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艺术为民,文化共享

来源:北京日报2022-09-01 09:51

  作者:京 平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本届艺术节首次由国家文旅部与京津冀联合举办,将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演出和展览等活动,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而三地协同办节,也是中国艺术节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一次崭新尝试。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前行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曲艺、戏剧、美术、摄影、书法等等艺术领域精品迭出。中国艺术节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艺术盛典活动,自198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京津冀三地携手共办盛会,继续坚持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努力实现“观百部大戏、赏千件展品、汇万众活力”,让大众感受中国艺术的绚丽多姿,让世界领略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

  艺术,是文化的结晶、文明的缩影。本届艺术节精心遴选一批优秀作品,涵盖多种艺术类型,多方位、多角度呈现我国美术、书法篆刻、摄影艺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全景展现当代国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感受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品味中国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对于全社会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昂扬中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建首善自京师始。北京作为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在创作、传播、弘扬中国艺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也担负着重要使命。这些年,从不断扩增演艺空间到“全链条式”精品创作扶持政策,从打造“大戏看北京”品牌到引导艺术创作者潜心创作,北京的文化“金名片”熠熠生辉,群众文艺创作数量直线上升,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中国艺术节自1989年第二届以后,33年来再度回归北京,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光荣。这将激励北京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构筑首都艺术创作新高地。

  艺术为民,文化共享。在植根生活、服务大众的深度互动中,艺术创作汲取营养,走上高原、攀登高峰,而让人民共享艺术成果,也是艺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届中国艺术节的一大特点,就是打造“全民参与”氛围。三大展览线上线下相结合、京津冀三地同步展出,各类专家沟通活动、公共讲座服务等立意出新,将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走进美术馆、走进艺术节现场。当艺术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向普通人延伸,创作就有了源头活水,一定能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岁月如歌,江山如画。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这场艺术嘉年华中,丰盈精神力量,激扬创作活力,让艺术融为人民生活的底色,激发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