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媒体平台“文学场”如何影响当代青年阅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新媒体平台“文学场”如何影响当代青年阅读

来源:文汇报2022-11-16 10:30

  作者:霍 艳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抖音、B站、小红书等以短视频、直播、图文分享的形式,为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激活了内容生态。一是出现大量图书推荐、阅读分享的内容,吸引了新的读者,促进了图书销量。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经由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推荐,卖出60万册;二是提供给创作者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机会,帮助其更好呈现个人风格、展示创作理念;三是生成了新的评价标准,更强调文学与生活相互连接。

  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文学从业者、出版机构、文学杂志、书店都在积极向新媒体平台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步渗透过去纸质媒体形成的文学场,把文学创作—评论—接受—评奖—经典化等环节进行结构性的重建。同时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生成了许多新文学场。

  网络文学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和社交手段

  B站、小红书等是展现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平台,70%以上的用户是“90后”。这些平台上的“文学场”折射着Z世代的文学阅读状况。

  “阅读”在青年生活中发生着变化,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情境性,被用来和浮躁的生活风气相区隔对照,青年把阅读视为一种屏蔽嘈杂、抵抗焦虑、回归自我的独特生活方式,并通过文化消费形成特有的文化区隔。比如很多人提倡“共读”,互相打卡鼓励,追求阅读带来的情感联结,使阅读也成为一种社交手段。

  当阅读从一种思考方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时,青年对于阅读对象的选择也发生变化。网络平台数据显示,年轻女性群体偏爱类型文学,或是故事通俗、呈现家族命运、展现生活情趣的传统文学,如叶广芩的“京味三部曲”、葛亮的“中国三部曲”、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等。这些作品将日常生活叙事与民族宏大叙事统一,将家庭置于大时代的背景下,以时代飘摇与日常生活的寻常相对照,凸显人性恒常的一面。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成为联通时代和个体的中介,家与国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作家在作品里建构了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值得个人为之去不懈奋斗,以此对抗现实世界的庸常。

  文学分享的动态感与直白的评价系统

  新媒体平台与传统文学场最大的区别是评论环节被分享环节取代。过去,评论家以启蒙姿态和专业术语进行文本阐释,对话对象更多是作家和同行等,不一定能体现读者的鲜活感受。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是平等的,每一个分享背后,都能看到一个鲜活的主体,他们主页所展现的生活方式、关注话题、审美趣味,折射不同的现实感。他们用生活经验跟文学作品相互对照,形成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从具体内容来看,人们先是分享作家经历,奖项、创作年限、专业领域,这些象征资历仍被视为品质的保证,如对王旭峰的介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历经26年创作的作家、茶叶专家。对于新锐作家,他们则侧重凸显作家的形象气质,如分享葛亮、陈春诚这样具有文艺气息的作家的艺术照,使读者不自觉地将作家气质带入阅读中,将作家与作品重合。但他们的分享非常依赖外部资源,如内容介绍、网络评分、媒体推荐、销量排行,在1000字的有限篇幅里通常是摘抄现有资料,加上简单几句对于作品的理解、作品片段、人物关系分析。相较专业的文学评论,他们更相信名人的推荐,如姜文评价葛亮“握着年轻的笔,表达着老灵魂”,就被频繁引用,这也让他们有和名人共同阅读一本书的亲近感。

  在新型阅读场域中,文学分享呈现出一种动态感,发展出一套基于身体语言的、相对直白的评价系统。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一读就完全放不下、读完久久不能平复、第一页我就跪了!”“她的书我闭着眼打五星、不忍释卷、实在沦陷、熬夜爆肝也要推荐”。凸显阅读所带来的身心体验,描绘身体如何与阅读发生关联,靠夸大身体感受与读者拉近距离。

  在分享的形式上,采取图文结合,几乎每篇分享都是手持图书,或是将书融入在某个场景中,使阅读具象化。这就加大图书装帧的权重,以《望江南》为例,封面本身就是一幅画,以绿色为底,背景图案是江南人家的地图,青山和民居相互映衬,再点缀几片绿色的茶叶,形象化地展现出中国历史和民族产业的地方文化与风俗。整个封面素雅、清新,富有诗意,使得书可以作为道具,嵌入在生活场景中,很多分享都是以书与一杯清茶、一株植物或古朴家具相搭配,传递一种清新、宁静的意境,凸显氛围感,无形的精神生活由此变得具象化。这种分享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高度形式化,作品的好坏标准似乎变成能否激发身体反应,而不是带来自我的思考。

  寻找共鸣点,博主带动阅读沉浸感

  当分享取代评论主导文学场时,平易近人的读书博主也就取代了高高在上的评论家,成为一种新的职业。读书博主相对于时尚博主门槛更低,只需要建立起亲切感,寻找到共鸣点,布置出阅读氛围感,将文学深度通过场景转化为阅读沉浸感,如“越看越上头,读到颅内狂放烟花”“这本书我想劝你不要看,怕你把眼睛哭肿,读完意难平”,以获得身体感受作为阅读目标。这种分享最初还基于个人趣味和阅读积累,很快变成了可以批量复制的套路,分享也转化为收益,一是收获出版社寄来的免费图书,二是收到几百到几千的推广费,三是通过卖书抽取佣金。

  国外的小众文学在相关平台上也受到一定关注,但这种小众阅读多是一种独特身份的彰显,凸显的是“我和你们不一样”,“读什么书”和“成为什么样的人”被画上等号。相应地诞生一些更高层次的人文、小众阅读博主,他们强调自己的专业身份和庞大的阅读量,阅读对象更加冷门,故意跟主流趣味相背离,普及专业的人文知识,用品位做出了圈层的区隔。

  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也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上,“作家”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对青年仍具有吸引力。有的知名作家开始宣传新书或展现公共形象,如周国平、刘墉、蒋勋、冯唐等,他们的账号由专业团队运作,内容都是人生经验的分享,作家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新锐作家则注重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主动参与到作家形象的建构中,形成独特的气质光晕,使读者产生亲近感。

  还有一群不知名的创作者,他们展现的是“成为作家的过程”,比如一个名为“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博主,拥有1.2万粉丝,远超一般的青年作家。通过搜索得知,这位创作者名为李世成,是1992年出生的贵州布依族青年作家,现为《南明河》执行主编,贵阳市南明区作协主席。但在“小红书”上,他展现的是如何通过文学“安身立命”,有时会分享一些投稿经验,每次收到稿费都会晒出字数和金额,还有和编辑的交流截图,包括如何向编辑推荐作者,吸引更多文学爱好者关注。

  不同新媒体平台“文学场”的特点

  过去谈到新媒体文学,都会强调技术变革对文学形式的影响,而媒介文明本身也影响文学的发展。不同新媒体平台的文学场有各自特点。微信读书通过组建读书小队、完成阅读目标、兑换阅读时长、查看好友阅读情况来达到社交目的,把“一个人的孤独”变成“一群人的狂欢”,经得起重读、阐释的文学经典和具有话题性的影视原著更受欢迎。抖音则依靠博主的独特气质和反复推敲的文案,将严肃的文学重新演绎与生动解读,提供舒缓情绪,激发个性化的理解,展现更多的人生可能,也更直接地指向消费。

  新媒体平台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文学场,也源于这些年平台试图摆脱消费主义、物质享乐、虚假种草的标签,从物质向精神寻求转型,这也是一种稳妥的经营策略。例如作为一个更吸引女性的生活网站,小红书加大向知识、阅读等精神文化层面内容的倾斜力度,成立读书频道,邀请出版机构、作家、学者入驻,给予了读书博主一定的流量支持。这个文学场里,分享仍指向购买这一终极目标,图书被视为一种经济实惠并能快速获取象征资本的消费品。

  必须看到,新媒体给文学带来巨大流量,使得越来越多文学从业者按照平台受众的口味来写作和推广作品。如果图书变成道具,听与看代替阅读,对小众的标榜成为个体的突围之道,读者的文学鉴赏力可能并没有提高,也难以形成独立的见解。新媒体看似拓宽了传统文学场,但由于信息茧房效应,人们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被算法操控,缺乏多元视野。

  新媒体平台上新文学场的生成,也使我们反思文学不光是创作者的智慧结晶、研究者的分析对象,还要与接受者不断发生心灵碰撞,如何将他们的感性需求和现实生活以文学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评论进行有效阐释,激发他们分享的欲望,是作家、评论家等文学从业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