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每一粒谷物都藏着历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每一粒谷物都藏着历史

来源:北京晚报2022-11-26 10:28

  作者:何书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截至今年11月15日,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达到了80亿,从70亿到80亿仅仅用了12年时间。人口创纪录增长,不由得让人想到“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几何级增长的同时,粮食只能线性增长,会造成饥荒、战争等社会问题。尤其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问题显得愈发紧迫。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问题就是米面粮油够不够吃的问题。那么,米面粮油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食物的基础,又如何形成了今天的主食格局呢?近期由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的《谷物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可以解答上述问题的视角。

  《谷物的故事》从谷物的起源说起,铺陈了水稻、小麦、玉米、土豆、大豆等作物的历史,勾连了环境、气候、人文的变化,并且以作物为切入点,条分缕析地梳理了当今世界主粮格局的由来。解读了谷物在一万年来的人类文明史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正如其前言的标题《以谷物的视角,看人类的历史》。

  通读全书,“吃饱饭”问题是一个动态演进的问题,人口增加带来粮食紧张,但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物种的交换流通,动态解决“马尔萨斯陷阱”,二者之间循环往复。如此一来,可以发现“用占世界8%面积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8%人口”的中国奇迹,就是几千年来农耕文明不断迭代,在当代达成的理想状态,洋溢着大国自信,也是给全世界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水稻,源头到源头的交流史

  中国作物和耕作技术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呢?拿水稻来说,水稻起源于中国,在上万年的种植发展史中,经历着向外传播再被反哺的复杂演进过程。

  按照学者崔凯的描述,水稻演化传播从长江流域起步,5000年前北传黄河流域,向西南进入巴蜀地区。4200年前,由于气候变冷,水稻分化出粳稻,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与此同时,喜热的水稻品种一路向南迁徙,到达东南亚。“南下的中国粳稻还沿着横断山脉一路向西南,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的恒河流域。在那里,中国粳稻与印度籼稻的祖先杂交,分化出现现代籼稻品种。大约在2000年前,籼稻品种又传播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相同的源头,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品种,也形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比如印度人喜欢在生米中拌入各种香料,煮熟的米饭颜色也会变得红红黄黄,成为著名的“印度香饭”。而中国人主要吃的是不添加任何辅料的白米饭,煮熟再搭配着菜吃。

  古代中国粮食问题在封建王朝比现在困扰要大得多。北宋真宗年间,气候异常,粮食歉收。皇帝一筹莫展之际,听说福建一带的占城稻长得快还抗旱,“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为了推广,皇帝亲自在皇宫种植占城稻。占城稻很快在全国的水稻主产区推广开来。占城籼稻生长期只需要100天,比其他品种短一个多月。虽然口感不佳,但遇到青黄不接的年景,它能够拯救一方饥民,解决宋朝的缺粮难题。苏轼的“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陶弼的“商夸合浦珠胎贱,民乐占城稻谷丰。”都是记述占城稻引种以后的盛况。

  以水稻的故事来说,充满着文化层面的交流,既有为世界贡献的智慧,也有拿来主义的勇气。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以袁隆平先生为例,他早年也曾受到苏联的李森科理论的影响,以至于育种研究,走了不少弯路。所幸他在1962年接触到现代遗传学理论,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多年之后回顾研究历程,他感叹:“幸亏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树上,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享誉世界,自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杂交水稻种子以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正因为有了交流融合,我们的土地产出才越来越多,秦朝时期,水稻亩产80斤,到了北宋时期,尤其引入占城稻以后,亩产达到了269斤,明代进一步增产到353斤,清代达到了巅峰,亩产405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种子产业的大规模投入,水稻产量有了飞跃,2021年亩产达到948斤,袁隆平生前试验中的杂交双季稻2020年就达到了每亩3000斤的产量。

  大豆,话语权的流转

  与水稻一样,大豆也是起源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河南舞阳有世界上最早的野生大豆遗存,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到了四千年前,驯化的大豆已经和现在的大豆一般无二了。古代典籍中的“菽”,就是大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记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不过由于大豆容易胀气,先秦时期,大豆一直是平民食物,青黄不接的时候度饥荒。直到两汉以后,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磨盘的传入,大豆开启华丽“豆”生,豆腐、大酱、豆芽、酱油、腐竹、豆油等豆制品次第登场。宋元时期,先人发现大豆与其他作物间作,可以增产并且涵养土地,也就是近代科技发现的大豆根瘤菌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又发现榨完油以后的豆粕可以做饲料和肥料。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就全面认识到了大豆的价值,完成了对大豆的开发,随着地理大发现和中西交通,为大豆登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1863年,大豆开始对外出口,1873年,大豆走进维也纳万国博览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一战以后,德国为了打破英国对传统油脂原料的垄断,大量进口大豆。1919年,德国人波尔曼设计出一套浸出制油工艺,让大豆出油率从传统压榨法的50%提高到90%,商业价值进一步开发,大豆、豆油和豆饼成为世界性的商品,中国大豆成了傲视全球的战略物资。“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大豆产品仅占中国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6%,1931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1%,大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当时中国东北大豆产量也占到了世界的70%。

  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大豆还创造了拯救美国的奇迹。美国植物资源并不丰富,1898年开始,美国农业部专门成立机构开始在全世界采集新作物品种,其中,中国大豆是重中之重。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多次来东亚考察,学习大豆栽培和加工技术,前后采集了2.3万份野生和栽培大豆材料,丰富程度仅次于中国。

  由于过度垦殖,美国大平原地区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以至于在1934年酿成了一个高达3400米、南北宽约1440公里、东西长约2400公里的巨大风暴带,仅仅3天就从地面卷起了约3亿吨的肥沃土壤送进了大西洋,给遭受巨大经济危机的美国雪上加霜。为了恢复地力,美国干旱区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利用根瘤的固氮功能,涵养土地。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比重就从6%快速增长到30%,一举两得。美国的《玛莎·斯图尔特生活》杂志曾发出感叹:“美国慢慢地摆脱了大萧条。在某种程度上要感谢5000多年来令人惊叹的大豆。”

  二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世界大豆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大豆产量、加工技术突飞猛进,主导世界大豆市场;中国成了大豆第一大进口国,产量却先后被巴西、阿根廷超越,成了世界第四,且大豆市场的话语权旁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作为最大买家,如何用海量的需求增加话语权,逐步在世界上主导大豆市场,是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亟须破局的问题。

  中国对世界农业的贡献,绝不仅仅水稻、大豆、小米等源生作物,还有经过改良的玉米、小麦、土豆等输入作物,在可见的物质背后,我们的轮作方式、耕作技术、育种技术都曾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何将饭碗安稳地端住,是一个需要抚今追昔综合考虑的宏观问题,我们不但要将饭碗端在手里,还要思索如何根据我们的优势,发扬古人的智慧,利用科学理念,为全人类的饭碗都能端稳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何书)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