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越剧好声音:重新丈量传统和时代的距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越剧好声音:重新丈量传统和时代的距离

来源:文汇报2022-11-09 09:35

  作者:柳青

  25岁的袁派花旦怀抱吉他自弹自唱《断肠人》的四工腔“月朦朦朦月色昏黄”;评委茅威涛在点评中回忆创作《西厢记》时如何借鉴川剧,忍不住当场上台示范,其实当年的她和此刻舞台上的大部分选手是同龄的,只是29岁的年轻演员。

  越剧《梁祝》

  越剧《二泉映月》

  茅威涛主演的越剧《陆游与唐婉》

  目前播出两期的《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并不是包装或推广传统戏曲的噱头,戏曲和选秀遇合的化学反应,激发行业中人和观众对“中国好声音”的全新思考: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什么样的“好声音”是“中国”的?通过这些20多岁青年演员的吟唱,钩沉百多年越剧传承与兴替的痕迹,敏锐的观众也许能意识到,面对戏曲当代化这个议题,年轻一代传承不易,更难的则是突破表演惯性,重新丈量传统和时代之间的距离。

  传统中国的好声音,是另一种更持久的流行

  开播十年的《中国好声音》在这一季陷入选曲争议时,“越剧特别季”的出现,是对音乐综艺节目的及时有效的拓展。看起来,节目组是小心翼翼地向着传统戏曲的方向迈出了一步,这一步之遥,拓开了大量观众对“声音表演”的感知。对比冷门的当代歌曲,在剧场里反复上演、具有极高票房号召力的戏曲剧目,以及这些剧目中被广为传唱的选段,是具有民间基础的“中国好声音”。

  53岁的穆桂英在沙场点兵时唱出“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这段《穆桂英挂帅》的名场面,是考验越剧花旦的唱功戏。其实这段内容存在于中国南北各地的地方戏剧种中,其中,豫剧和梆子在当地的传唱范围更远胜越剧在江南,以至中原地区有种夸张的说法——会说话的都能唱“辕门外三声炮”。如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音乐记忆,那么存在于各剧种的《穆桂英挂帅》可以视为跨越了代际的戏剧和音乐记忆。

  1942年,袁雪芬立志改革越剧,第二年,她演出了第一部具有完整唱、念文本的越剧《断肠人》,改编自陆游词作《钗头凤·红酥手》和作家本人的婚姻悲剧。剧中一段四工腔“月朦朦朦月色昏黄”从1943年传唱至今。

  《胭脂》是另一部在越剧发展过程中不可绕过的新经典。1960年,周恩来在杭州看了两遍《胭脂》,评价“这是可以和《十五贯》媲美的好戏”。而《十五贯》是被誉为“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昆剧)”的神作。《胭脂》和《十五贯》的共同点是在情爱戏和公案戏的双线结构中,淡化生旦离合的传奇戏份,把叙事、表演的重心转移给主动追求真相和公义的司法人员。“高官厚禄何足论,志在水火救黎民”,《胭脂·慎思》的这段唱成就了越剧小生不同于传统“多情公子”的全新风貌。

  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存在于越剧戏迷记忆里的粉墨登场的戏份,以一种洗尽铅华的面目出现,“听声选人,导师转身”这种观众熟悉的综艺模式,其实歪打正着地回归了戏曲演出对演唱品质和声音表演的追求。通过年轻演员的竞演,节目在一个新的维度展开了对“中国好声音”的挖掘和梳理。

  越剧和更广义范围的传统戏曲,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割裂了与当代生活的关系。在第二期播出的节目里,最先登场的是一群来自浙江嵊州东王村的村民们,这群老老少少的“素人”合唱了越剧老调“点红调”。通过村长和茅威涛的对话,观众可以了解到,东王村是越剧的诞生地,保留着越剧最初的说唱模式。非职业演员的村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以百年老调唱着当代生活的感悟,他们朴素的自编自唱让观众感受到越剧在当下不仅是“活”着的,更是“生活”着的,戏曲的审美资源仍能有效地参与当代生活,这样的民间基础在城市的剧院票房数据之外,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传统中国的“好声音”是带着生命力的、更为持久的流行。

  破圈的不仅是越剧,更是传承越剧的年轻人

  上海越剧院总共11个姑娘和小伙参与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这些年轻人本以为自己对后台到上场门之间的这段路已经十分熟悉了,没想到在节目现场,从候场到上场门的这段路,他们每走一步都“压力山大”。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说,演播厅上场门打开的一刹那,被推上了全新的、充满未知数的大舞台的不仅是越剧,更多是这些年轻的越剧演员们。戏以人传,年轻演员走向更大的观众群,就像侧幕和上场门之间的几步路,距离不长,但走起来不轻松。

  节目开播前,茅威涛提到,她从艺40多年,在剧场里看她演出的观众累计超过100万,而综艺节目的一次播出,点击量和观看人次达到千万级别。持续了十年的“好声音”综艺品牌拥有的观众基础,评委之一的郑云龙具备的个人号召力,以及视频传播的优势,这些因素促成“越剧选秀”是一条与戏曲剧场完全不同的赛道,这条“赛道”也成了越剧(以及更多戏曲剧种)与数量庞大的年轻观众群相关联的通道。经过最初两期的收视高峰和社交网络的热议,不仅节目高开以后的走向面临挑战;还有,这些让导师激情拍灯的青年越剧演员,能否让戏迷之外的观众在现实中“激情拍灯”——走进线下的越剧剧场?茅威涛几乎是带着乡愁地回忆1980年代的浙江小百花剧团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她那一代人20出头的年纪到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剧场在九江路上,票房的长队直排到三条马路外的西藏中路。回望更早的1940年代,越剧十姐妹名满上海,当时她们也只是二十五六岁的姑娘。这个时代的越剧新秀以选秀的方式被曝光于以千万计的观众群,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综艺观众“兑现”成新的越剧观众群体,以不输前辈的自信,充满辨识度地确立这个时代传统戏曲的文化身份?

  第一期节目中,上海越剧院的花旦赵心瑜吉他弹唱“月朦朦朦月色昏黄”,方亚芬的眼睛笑成花,夸“小姑娘居然能这么唱”,茅威涛也不吝赞美,肯定她“唱得正工正调”。同学少年都不差,同台唱功难分伯仲时,这段弹唱能成亮点,在于表演者输出新颖的直观印象时,也维持着“移步不换形”的庄重。“吉他配越剧”在节目播出当晚火爆社交网络,梁弘钧颇为感慨,他说,年轻演员传承不易,然而更难的是突破表演惯性,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他们私下更多和他交流“离开了习惯的舞美和服装,差点不知道该怎么唱”。今天的老戏迷和新观众惊奇于吉他替代了鼓板和越胡,而袁派曲唱的灵魂仍在。其实时光倒流80年,袁雪芬在创作《断肠人》的唱段时,以四工腔为主腔,但在原基础上,旋律向低音区伸展,唱腔更添呜咽低回的情韵,渲染悲剧色彩。作出这番大胆变革实践的袁雪芬,当时只有21岁,此后,这种在甩腔前大量利用低音的曲调成为袁派唱腔的特色。

  80年前,20岁的袁雪芬痛苦于“我自己也看不起越剧”,终于决然地拉开越剧改革的帷幕,她以文学改编的路径(《祥林嫂》)提升越剧作品的格调,也坚持“不抛弃以家庭妇女为主的旧观众”,因为“她们会带着孩子来看戏,要让她们的孩子成为新一代观众”。24年前,36岁的茅威涛改编《孔乙己》,自此开创“诗化越剧”,超越生旦离合的惯性传奇,探索越剧文体的崭新边界。今天,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轮番登场的年轻人们,他们依次推开上场门时,能否为越剧和更多传统戏曲推开一扇门呢?(柳青)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