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过度磨皮和“创伤叙事”,治愈不了中年女性精神内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过度磨皮和“创伤叙事”,治愈不了中年女性精神内耗

来源:文汇报2022-08-15 09:44

  作者:王彦

  四年前,网友脑洞大开杜撰出一部剧集,取名《淑女的品格》,集齐袁泉、陈数、俞飞鸿、曾黎四位大青衣,讲述中年女性的利落职场、洒脱人生,一时风头无两。

  眼下,当年被民意推高的四位“代言人”中有三位又在演绎着中年女性的困境纾解。袁泉和俞飞鸿在《玫瑰之战》里成了律所的上下级,陈数则搭档另外三名女演员马苏、张歆艺、周放在《第二次拥抱》中重新审视生活,誓言要当闪闪发光的女人。可《第二次拥抱》台网同播,从卫视收视率到网络播放量,都在同期新剧中排名靠后,讨论度更被远远甩在了20名之外。《玫瑰之战》虽然网络热度不低,争议话题却不少。尤其是两位女主演的额外磨皮,让网友颇为不适。

  在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看来,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网友的审美是不会停滞在四年前的。倘若连自然规律赋予的岁月痕迹都不敢正视,倘若女主打怪升级的驱动力来自男性破产、伴侣出轨等伤害,那么一部女性崛起主题的电视剧可能从起点就输了。娜拉出走后怎么办,今天的女性见仁见智。但能肯定的是,过度磨皮或者依然陷在“创伤叙事”里讲故事,都不会是治愈中年女性精神内耗的特效药。

  职场的自信范儿,从来不是“脸在江湖在”

  《玫瑰之战》官宣定档时,网络社区涌现过不少热帖,网友们用“脸在江湖在”表达对该剧的期待,意思是有了袁泉和俞飞鸿,演技就有保障,观众底盘在。可谁承想到,“脸”被打了。

  故事从袁泉饰演的顾念视角展开,丈夫因商业贿赂身陷囹圄,同时还暴露了出轨事实,她告别全职太太的生活重返职场。在律师事务所,她需要扭转女上司令仪的偏见,需要对抗专打离婚官司、俨然律所摇钱树的李大为的恶意,还需要与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方旭竞争上岗。

  单从人设来看,顾念与令仪都是带着复杂心思的立体角色。可惜,要从被过度磨皮后的光滑脸蛋、被擦除眼周细纹的眼睛里阅读出丰沃的人生经验,是难为观众了。让人费解的是,《玫瑰之战》全剧滤镜适度,却偏偏为袁泉和俞飞鸿“特别”磨皮。以致她们二人与其他所有角色,即便同框,也宛如不在同一图层。观感奇怪看似事小,但当好演员脸上被一键美颜,原本能参与叙事的岁月留痕也一并被“批处理”抹去,表演的细节、生活的质感,便在层层磨皮里层层消磨。

  回首四年前,《淑女的品格》之所以席卷流量,观众对女性职场好戏的呼唤是一方面,中年女演员缺少与年纪相匹配的优秀角色也是重要缘由。彼时,少女感是荧屏女性角色的主流,这不但让演技派大青衣频陷“无戏可演”的尴尬,也缺失了当代中年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表达。现如今,中年女性题材崛起的趋势里,《玫瑰之战》的顾念40岁有余,令仪更资深些,都和演员本尊高度契合。她们在演技和阅历相得益彰的年龄,能遇上匹配的角色,本是创作自信和女性自信主题的双向奔赴。可一次过度磨皮,算是把抗拒年龄感和真实岁月痕迹的不自信,透了个底。

  所谓女“主”,主宰者不该牵系于男性

  除了过度磨皮,女性议题创作理念上的窄化也备受争议。就像一句网络戏谑概括的,“每个崛起的女主背后都有一个渣男”,《玫瑰之战》如此,《第二次拥抱》亦是如此。

  作为一部女性群像剧,《第二次拥抱》展现四个妈妈的人生起伏。陈数饰演的方原外柔内刚,处事不惊;张歆艺饰演的金璐风风火火,直率洒脱;马苏饰演的尤筱竹温柔贤惠,忍让迁就;周放饰演的丁木木寡言少语,心事重重。她们性格各异,营销、律师、老师、画廊策展人,所涉职业也不同。按以往群像剧的打法,她们一人就是一条故事线,伸往各自的受众群,不愁网罗不起社会公域的议题。可随着剧情推进,四位妈妈的困境纾解,演着演着成了“娱乐圈的那点事儿”。而且为了营造所谓的戏剧冲突,剧中男性要么不靠谱,要么阴险,过于刻意的设定让女性议题一再降维。

  事实上,即便这些年“她故事”的创作在国产剧中成了显流,但让女主甩开男性纠葛的包袱,真正独立走上觉醒之路,依然是个摇摆的创作理念。网络社区有些老生常谈的帖子,主题类似“今天都市剧的女性独立了吗”,盘点发现,早在《我的前半生》,观众一边参与剧作生发的社会议题,一边对罗子君重塑的生活报以警醒;随后,《三十而已》的顾佳被负心汉所伤,但无论婚姻期间还是婚后单身搞事业,她的放手、和解、独立门户、危机自救,力量的源头都是她自己,这样的女性,收获了观众盖戳认可的真“女主”。(王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