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千古绝唱长城长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12-17 09:43

  作者:楚建锋 教师、杂文家

  “烽火戏诸侯”(《史记》)“孟姜女哭长城”(唐《琱玉集》)“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语)“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个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语)……与古人语、与今人叹、与世界奇,这就是长城亘古卓尔之气象。

  展现长城之意象、探寻长城之美,不是一般建筑、音乐、文学等物象和艺术能表达的。对中国人而言,长城早已从视角领悟、感知意象、融入记忆、产生美感而走入心灵、刻入魂魄,成为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之意象、灿然意志之妙境,成为中华文明宏阔高远之底色,成为傲视苍穹之千古绝唱、万年流响。

  地坤厚德载华夏。人参赞天地化育,君子中道而行,厚实和顺大地的气势,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长城之大德,就是古人深谙“天人合一”中最美的君子品相、厚德示范,是古人高超“通天彻地”智慧的结晶。长城如龙行天下般在九州方圆、华夏大地固疆界土,长卫中华。在世界、在中国,任何一座建筑、一项工程,都替代不了长城绵延千年的神圣与位尊。

  长城建设始于东周,遍及山东、天津、北京、河北、河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市,总长5万余公里,其中秦始皇长城、汉长城、金界壕、明长城都超过5000公里。如果仅用修筑明长城的土石来修一条宽1米、高5米的墙,长城可绕地球一周多;修一条宽5米、厚0.35米的公路,长城可绕地球四圈,可谓人间,蔚为壮观。

  探究其因,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固疆卫土不无缘由。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到前三皇后五帝、夏殷周和秦统一,再到汉以来的中华民族;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青铜器到铁器;从“天子案古图书,河源出于昆仑”的黄河从昆仑山发端,到史前分东、西两系,介于南、北两大民族之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在中华大地九州方圆之上,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形态从游猎、游牧到氏族、部落再到“封建”,国家就出现了。

  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团结的方法靠血缘,其重要组织是氏族。随之,血缘相异的人接触渐多,遂不复以血统相同为限。于是,氏族进而为部落,再而为国。

  《礼记》云:“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这里的田,亦指今天的国,就是“社稷”或“邦”。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是居住同一地方人的共同崇奉,所谓社稷沦亡,就是团体覆灭。邦和封是一语,封为累土,是两个部族交界处把土堆累高,以为疆界,是为封。

  《孟子》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里者为附庸。《礼记》载,“成王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

  《礼记》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就是希望当时的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只有一个王。《管子》曰:“强国众,则合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则合小攻大以图王。”这样,就有了战国七雄,有了秦统一天下而建郡县。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弱肉强食”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室独尊”局面一去不复返。诸侯国之间激烈征战兼并的背景下,长城产生了。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长城的缘起是“战国井田制的废除,而车变为骑,于是寇抄易而防守难,不得已而有长城之筑”。西山仰韶文化遗址、龙山王城岗遗址等史迹表明,到春秋战国时,古人筑城技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正如《吴越春秋》所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各诸侯国在自己易受侵犯的边境筑起了道道长城。

  《史记》载:“秦昭王时……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筑长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和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在北方修筑了规模更大的长城。

  从战国至汉武帝时期,长城不断修筑、完善,形成了长城的基本规模和走向。之后,长城在不同时期都有修筑,最大规模的修筑是在明代,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修筑,持续了100多年。最终建成了以秦长城为主体、从嘉峪关到辽东全长6350公里的“外边”长城。

  北京,西、北、东三面环山,东南敞开向渤海,中间是平原,宛如一个海湾。由于地理位置与地势特点和气候优势,北京又是中原地区、广大北方和南部三大地区的交通起止点和中心,三岔路口人口集聚之地,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宽广的大平原形成首都级大都市的宽敞大格局,从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北京修建长城具有悠远的历史,长城与北京越来越命运相连,长城文化已成为北京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楚建锋)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