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雪落香杉树》的环形叙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雪落香杉树》的环形叙事

来源:澎湃新闻2022-07-17 08:37

  作者:熊 裕

  面对《雪落香杉树》,我首先是一个读者。从翻译到成书,读了不下十遍:动手翻译之前的原著通读,翻译时的反复细读,修订译稿时的比照阅读,印前审读,拿到样书后忍不住又读了两遍。读原著时有翻译的压力,修订时带着挑毛病的眼光,只有手捧成书的阅读是轻松的享受。书是我喜欢的样子:设计简净,护封的纸摸上去是细棉布的手感,大粒的雪点做成了凹进的效果,仿佛打在青泥地上。触感和视觉效果都与文本内容高度和谐。各种细节都在加深我的确信:虽然历经波折,通过劳作的方式与这样一本美好的书建立联结仍是一件快乐的事。

  书封荐语说,叙事绵密如大雪无痕,这也是我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印象。小说的表面故事是一桩悬疑案。小岛治安官于某日清晨发现渔民卡尔死于海上,与他因土地问题产生纠葛的另一位渔民宫本天道成为嫌疑犯被捕入狱,小说的叙述便是始于此案开庭,结于收庭。这个庭审故事为小说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上,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福克纳小说中的环形叙事,区别于直线叙事,通过多人有限视角的自由切换,交织往复,穿插回闪,渐渐在读者心中汇合成一种唯有全知视角才能获得的既近且远一目了然之印象,非同寻常地真实,却又避免了全知视角的生硬老派。

  表层故事框架之内,人物的回忆和讲述逐渐显影出许多别的故事,像梵高的《唐吉老爹》,老爹是画作的显像,老爹身后,还有多幅“画作中的画作”——梵高仿绘的浮世绘。这些故事,伊什梅尔(报道案件审理的岛报记者)、初枝(宫本天道的妻子、伊什梅尔的初恋)、天道三人交错陡转的情感故事,日裔居民来到小岛并慢慢扎根的生活故事,二战爆发后日裔居民无奈被逐的故事,宫本家买地的故事,和庭审故事一起,构成了小说作者以文学野心和长达十年的耐心绘就的广深精微的巨幅海岛浮世绘。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也令作者得以从作品中隐退。在一个关于他人的故事中,他是一个旁观者,冷静客观,从不发出声音干扰叙事。比如书中描写伊什梅尔参军后生病的一段:

  “他的胡须蓄六天,刮一次,然后再蓄。几乎每个下午他都在睡觉,醒来的时候刚好来得及感受夜幕的降临,看光线在他右边三张床开外的窗口渐渐消退。其他的士兵来来去去,他却留了下来。”

  这时的伊什梅尔已经收到了初枝的分手信,精神的打击很快反映在身体上,他一病不起,躺在军队的医院里,住了十几天。作者没有直接说这封信对伊什梅尔的打击如何沉重,而是客观地描写了他的状态,细细体味,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种人活着但心已经死去,意志已经垮掉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客观的描写由读者自己领悟出来更有说服力。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这里的视角其实是伊什梅尔的,是他看到“光线在他右边三张床开外的窗口渐渐消退”,是他在感受“夜幕的降临”。在此,作者隐退在第三人称之后,同时也因回顾式的讲述产生出一种发自人物视角的自我观照感。伊什梅尔、初枝和天道之间的感情纠葛,天道家和卡尔家关于土地的纠纷,二战中岛上日裔居民的遭遇等我们都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视角看到的,它们以人物回忆的形式呈现,伊什梅尔的回忆、初枝的回忆、天道的回忆、治安官莫兰的回忆、苏珊·玛丽的回忆、初枝的母亲富士子的回忆……在这些回忆的片段中,观察的视角统统换成了小说中的各个人物的,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是这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很容易就和这个人物产生共鸣。在小说第八章,我们跟着伊什梅尔的视角,看到了南沙滩上嬉戏的两个人,看到了一个因为爱情而心绪不宁的少年,看到这个少年在草莓地里用目光寻找他心爱的女孩,看到他日复一日朝圣般地去女孩家附近偷窥她。从伊什梅尔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他对初枝的爱慕和痴迷、对爱情的忐忑和小心翼翼;透过伊什梅尔的视角,这份青涩的爱情显得那么美好而动人,它让整座海岛的空气都变得甜美。

  老律师内尔斯·古德莫德森向天道询问案情的一段作者也安排在了天道的回忆中。天道先是回忆了在战场上杀死德国士兵的情景,后来又想起了卡尔的母亲埃塔在法庭上说起他父亲时的语气,然后思绪才落到内尔斯第一次来狱中探访他这件事情上。有了前面的铺垫,读者无意识中就站在了天道的立场上,很容易就理解了此时天道心中既有蒙冤的悲愤之情,也有对自己杀过人的负疚之感,所以他对内尔斯的提问、甚至法庭的审判带了一些抗拒和不合作的态度。同时,通过天道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内尔斯双手布满斑点,青筋突起、有点哆嗦、还戴着假牙这些细节,我们发现,即便身陷囹圄,天道还在冷眼观察替他辩护的律师——这个唯一能给他带来生的希望的人,这让我们意识到,虽然天道依然保持着对生的渴望,但对死他其实也有一种冷静的态度。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令作者隐退在第三人称之后,并从观察者的位置上下来,让人物成了观察者,读者直接分享人物的视角,自然而然地代入。当然,单个人物的视角是片面的,作者采用了交叠叙述的手法,让几个人物从各自的视角叙述同一件事,最后读者获得一个全知的视角。比如,前面我们说了,在伊什梅尔的回忆里,我们看到了他对初枝的爱慕和痴迷,他在南沙滩吻过她之后心情是喜悦又忐忑的,但是对于南沙滩,初枝的回忆是这样的:

  “她十岁的时候,隔壁有个男孩教会了她游泳......后来,有一天,那个男孩吻了她......到初枝结婚的那一天,她将想起自己的初吻给了一个叫伊什梅尔·钱伯斯的男孩——当他们一起趴在玻璃水箱里在海中漂荡的时候。但是,她的丈夫问她以前是否接过吻时,初枝说自己从未有过。”

  后面伊什梅尔和初枝的回忆也都提到了香杉树洞那一段,但是伊什梅尔对那一段的回忆是紧张、兴奋而快乐的,而初枝对于香杉树洞一段的回忆是夹杂着害怕和忏悔的。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一段不对等的爱情:对伊什梅尔而言,初枝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他是那样的痴迷和执着;而对初枝而言,伊什梅尔开始只是一个隔壁的男孩,成为恋人后则更多地预示着一种她所不能接受的身份,所以她更多的是犹疑和退缩。

  对于珍珠港事件后日裔居民遭驱逐事件,作者也采用了交叠叙述的手法。第一次叙述如下: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九日的清晨,美国战争迁移局的十五辆大卡车载着圣佩佐岛上所有的日裔美国人驶向了友睦港渡口。他们在白人友邻的目送下被送到一艘船上,那些人一大早爬起来站立在寒风中看着日本人从他们中间被驱走——这些人当中有些是朋友,但是,大部分,都仅仅是出于好奇......”

  简短的描写说明了岛上白人居民的冷漠观望态度;后来埃塔的回忆,我们知道了以埃塔和她丈夫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态度,并从侧面知道了日裔居民为应对驱赶所做的一些准备;再后来从伊什梅尔的回忆中,我们了解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岛上不少白人居民对日裔居民抱有强烈的憎恶情绪;最后,通过初枝的回忆,我们详细看到了在这个事件中,日裔居民所遭受的屈辱、不公和磨难以及他们的委曲求全。至此,我们对二战中这座美国海岛上日裔居民遭驱逐的历史事件便有了一种全息的了解。

  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作者让读者参与了小说人物的视角;再以不同人物视角的切换和交叠叙事,作者赋予了读者一个全知的视角。最终环形叙事在此达成一种如同VR科技般的效果,读者仿佛亲临海岛小世界,对每一个人物产生切肤的同感:我们能够理解初枝的选择,也更能理解伊什梅尔在承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承受着命运不公的情况下仍能交出证据,为自己的情敌主张公正的难能可贵;我们能看到在历史上人们因为狭隘和偏见而犯下的错误,也能看到生活在偶然性夹缝中被无常狩猎的人类,保持内心力量,实现自我救赎的可能。

  在原著中,作者的隐退能让读者更近距离和自然地代入人物,看见故事。在译本中,译者也应是隐退的。他要了解作者的叙事方法和意图,组织语言时要调节和抑制自己的风格以适应作者的文体和句式,尽可能忠实和精确,减少翻译的失落,让译本读者的阅读体验接近原著读者。这是我在翻译过程中谨记的原则。(熊 裕)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 从《初步举证》延伸的思考:社会规训下的女性解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