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叶弥:书写“人”的丰富与无限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叶弥:书写“人”的丰富与无限

来源:北京日报2022-11-18 09:32

  作者:曹霞

  叶弥的长篇小说《不老》既可作为《风流图卷》的续篇,也可独立来读。事实上,当年叶弥在乡间生活写作《风流图卷》时,便有了这下一部的构思,她直言两者之同在于“风流”二字。在《风流图卷》里,吴郭城一众风流人物滋养了少女时代的孔燕妮,让她见识了与“传统”和“庸常”不同的生活,长大后的她自然而然地将情感当作了生活的核心。在《不老》里,孔燕妮等候狱中男友张风毅三年,其间则谈了三场恋爱,可谓一部“风流”的“情感史”。

  为“情”设置绝妙的“容器”

  熟悉叶弥的读者都知道,在她笔下,“风流”非“下流”,“用情”非“滥情”,整部《风流图卷》便是对“风流”这一词汇的祛魅。拂去尘灰,还其天真诚挚本相,为孔燕妮涤荡出了一个清澈坦荡的情感语境,让她能够心无旁骛地展开一场场爱情之旅。35岁的她看上去年轻、无畏、充满活力,就像书名所示,有了“爱”,所以“不老”。

  小说写“情”并不出奇,或者说,小说的天职便是写“情”。但众所周知,中国20世纪以来的小说写“情”负载累累,使其承担的内涵往往逾越了情之本义,这让现代中国人的情感面目模糊、疑窦丛生。在这方面,叶弥堪称“逆行者”。《不老》中的“情”相当纯粹,就是男女之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当然,现代情感之有别于杜丽娘、柳梦梅的是本能欲望的自然流露,那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恋慕,一个身体对另一个身体的心疼,用孔燕妮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对方“焐热”。

  你可能会说,写“情”也没什么了不起嘛,的确,单单写“情”也撑不起一部长篇。《不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为“情”设置了一个绝妙的“容器”,让它在别开生面的结构和丰沛滋润的叙事肌理中尘埃落定。小说以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短暂日子为时间轴,展开了中国社会大转型即将到来之时的众生相。各种在对未来的猜想中展开的激进或保守的思想和行为纷纷出笼:或如喜欢谈时事的杜克成了“牺牲品”,或如美国人温德好旗帜鲜明地反美反尼克松,或如前诗人麻春雷悄悄集资办厂,或如心灵手巧的秧花在刺绣中找到了致富事业,就连远离尘嚣的青云岛也风云激荡起来。总而言之,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不平凡的年份,是“前夜的涌动”。

  与此同时,小说又从这一年里截取出了一个短时段,即离张风毅出狱仅有的二十五天,不足一个月。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孔燕妮与俞华南相爱了。两个人携带着各自的“情感前史”和“观念前史”,在猜测、龃龉、冲突、争吵中逐渐走近。“前夜”不断地向前奔腾,张风毅的出狱又在“倒计时”中一天天迫近——藉此,叶弥构建起了一个有弹性、有动感的叙事结构,用它容纳着时代景观与个人命运。宏观/微观、情感/政治、出世/入世、高贵/粗鄙等种种不同质地的景象在此交糅,构成了一曲宏伟明丽的“二重奏”。

  为什么书写“爱的诗学”

  关于《不老》的“爱的诗学”,李德南等论者已明确指认过。孔燕妮不屈不挠地追求爱,这种反传统的特质使得她难以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社会所容,她所到之处均有“看客”和流言蜚语,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她爱的愿望与能力,情路的趔趄坎坷也没有打乱她稳定的节奏,这是一个内心圆融自洽因而无法被伤害的女人。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张风毅在小说中从未露面但其影响力无所不在,俞华南在某种程度上又替代了张风毅,让读者感到孔燕妮对这个人的爱是对另一个人的情感延续或强化。因为这两位男性虽性格迥异,精神面貌却极为相似,都敏感、多思、有激情。他们互为镜像,以“缺席/在场”的互补共同构成了孔燕妮最珍视的情感生活。

  更进一步说,他们三个是同类,都是以精神为食粮的脱俗之人。我甚至倾向于这么理解:叶弥之所以安排俞华南从北京来吴郭调研,毋宁说是在为她欣赏喜爱的孔燕妮女士安排一个同路人。在所有人都在为未来激动或恐惧时,她却执着地深陷于恋爱,“与这个暗流涌动的时代毫无共同之处”。她的激进、行动及其与这个世界算的“进账/付账/平账”只关乎精神而无涉于物质。俞华南也并非日常琐碎之人,他用忙碌的调研和思考来消解“心里的黑暗和紧张”,修复情感记忆的深度创伤。这两个“古怪”的人都不为世人所理解,彼此却一见钟情,像小孩儿一样互留纸条,互相牵挂,见面时少不了嗔责,分开了又拼命想在一起。叶弥为他们设置了纯真有趣的“奇遇”,像是在表明,她就是要为这个被世人诟病的“坏女人”撑起一把“保护伞”,让她永不孤单,永远翱翔,永远葆有内心的自由和明净。

  为高远清朗的精神主体建造“理想国”

  这样说可能有过度阐释的嫌疑,可我确乎有以上这些强烈的感觉。喜欢叶弥的读者朋友可能和我一样,都被她笔下别样的美感和力量所感染,那种带着饱满的劲儿挣脱现实桎梏的强力,在平淡如水的生活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辙印。叶弥曾说过,她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驱逐对现实的不满。因此,她不可能对着现实“照猫画虎”,而是要拔地而起去建造一个“理想国”。在那个国度里,合格的公民就应该是孔燕妮、张风毅、俞华南、老隐这样的“精神贵族”,至于像王来恩那样的小人,像谢燕兵、潘小根那样的庸人,统统不能进入“理想国”。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叶弥小说中的人与事仿佛与日常相“隔”而自带雍容高蹈的诗性气度。

  说起来,某种生活之所以让人失望,是因为人们许多时候只能匍匐在泥地里或以在其中打滚儿为乐。在这样的语境中,叶弥竟然还在执拗地想象和书写高远清朗的精神主体,这真是让人震动。要我说,《不老》表面写的是“爱”、是“情”,内里依然是叶弥一以贯之的追索路径,就是去发掘、书写真正的“人”。什么是真正的“人”?就是具有情感和精神上的丰富性与无限性的人,他们天然地与鸡零狗碎、蝇营狗苟绝缘。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有过这样的形象,比如张承志《北方的河》中的准研究生,张炜《古船》中的隋抱朴,张洁《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叶弥显然有志于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系列,他们不仅勇敢,而且有趣,自个儿就是自个儿的主心骨。就拿孔燕妮来说吧,她既勇于折腾,也不惮于受伤;既对弱者心怀怜惜,也对强者毫不畏惧;既热爱自由,也予人以自由;既喜欢谈恋爱,也不乏独立思考。她最终选择白鹭村是一种心地光明的入世,这朵在《风流图卷》中被老和尚所叹的“无根之花”在《不老》中长出了根。

  我感觉,叶弥应该还会有一部以孔燕妮为主人公的作品。她不会把她留在“前夜”里,而会让她在“黎明”中再精彩绝伦地活一回,让读者们把她丰富多元的人生和爱情都欢欢喜喜地照单全收,那该有多么好。(曹霞)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