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先锋文学如何续航

来源:北京晚报2022-10-29 09:07

  作者:陈希我

  2019年,我写了一个中篇小说《普罗米修斯已松绑》,发给当时《花城》杂志的朱燕玲主编。那时我正处在低谷时期,圈内朋友都知道。我写普罗米修斯,很自然会让人预想到这是拿普罗米修斯自比。确实,写作是有自传性的,我在学校开小说生成课程,开章就讲写作动机,郁达夫甚至干脆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一个觉得自己遭受不平的人,是会在写作中申诉的。但朱燕玲看了小说后,惊讶道:“没想到你写出的却是这样一个作品。”

  连我自己也出乎意料。一个受难者很容易矫情,把自己当做正义的化身,甚至是英雄。但写作是在直视自己,洗涤杂质。于是,我写出的是这样的普罗米修斯。

  朱燕玲还告诉我,《花城》杂志创刊号头条小说就是普罗米修斯:《被囚的普罗米修斯》。我写时全然不知,我只是想起普罗米修斯,要写普罗米修斯。

  于是,我这小说适逢其时地发表在创刊40周年的《花城》上。同期还配了评论家何同彬的评论《“火种”和“盗术”:从<花城>创刊号<被囚的普罗米修斯>到新刊<普罗米修斯已松绑>》。文中还兼谈了几个先锋作家近作,北村的《安慰书》、吕新的《下弦月》,以及评论家吴俊的问题:先锋文学如何续航?

  《普罗米修斯已松绑》当然是先锋的。我一直承认自己是先锋作家,甚至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先锋作家。

  在中国先锋作家纷纷回归传统或曰“经典”、不再提先锋之时,我仍然坚称自己是先锋作家。

  《普罗米修斯已松绑》 陈希我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先锋已不再是先锋

  《花城》杂志是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实践的摇篮和重镇,我曾经跟它走得很近。40年了,《花城》对先锋的认识是否有所变化?

  很欣慰听到朱燕玲说:“《花城》一向认为先锋不仅是形式,更是精神”。但我仍想对“精神”做进一步追问。

  40年前那个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应该还是传统的,或者叫做“经典”的埃斯库罗斯的。我经历过那个现在想起来还很精神振奋的年代,我还记得那时被广为传诵的一句话,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里的,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讲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那时代中国人也要“文艺复兴”。但过了40年,时代已经不同了。

  我这集子里的另一篇《海市蜃楼》写的就是这。中国人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问题,当年的先锋也已经不再是现在的先锋。人们开始怀旧。怀旧是成熟人的幼稚的心理补偿行为。当今中国经验,纷繁复杂,整个人类经验也与之前大不同。这集子里的《拯救我的血热》写的就是这种“无”之“难”。

  “要使血不这样奔流,凭二十四岁的骄傲显然不够。”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诗句,我们还活着,我们血管里还流着血。在当代,先锋文学何为,或者直接说,文学何为?

  早年我说过:“所有的写作都是先锋的,不先锋就不要写了。”其先锋,会被理解成向前。我自己也这么感知着。

  我们还熟悉尤奈斯库的著名论断:“所谓先锋派,就是自由。”这自由并非自由而无所作为,更不是自由地后退,它是向前。

  前在哪里?我们可能忽略了尤奈斯库还说过,先锋是“表现出一种分裂,一种新的东西”。尤奈斯库还提到了乔治·巴塔耶。这些年,我恰恰也经常想到巴塔耶。乔治·巴塔耶把世界分为动物世界、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神圣世界是人的理性否定自然之后的另一种否定之否定,类似于尼采的“永恒回归”。但它又不是回到动物世界,它是对世俗世界的超越。

  但在我看来,超越谈何容易?实际上是在世俗世界分裂。想想我们现实中发生的神奇景观。这跟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关。

  其实所谓先锋,就是一种精神现象。先锋并非只是向前,它还向下,是向下从而向前挖掘,左突右撞,然后,炸裂。这向下也是向内,在这里,世界是幽深的、分裂的、纠缠的、混乱的。

  这不是我们熟视的世界,它是被日常遮蔽了的新的世界。它是精神的世界。这集子里的《爱瘟神的女人》就是进入了这样世界的文本。也因此,它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的。

  但有评论说,这是这两年来最先锋的小说,不像那些伪先锋。有学生读了这本集子,说比我以前的小说更复杂了。

  在当代,先锋文学何为,或者直接说,文学何为?

  文学也曾受诱惑

  学生最知道我,因为跟我接触得最多——甚至有重复来听我的课的,坐在下面的他们,应该能够洞悉老师的变化。

  老实说,我的课讲得越来越混乱。言说一定是要明晰的,但当我的嘴巴说出一个观点时,我的耳朵就会发出质疑,甚至有了反论。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形。如果不是强制压住自我捣乱,我无法把课讲下去。

  这对讲课是要命的,但对文学写作也许未必。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在这样状态下写作的,所谓“众声喧哗”,其实就是作家自己跟自己喧哗,然后,分裂出各种人物来。卡夫卡也是这样的作家,可以想象他白天有条理地过着世俗生活,晚上坐在灯下,内心浮现了。那些所谓的条理都破绽百出,显出了浅陋与粗暴。于是他要写作。

  所谓有条理,就是浅薄的、粗暴的。所有凿凿的言说,都是在遮蔽。网上有许多文字,也称为文学的,说起世理来一套一套的。人们也受用这种道理,或者是人们需要这些,或者是人们懒得去探究别的,或者是人们只听得懂这些理……它们被叫做“鸡汤”。但即使批评“鸡汤”的人,也未必不受用“鸡汤”,他们受用更高层面的“鸡汤”。其实所有道理都是“鸡汤”。

  有意思的是,卡夫卡经常被“鸡汤化”,他的话,被制作成“语录”教导人,而且有各种价值取向。他在讲什么?我猜他也未必确知世界是怎样的。有他的话为证:“我写的不是我说的,我说的不是我想的,我想的不是我应该想的,如此直至最黑暗的深处。”

  我正在写的长篇就是关于认识论上的黑暗。世界最初展现在人类面前是混沌的,只能用“巫”切近之。“巫”就是最初的艺术与文学。后来人类有了思想。虽然“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毕竟已经发育了大脑,不能不思考。而且似乎也卓有成效,产生了哲学、科学。人类似乎还真能阐释世界了,而且到后来,还近乎确凿地把握了世界。人类的大脑越来越自信,但艺术家作家们凭着直觉,对这种阐释,心存疑虑。他们惦记着那些不能被阐释的部分,那些被知识遮蔽了的褶皱里的世界。

  文学也曾受诱惑,觉得自己可以确证世界,可以描绘世界,而且,作者不出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家确实把自己当上帝了,追求客观、全景式的书写,写“百科全书”,但其实不过是自以为是地建构了一个自己可以解释的世界。这种建构终究崩塌了。

  有一种说法:碎片——这似乎就是文学的面貌。如果文学还应该思考,那么文学中的思考也是碎片化的。米兰·昆德拉说:“真正小说式的思想(比如自拉伯雷以来小说所经历的)从来是非系统化的;无纪律的;它与尼采的思想相接近;它是实验性的;它将所有保卫我们的思想体系冲出缺口;它研究(尤其通过人物)反思的所有道路,努力走到它们每一条的尽头。”甚至,“一个小说家应当有系统地将他的思想非系统化,朝他在思想周围筑起的街垒踢上几脚。”

  如此才成就了文学世界的广袤,作家精神的神圣。这是心的世界。心与脑不同,它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它是不确定的,而不是确凿的。我在此之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心!》,就是写这种心,这心甚至是否存在都不能确定。但似乎没几个人认可。就连我自己也自犯嘀咕:这么写,真的可以吗?是否会导致文本失败?毕竟,写作的前提是“有物”。即使不能确定“有物”,写作必须去建构。但我委实不能如此敷衍,哪怕去冒险,使文本崩溃。现在,某种意义上,这集子里的四个小说《普罗米修斯已松绑》、《爱瘟神的女人》、《拯救我的血热》、《海市蜃楼》都是这样。我还将继续这么写。

  即使批评“鸡汤”的人,也未必不受用“鸡汤”,他们受用更高层面的“鸡汤”。

  写作是我活的全部意义

  有人认为,这种写作无意义。我也承认。但这无意义,跟虚与委蛇的无意义不是一种精神的东西。

  有人干脆不写了,其实我也无数次想到不写。因为身体和精神状况,医生一再告诫我不要写作。但不写,我又能怎样?你是作家,你是一把枪。你是自己的枪,你无法抽离自己。不,你是子弹,你献出自己。但你进入的是“无物之阵”。但你又必须战斗,你也只能战斗。在“无物之阵”战斗,真是太难了。你跟自己战斗……难怪许多作家逃脱了,逃脱了自己,也逃脱了写作。

  但我还写着,说明我还要作为。尽管我告诉自己我只能写作,一个自己认为只能写作的人,写作就是活的全部意义。

  简直是悖论。其实从这几十年世界文学状况看,文学也在悖论中出不来,或者用学术性的说法:文学在式微。

  我曾经开一门日本现代小说课,从明治小说家开始讲。讲了十几年,一直想拓展到20世纪末及21世纪,但作品总不如我意。

  据说欧洲的文学状况也好不了多少,经典性在削弱。但所谓“经典”又是什么东西?莎士比亚、但丁、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马尔克斯,甚或还有米兰·昆德拉,还有拉什迪,还有鲁迅……但这些写作者所面临的时代比现在要确定。

  顺便说一下,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这样的作家,我觉得是被“经典性”误读了,他们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确定,而米兰·昆德拉、拉什迪身处的世界也是被简单化了。

  “经典”文学有确定的文学价值性。尽管复杂,但也是确定的复杂。但这种价值性已经移动。这十几二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普遍被认为不如人意,但也许这正是意味着“经典”不再。

  所谓文学对世界的作用力在弱化,但所谓文学阐释世界乃至改变世界,又是怎样的愿景?文学必须具有深刻性、整体性,但在不确定之下,如何抵达深刻性?所谓整体性,不过是一种错觉。到如今,这种错觉,不仅被文学艺术家,而且被曾经称霸的科学家打破了。

  黄金的文学已经现出了镀金层,白银也一样,作家冶炼的是黑铁。这样的时代,正应该产生这样的文学。

  我曾经这么描绘自己的日常:“每天对着电脑,干什么?我谓之掘井。打字时,用手指掘;阅读时,用眼睛掘;发呆时,思维在掘……往深处掘,越掘越暗,什么也看不见。但仍然掘。永无止境,精疲力竭,至死方休。”也许这正是宿命,如此与世界相生相杀,相亲相爱。(陈希我)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