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有种阅读,“给文学叙述撒了胡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有种阅读,“给文学叙述撒了胡椒”

来源:解放日报2022-11-24 11:34

  作者:郝岚

  如果将英美文学研究学者陈永国的新书《阅读何为:文本、翻译、图像》,视作一个有关文本、翻译与图像的合奏,那么作者就是指挥,书中首篇《回归物本体的生态阅读》是负责调音的首席小提琴,其中提出的“生态阅读”概念则是本书的“标准音”。

  这是一部关于阅读理论和实践的图书,从文本、翻译和图像这三个部分进行阐释。作者写道:“文学阅读的生态就是通过阅读对文学产生一种类似于关于家的认识,即把文学作为家来认识,认识到构成文学的各个因素就仿佛家的成员,其自身固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文学之家就是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及任何艺术所具有的“使人成为人”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文学本体围绕世界中的事、人、物展开,且有赖于一定的审美形式来表现,而文学批评与理论所讨论的阅读、阐释和审美判断,“构成了自然与人类精神活动之间出乎意料的聚合点,进而演化为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的不同类型”。作者举例“寻找圣杯”这一西方文学重要主题来说明,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特定步骤,最终归于“认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14世纪的《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16世纪的《仙后》如此,到20世纪的《拍卖第四十九批》也如此:尽管主人公已用现代都市中的后现代女性替换了中世纪骑士,但在故事框架上仍可归入此类。

  作者的书写从海德格尔讨论的艺术“还乡”天职这一经典命题开始,但也对海德格尔继承的哲学传统和提出的“物”的工具性进行了反思。因为“物本体”的生态阅读,是从“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重新审视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把物(而不是人)置于存在的中心,那么物将不是被作为可被人、被文学描述认识到的存在,“从这种新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物并不为人类而存在;物只为其自身而存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提出的物的“工具性”不是把物当作单纯的物,而是与目的关联起来了。通过“物自体”在文本中的描述,作者实现了其所言的生态阅读:“这个方法抛弃了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叙述,而转向了众多世俗的细节,给传统的文学叙述撒了胡椒,以出乎意料的辣味颠覆了故事。”

  在作者对这一传统转向的批判性思考中,《罗兰·巴特自述》中的“生菜、桂皮、奶酪、辣椒、巴旦杏面团”,乔伊斯在《死者》中不厌其烦描绘的宴会中的食物,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中的4213个烟头,全部得以理解。同样的逻辑,波德莱尔对1855年世博的批评、海德格尔将“农鞋”带入思想史,逼迫我们从“器具”思考“艺术的本源”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本书充满了各类艺术形式之间互文式阅读的“叮当作响”,像是作者自由阅读情境的一个回响。作者回避了学术性写作的冷静文风,而用诗性的语言和延展性的分析,颇富启发性地为读者示范了“生态阅读”的各种可能性:这一人类的智识活动,如何穿过诗歌、图像和哲思的深沉地带,揭示某一时代或作家洞察的“真理”世界。

  图像,在今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它不仅被观看,也可以被“阅读”。而本书将图像作为文本进行“阅读”,很大程度上应是受到图像学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学者米歇尔的启发。别忘了,米歇尔著名的图像学三部曲:《图像理论》《图像学》《图像何求》的汉译者正是本书作者陈永国。因此,本书有些部分不仅是作者的私人阅读史,更是他的翻译笔记、译著题解和文艺批评实践。如果阅读可以如此宽泛,读者会对此感到困惑吗?在书中作者促使我们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在诸种文学理论、诸种文学批评、诸种研究视角各行其道时代,对文学、文学作品本身的批评还存在吗?在诸多的“主义”“研究”价值规定的状态中,文字何为?思想何为?同样,本书的书名就是这样一个提问。作者用一种阅读实践,试图展开自己在世界文学教学、图像理论翻译、诗歌批评与写作中的严肃思考,进而提出了这一问题:当图像与文本链接、民族文学与翻译文学的界限模糊时,阅读何为?我想,答案是清晰的,当传统学科的边界和艺术的界限受到挑战时,那么,就回到“阅读之家”吧:“文学的生态阅读就是要在人与书、书与物之间建立起没有任何污染的联系,使之回归到一种原始的生态环境,便于我们理解物之本性的一种生态环境。毕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各种联系,建立各种关系,都努力把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与我们心灵中突发的奇想或灵魂的震颤联系起来。”

  最后,我想谈及本书值得读者深思和警惕的部分:提醒我们当代各类“主义”纷呈、“学”“评”林立,“研究”各异,阻碍了文学本体阅读的人,正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介绍了诸多重要西方理论的译者。他希望我们走出杂音世界,摆脱由“学术产业”所生产的饶舌、平庸和匮乏,“焚烧借由此而覆盖在这个领域表面的一层层厚厚的废纸”,回归文学的生态阅读。这当然重要。但别忘了,作者的返璞归真是“阅尽千帆”之后的“此心安处”,他的确“跳得出来”,而我还是要劝年轻读者首先要“读得进去”。毕竟,阅读是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构,是在可读、可听、可视的文字中寻找不可见的被掩盖的思想。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