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女性题材剧能否少些不着边际的爽文套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女性题材剧能否少些不着边际的爽文套路

来源:扬子晚报2022-08-15 09:38

  作者:孔小平

  2016年爆款剧《欢乐颂》开启女性群像剧大门,“22楼五美”萍水相逢,互相帮扶,观众共鸣于她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问题,也羡慕她们的友情。上周,《欢乐颂3》开播,6集下来,一片差评,网友直言“没有原来那个味儿了”“尴尬到我脚趾骨折”。第三部的女性议题仍在,且契合当下的网络议题,但散落一地,爽文套路越来越不着边际,拼凑得不像真实生活。

  《欢乐颂3》的主角大换血,故事另起炉灶,人设、主题在“复制”的基础做了调和勾兑。江疏影饰演乐善好施的“富二代”生化研究员叶蓁蓁,相当于和善版曲筱绡;杨采钰饰演的金融公司HR露西,有安迪办事利落和生人勿近的高冷范儿;张佳宁饰演职高毕业、一路打拼成五星级酒店客房经理的朱喆,有樊胜美的拼劲和吸血的原生家庭,工作16年买了房,但不愿贴钱给弟弟结婚,堪称“高配版樊胜美”;张慧雯饰演理想主义的文案编辑何悯鸿,文文弱弱的样子看起来像是关雎尔,但其实有着邱莹莹口无遮拦的低情商;李浩菲饰演怼天怼地的助理工程师余初晖,有个一言难尽的原生家庭,可以说是曲筱绡与樊胜美的合体。

  目前开播不足十集,已出现“大数据下女性热点议题乱炖”的现象,这些常见桥段虽然透着“爽感”,但点到为止。比如,男子偷拍裙底遭五美合力智擒,智斗酒店性骚扰男客,还有职场霸凌、女性就业歧视,以及原生家庭“吸血”,等等。也就是说,网罗当下热门话题,但都一笔带过,隔靴搔痒。这些女性话题桥段很容易被制作成小视频,在这个短视频追剧的时代,轻易就能获得网络热度。《欢乐颂3》中文案编辑何悯鸿的领导就曾表示,自媒体文章“一切只为阅读量”,可见《欢乐颂3》的主创深知其中奥妙,剧中这些散落一地又有爆点的小话题,就是在向网络要流量。

  这些年,女性题材剧总是秉承“让观众解气”的爽文思路,《欢乐颂3》也有类似通病,在女性帮助女性的情节设置上不接地气,剧作者仍在俯视观众,这也是普通观众无法与剧情共鸣的原因,离真实生活属实有点远。比如,《欢乐颂1》里五美从相遇相识到成为好姐妹都有迹可循,而《欢乐颂3》中五美分分钟就从刚认识到熟络得像失散多年的好姐妹。有网友说,亲密快得太无厘头,她租的房子,也是一户四间,住了快一年,邻居之间都没怎么说过话,现实中没有那么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另外,杨采钰的角色是搏击爱好者,居然被安排了一段与男同事对打,两人意外绊倒差点接吻,不少观众直言“尴尬又浮夸,简直梦回20年前的古早烂俗偶像剧!”还有在酒店工作的朱喆,其下属服务员被客人骚扰诬陷,朱喆竟通过私交请准科学家叶蓁蓁过来拆穿客人。这些看似很“爽”,但观众表示,“处处不合理,感觉有被冒犯到”。

  巧的是,8月密集上新了一批女性题材剧,前有《第二次拥抱》《玫瑰之战》,后有《欢乐颂3》,它们或聚焦女性友谊,或聚焦职场女性的困顿,或展现女性重拾自我,通过刻画群像来呈现某个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困境,但或多或少地都有悬浮的毛病。

  比如《第二次拥抱》聚焦四位都市女性职场升级打怪重拾自我,有网友表示,无能的丈夫,能干的妻子,这种设置过于老套。比如《玫瑰之战》中顾念走出丈夫官司的法庭时,瞬间被媒体记者围住,顾念的丈夫只不过是一个微型企业家,并非撼动一方的社会名流,记者们不会浪费时间去对一个律师的妻子进行如此规模的围追堵截,这一剧情过于违背事实。再往前,《我们的婚姻》沈彗星既是家庭生活小能手,还不忘提升自我,同时坚持摇滚乐爱好,简直无所不能,网友说简直拉高了全职妈妈以及女性重拾自我的起点。

  近几年,讲述30+女性的题材剧很火爆,如《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小敏家》《完美伴侣》等,但定位和话题大同小异,虽然不少剧集展现了时代新矛盾,比如家务、育儿及工作等问题,乍一看内容非常贴合生活,但大多找不出真正的症结所在,硬伤颇多,继而用不着边际的爽文套路来试图解决问题,却反而产生了一种变相的价值观迫害。

  对都市女性题材来说,如何做到让女性观众有真实代入感,同时又不让男性观众感觉自己是工具人,其火候不易把握。其实,2021年的《我在他乡挺好的》和《爱很美味》口碑出圈,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达到了女性群像剧的又一个小高峰,它们一个描摹生存困境,一个聚焦情感状态,讲述了平凡女主面临的生活难题,因为接地气,所以让大多数观众觉得有真实感。接下来还有《今天的她们》《她们的名字》等十多部女性题材剧待播,期待“真实的她们”。(孔小平)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