事毫无章法、不羁极端,但大事上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侠骨;甚至近期热播的《梦华录》中,被观众热议的赵盼儿对宋引章的援救、姐妹之间的互助,均熠熠有侠义光芒。

  武侠之魂并未远去,只是弥散成了许多作品中的一抹色彩。而武侠题材具备丰厚的文化资源,始终是中国电视剧的潜在宝库。武侠剧虽然一时沉寂,但武侠曾经缔造的共同记忆,武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内嵌,都会使之与中国观众对话的可能性不会断绝,只是有待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发展。

  (作者为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