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兔年春晚节目看传统文化的传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从兔年春晚节目看传统文化的传承

来源:文艺报2023-02-06 09:49

  作者:邱振刚

  2023年癸卯兔年春节刚过,回顾和品评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看到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精彩作品层出不穷,这是天南海北的观众对本届央视春晚的共同印象。比如创意歌舞《满庭芳·国色》、舞蹈《锦绣》《碇步桥》、戏曲集锦《华彩梨园》、杂技《龙跃神州》、歌曲《百鸟归巢》《家园》、武术《演武》、民俗表演《我和爷爷踩高跷》等作品,都是如此。我们有理由为这一批取材于传统文化的春晚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所赢得的良好口碑而欣喜,还应当为传统文化正日益明确地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自觉而欣慰。

从兔年春晚节目看传统文化的传承

  舞蹈《碇步桥》 贾宁旨 摄

  对于整台晚会所体现的传统风韵而言,舞蹈节目的作用显然是不应忽视的。通过《满庭芳·国色》《锦绣》《碇步桥》以及《百鸟归巢》的舞蹈部分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中来自历史和传统的印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惯性的体现,也是创演者有意向传统靠拢、向经典致敬的产物。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这一系列作品不是历史与传统在当下舞台上的简单“镜像”,而是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继承精髓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再创造、深加工的智慧结晶,如此才使得这些作品摆脱了符号化的痕迹,并在古色古香的意境中,展现出原本存留在文献典籍、文物实物、民俗传说中的民族特征鲜明的历史文化信息,准确契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从这个意义来说,《满庭芳·国色》堪称缩影。舞蹈艺术本身一向强调直观的外在美,一个舞蹈创作中屡见不鲜的误区就是只用肢体动作本身的美感,来代替对主题的挖掘。《满庭芳·国色》旨在以数种古典韵味浓郁的色彩来探寻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一主题的抽象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似乎更容易陷入这一误区。实际上,《满庭芳·国色》通过舞者和某种特定色彩的“对舞”,形成了“双主角”的舞台格局。舞者既是这一富有东方古国美学意味的色彩的人格化,自身又有着鲜活灵动的生命质感。色彩在水中的沉淀漂浮和舞蹈动作之间呈现出强烈的互文效果。于是,舞蹈技巧的难度和美感与作品主题的历史感、深刻性融合起来,带给观众极富哲理性的审美体验。这部作品在舞蹈艺术的思想性、抽象观念的拟人化等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突破性的。作为舞剧《五星出东方》选段的《锦绣》,取材于汉代织锦文物图案,这一文物发现于新疆和田的尼雅遗址,该作品就旨在彰显这一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创作者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故事化处理,给厚重深邃的主题赋予了流畅的叙事性肌理。《碇步桥》则从古代迈入现实,将江南水乡女子的日常搬上舞台,极富生活情趣。南音是我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鸟归巢》又是南音中最重要、最知名的谱目之一。本届春晚上歌曲《百鸟归巢》的舞蹈部分,以当代舞蹈的技法为手段,使得原本有着浓郁地域特点的音乐表演变得生动鲜活,观众得以借助舞蹈场景所形成的画面感,更真切地领略到有着悠久历史的南音艺术的独特魅力。

  综而观之,上述舞蹈并非传统文化题材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在各种舞台手法的调度之下彼此呼应,相互之间又具有了整体性、协调性,分别营造出古朴空旷、邈远浑厚、灵动纯真、中正典雅等特点不一的舞台效果,并且从意蕴、韵味、形态等多个层面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上述节目中,还构成了整台晚会根本性的美学特征。音乐类、曲艺类、杂技类、民俗类节目亦是如此。当然,在有的节目中,传统内核和舞台表达之间的融合度还应当继续提升。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整台晚会的制作团队,还是具体节目的创作者、表演者,已经将传统文化视为源泉和根本。这种创作自觉正日益从符号、元素的运用,扩展到韵味的传达和意蕴的继承。实际上,这也是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题材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历程。对于观众而言,从此类作品中获得的审美愉悦也在逐渐固定下来,内化为更广泛、深刻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对文艺创作在潜移默化间形成引导。这一循环,是良性而宝贵的。

  我们不妨将本届央视春晚上的此类节目视为又一个新的起点,期待今后会有更多传承传统意蕴、发扬古典韵味,又有着现代美学呈现的作品不断涌现。通过本届春晚,传承、表达传统文化,一定会成为更多舞台艺术创作的母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兔年春晚并非单纯强调传统,一些在形式、技法上更具舶来意味的节目同样受到好评,如微电影《我和我的春天》、脱口秀《给我一分钟》、杂技《勇往直前》等。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