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大国重器的硬核浪漫

来源:北京晚报2022-07-30 09:58

  作者:妍书

  嫦娥奔月、蛟龙出海、鲲鹏展翅……这些神话传说将中国文化的浪漫而恢弘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而古人一定不敢相信,千年之后,神话正在照进现实:

  与月球亲密接触的“嫦娥五号”尽显九天揽月之姿;创下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的“奋斗号”载人潜水器如深海潜龙;国产大型特种用途水陆两栖飞机“鲲龙”翱翔长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火眼金睛;古有盘古开天辟地时将左眼化作太阳,今有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托卡马克型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被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这些具象化的“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重器。

  2011年至2021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重点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而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诞生,每一件大国重器的铸就,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创造。由此,知乎图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联合策划科普图书《大国重器》,收录50项具有代表性的国之重器,按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经济民生、健康保障四个领域划分,邀请30余位一线科技工作者,共同解读我国近十年来重点布局的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展现重器之风采,弘扬科学之精神,书写中国人新时代的“硬核浪漫”。

  除了大众比较关注的航天成就,我国在诸多领域的技术实力都已领先世界,跻身顶尖之列!《大国重器》介绍了全球首颗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目前性能最强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它们在微观量子领域的探索举世瞩目。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将助力基础科学领域“暗物质”“引力波”“脉冲星”等热点概念的研究。还有用于探测暗物质的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观测引力波的“太极一号”卫星——每一个都让人大开眼界!而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催生源头创新、推动前沿突破。

  此外,书中还囊括了不少深刻改变人类工作与生活方式的科技应用,其中很多涉及“卡脖子”的技术突破关口: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全面建成,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具有极高技术含量和专业壁垒的“光刻机”成功研制,可用于制造10纳米级别的芯片;深海可燃冰的试采、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开发,试图高效、安全地解决清洁能源问题……覆盖前沿科技与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正在大刀阔斧地重塑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时代的新面貌。

  作为一本硬核科普书,《大国重器》面对两个挑战,一个是“如何保证知识的权威和专业性”,还有一个是“如何不枯燥地将科学知识传达给读者”。

  为了解决专业性,知乎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邀请30余位各领域一线科学家、工程师、科研人员组成“豪华作者团”,其中包括数项大科学装置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从科技工作者的视角为读者解读重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包括50项国之重器的建设与发展时间线、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前沿科学研究进展等。

  为了解决枯燥的问题,行文采用的是问答形式,拉近读者与陌生科学名词的距离,例如中国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什么是纳米?“蓝鲸1号”开采的可燃冰为什么这么重要……在深入浅出又不失严谨的回答中,读者可以获得对我国最新前沿科技全方位的认知。

  为了加强理解,书中还特别准备了150余幅特色手绘信息彩图,而这些图片的绘制也得到作者们的反复确认和修改,保障了科学性细节;每一篇文章后还有“大事记”栏目,记录重器研发过程中取得的重要里程碑,让读者清晰看懂这些前沿科技的研究历程。

  我们不能只了解“器”、了解“技”,却忽视了“人”——几代筚路蓝缕的科研人。在《大国重器》一书中,“张衡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申旭辉、JF-22 超高速风洞项目负责人姜宗林、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智能铸锻铣绿色复合制造机床首席科学家张海鸥等一线科技工作者亲自撰文介绍自己的项目,我们可以读到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勇攀科研高峰,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对参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自豪感。

  专门设置的“科学家故事”专栏,展现出科学家们全无私心、意志坚定的奉献精神,不畏失败、专注勇往的人格魅力。

  现任“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研究员动情地写下《我与“老南”》的故事,回忆与天文学家、“FAST之父”南仁东之间不为人知的师徒情谊。南仁东与团队并肩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终于造就探索宇宙的利器。在南老因癌症溘然长逝后,姜鹏握住了他手中的接力棒。而南仁东那句“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将个人热爱与家国理想相结合——这才是最极致的浪漫。

  我们还能在专栏中读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我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空间站总师杨宏风雨30年铸就天宫梦的故事、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开发灵魂人物王大中院士的侧写……

  这些承载国人梦想、凝聚中国智慧的国之重器的发展路程,也勾勒出我国科技力量的崛起之路;而在这个大时代中,你我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不辱使命、不负韶华?可能在读完这本书后,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妍书)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