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找到的陈忠实的六封信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新找到的陈忠实的六封信

来源:北京晚报2022-07-30 10:07

  作者:何启治 叶梅珂

  在壬寅初春,我在尘封多年的纸箱里发现了《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写给我的六封信,给了我意外惊喜。

  连同前几年找到的十五封来信,我总共收获了陈忠实的二十一封书信。这些书信既是陈忠实创作历程的记录与见证,也是我与他长达几十年的深厚友谊的记录与见证。

  在陈忠实逝世六周年、诞辰八十周年的今年,这些书信不仅具有非凡的深远的纪念意义,而且具有研究陈忠实创作道路的史料与文献价值,非常宝贵。

  这六封来信,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的内容:

  一、写于1983年的三封信。信中讲述了他为《当代》写中篇小说《初夏》的初衷和不断修改的经过。他前后用了三年多时间,经过了四次修改,最后才在1984年第四期《当代》上刊发。陈忠实曾在一篇短文中回忆修改《初夏》的这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令人感佩的是《当代》的编辑,尤其是老朋友何启治,所显示出来的巨大耐心和令人难以叙说的热诚……他和他们的工作的意义不单是为《当代》组织了一部稿子,而是促使一个作者完成了习作过程中的一次跨越,得到了一次至为重要的艺术体验,拯救了一个苦苦探索的业余作者的艺术生命。”

  从信中我看到了忠实对自己的第一个中篇小说的重视,以及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我还看到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受那个激情澎湃、生机蓬勃、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的熏染与感召,以及他心中鼓荡着的一股强烈的渴望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创作的热情与动力。

  二、后三封写于1992年的来信,是谈《白鹿原》的创作经过。首先陈忠实向我报告即将完成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书稿。他说:“我是白鹿原人,守恪信义。”他又说,“尽管这期间有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和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四五家来人、来信约过稿,我都婉辞搪塞了。”这些发自肺腑的言语,表达了陈忠实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对我的高度信赖,也体现了陈忠实的重情义、讲信用的朴实品质。

  在后三封信里,我更多、更深刻地感受到陈忠实对生命的尊重,对创作的尊重。十年磨一剑,而他是用二十年写成一部大书。他是“咬牙吮血”,用尽了全力,耗尽了心血。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我把生命交给了你们!”陈忠实把创作当成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把它视作“垫棺作枕”的宏愿。

  ▌土路上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阅读这六封来信,再次勾起了我对忠实的深切回忆。往昔的一个个场面,一个个情景,清晰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历历在目,恍若昨天。

  最难忘的是我与忠实的第一次见面。1973年的寒冬腊月,我来到西安组稿。作为文学新人的忠实,是我组稿名单中的一员。说来也巧,那天我在西安郊区的灞河小寨的土路上,找到了陈忠实。我们就在路边聊起来了。没有多少客套,没有多少寒暄,我单刀直入地向他约长篇小说稿。

  我知道忠实在此之前只发表过一个短篇小说《接班以后》。那我为什么会向他约长篇小说呢?原因是人文社当时还没有文学刊物——《当代》还没创刊。作为小说编辑,我的责任是组几篇小说稿。

  那么,我为什么看好忠实呢?因为我知道他出生在农村,1962年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一直留在农村,或教书或从事水利工作,三十一年不曾离开过农村。多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农村生活经验与生活素材。而且他爱好文学,进行过业余创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可以说,我对忠实是有信心与把握的。

  不过,当时忠实却表现出吃惊和一脸的茫然。用他后来在回忆中所说:有“老虎吃天”的感觉。他用“我考虑一下”,回应了我的约稿。从这一刻起,一颗友谊的种子,就在这片黄土高原上播下了。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开出了绚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二十年后的1992年,忠实终于捧出了用全部心血浇灌成的结晶——《白鹿原》,向人文社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向社会奉上了一部沉甸甸的长篇巨制。

  在我们交往的四十多年间,记不清我们到底通过多少封信,也记不清我们到底有过多少次会面·我们一直彼此信任、彼此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欣赏,更多是互相鼓励。

  我们的交往没有特别热络,是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类型。只有一次,他在来信中倾吐了他对我的真挚友情:“你17日的信收到,你热情洋溢的情感溢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我激动难抑。”他经常在信中向我倾吐他写作的甘苦。我的回信则多数是鼓励他,有时也提一些修改的意见。两人相处如兄弟,是真正的益友。尽管忠实谦虚地在信中说:“作为学生,我是要很好向你学习的。”(1981年7月9日)但我一直把忠实当作可信赖、能推心置腹的文友。

  最令我感动的是,忠实是一位十分重情义、讲信用的人。他用四年时间写完五十万字的大书《白鹿原》后,第一时间告诉了我,让我派人去西安取稿。他在7月10日的来信中说:“决定删节的事由贵刊编辑动手,我不再赴京。主要不是我懒或怕热,而是考虑到您们好下手,而我肯定左顾右盼瞻前虑后、忍疼惜爱下不得手去。所以由您们删节更好些。”这番话充分体现了陈忠实对人文社编辑,对我的高度信任。这在作者中是不多见的。

  当他知道,这部书稿将由我来终审时,他回信说:“由您来处理这部书稿,真是大幸,也是我的缘分。我尚记得20年前您初到西安约我写长篇的事。之后的几年里一直在鼓励做长篇。二十年后交给您一个答卷,得您首肯,在我就十分慰藉了。当然,在我做这部小说写作之初,自觉是踩到了一个关键性的步子上,咬牙吮血也要跨出这一步。得到贵社贵刊以及您的赞许,心灵的慰藉更可以想见。”

  ▌《白鹿原》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读忠实的这段话语,我的感触颇深。我此生遇到忠实,遇到《白鹿原》,是我的幸运,是我的缘分。记得,当陈忠实在第一时间来信告诉我完成书稿——他在1992年2月25日的信中说:“长篇于春节前完稿,特向您报告。全书约50万字,分34章……”

  我们派出高贤均、洪清波两位编辑前往西安取稿。很快,两位编辑写出了初审意见,常振家写了复审意见。送我终审时,我心情无比激动。我看准与认定《白鹿原》是一部极有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长篇。我在终审意见上写了这么几句话:“是一部显示作者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巨著,作品恢宏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与精细的人物刻画,使它在当代小说之林中成为大气磅礴的作品,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

  我远远没想到,《白鹿原》在《当代》1992年第6期与1993年第1期刊发,并于1993年6月出版单行本后,会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读者踊跃购买,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评论界好评如潮,一时似有“洛阳纸贵”之势。据统计,《白鹿原》从当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了14850册。半年内印刷7次,共印564850册。累积至今,人文社的印数已达到近四百万册,而社会上的盗版也与此数相当(据2022年4月27日人文社朝内166文学讲座特別直播《我把生命都交给你了!》)。

  这种纯文学的书能如此长销不衰,在出版界与文坛是罕见的。该书后来陆续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舞剧、秦腔、陶俑等多种艺术形式,不能不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奇迹。

  《白鹿原》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除了它首先是一部生动的“民族的秘史”,反映了陕西渭河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彩的中国农村的长轴画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外,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惊人的真实感,厚重的历史感,丰满的人物形象和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说到陈忠实的文学成就,在写《白鹿原》时,他已完成了九部中篇,八十多部短篇和五十多篇报告文学作品。但毫无疑问,这是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创作的巅峰之作。是他用二十多年的心血谱写的史诗之作,是他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获得的丰硕成果。

  他在2011年11月来北京开中国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时,我去贵宾楼看望他。他应我之请,送给我一幅他的墨宝《青玉案·滋水》,亦是他填的词:“涌出西门无归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这首词是灞河即滋水原生态的真实写照,也是陈忠实历经艰辛、经过心灵的煎熬,终于突破旧文风的束缚,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的真实写照。他因而在当代文学之林中占据一席不可替代的位置,成了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引领一代风流。

  想起托尔斯泰在他的札记里说的一句名言:“人生的幸福,是能为人类写一部书。”陈忠实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为人类写出了一部堪称经典的不朽之作,为自己写出了可当作“垫棺作枕”的传世之作,他是幸福的。他把生命献给了他终生挚爱的文学事业,他的生命因文学而辉煌绚烂,当代文学因他的巨著《白鹿原》而光芒四射!(何启治 叶梅珂)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