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大国重器的硬核浪漫

来源:北京晚报2022-07-30 09:58

  作者:妍书

  嫦娥奔月、蛟龙出海、鲲鹏展翅……这些神话传说将中国文化的浪漫而恢弘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而古人一定不敢相信,千年之后,神话正在照进现实:

  与月球亲密接触的“嫦娥五号”尽显九天揽月之姿;创下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的“奋斗号”载人潜水器如深海潜龙;国产大型特种用途水陆两栖飞机“鲲龙”翱翔长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火眼金睛;古有盘古开天辟地时将左眼化作太阳,今有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托卡马克型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被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这些具象化的“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重器。

  2011年至2021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重点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而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诞生,每一件大国重器的铸就,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创造。由此,知乎图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联合策划科普图书《大国重器》,收录50项具有代表性的国之重器,按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经济民生、健康保障四个领域划分,邀请30余位一线科技工作者,共同解读我国近十年来重点布局的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展现重器之风采,弘扬科学之精神,书写中国人新时代的“硬核浪漫”。

  除了大众比较关注的航天成就,我国在诸多领域的技术实力都已领先世界,跻身顶尖之列!《大国重器》介绍了全球首颗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目前性能最强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它们在微观量子领域的探索举世瞩目。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将助力基础科学领域“暗物质”“引力波”“脉冲星”等热点概念的研究。还有用于探测暗物质的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观测引力波的“太极一号”卫星——每一个都让人大开眼界!而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催生源头创新、推动前沿突破。

  此外,书中还囊括了不少深刻改变人类工作与生活方式的科技应用,其中很多涉及“卡脖子”的技术突破关口: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全面建成,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具有极高技术含量和专业壁垒的“光刻机”成功研制,可用于制造10纳米级别的芯片;深海可燃冰的试采、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开发,试图高效、安全地解决清洁能源问题……覆盖前沿科技与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正在大刀阔斧地重塑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时代的新面貌。

  作为一本硬核科普书,《大国重器》面对两个挑战,一个是“如何保证知识的权威和专业性”,还有一个是“如何不枯燥地将科学知识传达给读者”。

  为了解决专业性,知乎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邀请30余位各领域一线科学家、工程师、科研人员组成“豪华作者团”,其中包括数项大科学装置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从科技工作者的视角为读者解读重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包括50项国之重器的建设与发展时间线、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前沿科学研究进展等。

  为了解决枯燥的问题,行文采用的是问答形式,拉近读者与陌生科学名词的距离,例如中国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什么是纳米?“蓝鲸1号”开采的可燃冰为什么这么重要……在深入浅出又不失严谨的回答中,读者可以获得对我国最新前沿科技全方位的认知。

  为了加强理解,书中还特别准备了150余幅特色手绘信息彩图,而这些图片的绘制也得到作者们的反复确认和修改,保障了科学性细节;每一篇文章后还有“大事记”栏目,记录重器研发过程中取得的重要里程碑,让读者清晰看懂这些前沿科技的研究历程。

  我们不能只了解“器”、了解“技”,却忽视了“人”——几代筚路蓝缕的科研人。在《大国重器》一书中,“张衡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申旭辉、JF-22 超高速风洞项目负责人姜宗林、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智能铸锻铣绿色复合制造机床首席科学家张海鸥等一线科技工作者亲自撰文介绍自己的项目,我们可以读到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勇攀科研高峰,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对参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自豪感。

  专门设置的“科学家故事”专栏,展现出科学家们全无私心、意志坚定的奉献精神,不畏失败、专注勇往的人格魅力。

  现任“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研究员动情地写下《我与“老南”》的故事,回忆与天文学家、“FAST之父”南仁东之间不为人知的师徒情谊。南仁东与团队并肩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终于造就探索宇宙的利器。在南老因癌症溘然长逝后,姜鹏握住了他手中的接力棒。而南仁东那句“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将个人热爱与家国理想相结合——这才是最极致的浪漫。

  我们还能在专栏中读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我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空间站总师杨宏风雨30年铸就天宫梦的故事、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开发灵魂人物王大中院士的侧写……

  这些承载国人梦想、凝聚中国智慧的国之重器的发展路程,也勾勒出我国科技力量的崛起之路;而在这个大时代中,你我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不辱使命、不负韶华?可能在读完这本书后,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妍书)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