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虚构的文学 书写真实的湘西“武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用虚构的文学 书写真实的湘西“武脉”

来源:文艺报2022-08-09 14:26

  作者:向云驹

  湖南西部又被称作“湘西”,是一片神奇、神秘的土地。这里被人戏称为“中国的盲肠”,盖因此地群山纵横、交通闭塞、民风彪悍。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在后世以其文脉之悠久独特而享誉天下。仅仅一个凤凰县,就有闻名全国的人文历史,如民国总理熊希龄故居、陈氏(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等)旧居、沈从文故居与墓地、黄永玉画馆等,这些近当代名人的行迹,使凤凰成为中国在几千年封建王朝结束后进入新文化时代的一个缩影,或者说微观的“历史盆景”。熊希龄、陈寅恪、沈从文、陈师曾(即陈衡恪),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国政、国学、国文、国画的代表性人物。一个“荒蛮之地”,竟然有如此多彩的人文风景,让人匪夷所思。

  但真正能说明这个地方性格的,其实是此地的“武脉”。有几个历史之谜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征调湘西土兵赴东南沿海讨伐泛滥成灾的倭寇,这些土兵不负众望,以其骁勇善战,立下彪炳史册的“东南第一战功”。湘西土家族过“赶年”,就是为了纪念这次出征来不及过年的人。二、中央红军长征伊始,目的地就非常明确地锚定湘西,计划与红二、六军团在那里会师并再建中央苏区根据地,而蒋介石不惜代价、铁桶合围式地阻止红军挺进湘西,以至于有了惨烈的湘江之战。为什么蒋介石如此害怕中央红军进入湘西?为什么当时的红军在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前往湘西?三、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为什么是发生在大湘西的雪峰山会战,并且这一战是日寇的最后一次大败?日本战败投降和中国军队对日受降地之一为什么会选择湘西芷江?四、为什么在淞沪会战中,会有湘西竿军的嘉善血战?为什么在朝鲜战争的松骨峰战斗、上甘岭战役中,会有万余湘西籍志愿军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功载史册?这些历史之谜,就是湘西的“武脉”在历史长河中的草蛇灰线。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的书写,如果没有触及这一条“武脉”,那么湘西的“盲肠”之地如何成为中国历史的“梗阻”、如何成为绕不过去的历史节点,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所以,湘西籍作家岳立功充满文学性、虚构性的湘西大历史书写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最新长篇小说《白祭坛》(海天出版社,2021年),是他书写湘西“武脉”的重要突破和收获,也是作家的一次有雄心的写作。他把近现代的湘西置于一个宏阔的历史时空中,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展开描写湘西男儿的铁血柔情,描写湘西的历史纠葛。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所设定的几个家族、所描写的几代人的命运以及一系列人物的爱恨情仇,塑造了若干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战争场面、深厚的风俗民情、地域性的民间性格、独特的地方经济状况,结构出饱满的地方历史,揭橥出湘西的历史密码。

  湘西在多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转折时期占据着关键的战略地位,湘西武装骨子里有一种不畏外敌的拼命气概。一方面,在红军时代,它是武装割据的战略要地。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建立根据地,并且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湘西地方军与何健部、黔军及蒋介石中央军勾心斗角、巧与周旋,暗中同情和资助红军。此地山高林密,便于打游击和武装割据,虽然地理封闭,但人文历史悠久、信息交通并不闭塞,反而有着影响全国的可能性。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节节败退,最后偏安于陪都重庆,湘西成为内地和战区通往大西南的交通枢纽要道,也是大后方的重要门户,雪峰山下的芷江机场更是美空军飞虎队飞往陪都和云南乃至缅甸战场的重要军事基地。另一方面,湘西地方军人在抵御外侮时展现出强烈的爱国血性,兼有骁勇善战的勇猛、果敢、机智,无论是嘉善之战、长沙会战还是雪峰山会战,湘西竿军都迸发出同仇敌忾的牺牲精神。作者在小说中写到,嘉善之战后,沈从文在报纸上发表了对参战湘西军人付出数千人性命与日军鏖战的赞颂,令人深深感动。中日决战,湘西终于成为止住日军侵略步伐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小说并没有回避湘西地方军队的“匪性”,也深度描写了湘西地域的匪争、内斗、世仇,真实呈现了地域人格的复杂性、狭隘性和好斗争胜性格,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又可以抛弃前嫌、一致对敌,其性格发展具有历史和道义的逻辑,也展示了民族性格的可塑性。

  小说以地方性视角和地域性书写,既实现了对大历史的观照,也彰显出鲜明生动的地方特色。整部小说的语言充满湘西方言韵味,俗语、俚语、谚语信手拈来,湘西风土人情、民俗民歌满纸洋溢。即使写到竿军远离乡土在外地征战,也是充满湘西乡土民间意味,读来别致有味。总之,这是一部韵味绵长又意味深长的小说力作,是一部关于湘西秘密的厚重、饱满、丰富、深刻、深情的文学书写。(向云驹)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