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仰望星空到走向太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从仰望星空到走向太空

来源:天津日报2023-02-27 11:49

  【推荐理由】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通过观察星空理解宇宙,这段历史漫长而艰辛。本书不会去详陈天文学的最新进展,而是作为一份历史指南,回顾人类的宇宙观如何定义现实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看看我们业已摈弃的神祇与魂灵、神话与魔兽、天上宫阙与恒星天球是什么样子,了解科学宇宙观如何最终称霸世界,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我。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主人公有祭司、女神、探险家、革命者和君王。故事的开篇不是大爆炸,也不是科学的诞生,而是第一批仰望星空的人类以及他们所发觉的星空奥秘。本书选择了历史上人类仰望天空的12个时刻。故事从西方物质宇宙的兴起讲起,进而叙述物质宇宙模型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这条故事线的起点是最早的岩画和环形石阵,中途会谈到信仰、民主、科学等伟大传统的诞生,终点是寻找外星生命以及人类最近的太空和虚拟世界之旅。

  此番探究既有助于解释今天的你我究竟是谁,亦可指引人类的前途。人若身在事物之中,往往难以看清其局限,那就让我们潜入深邃的宇宙认知史中细致勘察一番,或许可以触及乃至越过既有世界观的边界。

  《人类仰望星空时:繁星、宇宙与人类文明的进程》,【英】乔·马钱特著,中信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作者:尹传红

  浩瀚辽远的星空,神秘莫测的宇宙,自古以来就让人类世世代代为之神往。饱含诗意的作家把星空当作眼睛的食粮,富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则把天文学视为广阔空间的和谐科学。

  古希腊人说,人类直立的姿势之所以成为人独有的特征,乃是因为人与四足动物不同,不是向下盯着大地,而是能够举目自由凝视天空。

  我们仰望星空,首先是用肉眼,然后用的是探求星辰运动规律的精神的内在之眼。然而,同是仰望星空,人们却看到不同的世界,生发不同的感悟,得到不同的经验。

  有的人插上想象的翅膀,附会出活灵活现的神话,然后又在代代相传中演变为种种传奇故事和民间习俗;另一些人则将天体、星辰与人们的日常事务扯上子虚乌有的联系,发展出天宫图、占星术,并以此为权力和控制他人服务;还有一些人依据长年的观察经验,总结出与农业、航海等相关的规律,甚至更进一步,通过缜密思考、精确求证,归纳出天体运行所遵循的规律,构造出天文学的宏伟大厦。

  就这样,人类一步步地由仰望星空走向了太空。

  或许,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科学起步于人类理解天空的尝试。

  科学史家则认为,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神话都起源于天体的规则运行方式,天空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关系密切。

  事实上,人类的想象和智慧,创造了一个面貌千变万化的“天”!天文学自诞生以来,在人类自然观的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它堪称是所有古代学科中唯一完整流传下来的分支,也是联系现代学科与古代学科的最直接的环节。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天文学的新问题和新发现,有可能就是自然科学中新的突破点。它的发展,让自然科学别开生面,并使得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基于上述认识,我想我能够理解乔·马钱特的《人类仰望星空时》一书的副题“繁星、宇宙与人类文明的进程”,能够理解为什么她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漠视探究古人的天空观感到遗憾,以及为什么她认为研究人类进步的学者很少将目光聚焦于苍穹“是一个巨大的盲点”。

  毫无疑问,人类对天空的感知、对宇宙的认识,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有力地塑造了现代世界。《人类仰望星空时》选取历史上人类仰望天空的12个时刻,或者说12个进阶跳板──如各章标题所昭示的:神话,土地,命运,信仰,时间,海洋,权力,光,艺术,生命,外星人,意识──借由细腻生动的叙述,做了十分深入的发掘和阐释。

  第三章“命运”中提到,历史上,许多文明都创建了描述天空的数学模型。中国的帝王雇用天文学家绘制星图并预测日食等天象,玛雅人的领袖自封为天体,对以百万年计的天体周期进行计数。巴比伦埃萨吉拉神庙的祭司们,第一次从模拟模型转向数学模型,将繁乱复杂的现实转化为一个简明有力的数学宇宙。

  这里说及古代中国对日食的预测,没有具体展开。其实此中内涵颇深。

  “日蚀者,月往蔽之”“日月同会,月掩日,故日食”,这些都是我国古人对日食的认识。现在我们更清楚,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大部分而外缘仍显露,则发生日环食。

  这种尽管异常但却可以预报的天象在现代人看来,堪称自然规律之精确性的无可辩驳的例证,但在未开化的或毫无天文学知识的古人眼中却是超自然灾祸的化身。他们对这类天变通常感到疑惑和恐惧,多以为是对人事的吉凶有所预示,并试图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有记录的最古老的日食发生在夏朝,它载于《尚书·胤征》,说的是羲、和两位司天之官,因沉溺于酒,未能对一次日食作出预报,结果引起混乱,并因这一失职行为而掉了脑袋。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历史》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的两个部族吕底亚人和米底人连续打了5年恶仗,未见胜负。米利都的智者泰勒斯预先知道将会有日食发生,便警告双方说上天反对战争,如果不停战,某一天他们的光明就会被夺走。在双方交战第6年的某一天,忽然间天昏地暗、黑夜骤临。战士们大为惊恐,认定这是上天发出的谴告,于是纷纷抛下武器,停战议和。这次出人意料地消除了一场战争的日食,据考证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午后。

  综观世界各地流传的关于太阳、月亮和星球的神话,大体可以得出一个判断:人类想象过程的规律性和同一性首先表现在关于“食”的迷信中。例如,许多民族的神话或传说都把这忽然降临的黑夜,以及天体的亏蚀,想象成神灵在发怒,妖精在作怪,或有怪物吞吃天体(我国民间就惯常于把日食和月食叫做“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总之,日食和月食破坏了日与月、昼与夜、光明与黑暗等规律交替出现所构成的秩序,导致天上的运动失去了和谐,这是不可避免的灾祸的预兆。

  “人类学之父”、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经典著作《原始文化》中,对各民族文化里的“食”做了翔实的考察和分析,并指出:有根据推测,所有或几乎所有文明民族都是从关于恶魔与“食”的神话开始的。

  泰勒还引述了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对天文学家的一段著名赞词:这些伟大的人高于一般必死之人,他们发现了天体的规律,他们把人的贫乏的智慧从对“食”的不祥预兆的恐怖中解放了出来。有趣的是,在1860年日全食时,意大利米兰市的居民竟然高呼“天文学家万岁”,他们以为,天上的这幕出奇表演,乃是由天文学家所编导的。

  人们一旦精确掌握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规律,就能提前许多年明白预报和精确计算日食与月食。这实际上早已没有任何神秘可言。

  不过,我们能够欣赏到日全食这种蔚为壮观而又美妙绝伦的场景,倒真要感谢宇宙中所出现的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太阳的直径有月亮的400倍之大,但距离也要远400倍。如果不是月亮的圆面(月轮)与太阳的圆面(日轮)大小相差无几(百分之几以内),月亮几乎完全遮挡太阳明亮的圆面就没有可能。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有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翻阅《人类仰望星空时》,不时唤起我少年时代有关星空、宇宙的种种遐思,脑海里则总闪现出那豪迈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英国诗人詹姆斯·弗莱克在题为《朝圣者》的一首诗中,亦有充满豪情的几句:心如朝圣般追寻险境,远离平凡的通途大道。生命中探求无数个挑战,我们的征途是星辰破晓。

  著名人文学者金克木有言:看天象、知宇宙,有助于开阔心胸。这对于观察历史和人生直到读文学作品、想哲学问题都有帮助。心中无宇宙,谈人生很难出个人经历的圈子。他还说,怎么看宇宙和怎么看人生也是互相关联的。有一点宇宙知识和没有是不一样的。“古时读书人讲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看今天也应当是这样的。不必多,但不可无。”

  读一读《人类仰望星空时》,我们看待自然、看待世界、看待人类自身,也会是不一样的。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