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莫里斯:向世界伸出我所有的触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莫里斯:向世界伸出我所有的触角

来源:辽宁日报2023-02-27 14:13

  【提示】简·莫里斯被欧洲文学界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家”。在《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里,她回顾了自己半个世纪的作家生涯和旅行经历,通过她充满个性的抒写,二战之后世界50年的变迁也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以地理的形式书写历史

  作为游记文学代表作家,简·莫里斯用半个世纪的行走,书写了一篇篇令人心醉神迷的文化随笔。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莫里斯游历了全球,她的《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以下简称《世界》)就像一部宏大的回忆录,其中充满作者对于时代的思索。

  莫里斯在71岁时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她说她抵制把自己作为旅行作家,“我相信我写得最好的书与历史更相关,而非地理。”“但是我也承认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一场漫长的闲荡,打量这个世界,同时让这个世界打量我。我想可以肯定地说,世界对我的观点和我对世界的观点都改变了。”

  2020年12月,莫里斯走完了她94岁丰沛的一生。也许是受她离世消息的影响,作家许知远说:“我梦见了简·莫里斯。”她的书籍保存了她的一切,“世界各个角落的偶遇、洞察、追问以及永不枯竭的幽默感。”

  50年的风云变幻,莫里斯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旅途中哪怕是匆匆一瞥,她却能用历史学家的目光联系过往,透过现在想象未来。在历史的变革中,她捕捉到20世纪下半叶那些决定性时刻的生动细节。

  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作为媒体记者和游记作家的简·莫里斯见证了很多历史性事件,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从欧洲到非洲,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到名不见经传的北非村庄,从见证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到亲历二战后对战犯的审判,从品尝西班牙葡萄酒到体验中国的神奇药膳……莫里斯已经超越了旅行者的身份,以一位充满洞见的叙事作家的眼光观察并感受着这个世界。

  以小说家的笔法写风物

  2008年,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其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曾入围布克文学奖。作为诗人、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莫里斯文采飞扬,文字灵动又传递着浓郁的个人感受,她是以小说家的笔法在写游记,显得别具一格。

  《世界》是简·莫里斯50多年来的游记与报道的一个结集,记录了她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世界各地采访与游历的感悟,每个年代有近十篇短文。莫里斯所到之处既有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大国,还有诸多中东、非洲、南美、东亚、南亚等国家。这部作品以一次次旅行和探访为线索,描绘了二战后的时局变化和世事变迁。

  威尼斯多姿多彩的魅力在莫里斯细腻的笔下得到栩栩如生的呈现,无论你是去过,还是未曾去过,几乎都会被她的描写所征服。莫里斯说:“其实对于威尼斯,我频繁地有迷恋、失恋、迷恋、失恋的感觉。”作家爱威尼斯生机勃勃的一面,也爱这个城市渐渐被岁月隐藏的历史。她将历史巧妙穿插进叙述中,让读者跟随她,一遍遍游览那些宫殿、博物馆,一次次路过那些桥梁、小巷,一趟趟乘坐贡多拉、桑多洛,遇到船夫、老妇、公爵、总督、诗人、作家……威尼斯的辉煌、衰落、神秘、疯狂都一一展现,读者仿佛不是游历了一趟眼前的威尼斯,而是经历了一次从古至今的穿越。

  《悉尼》也是莫里斯旅行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她以其一贯优雅、深沉又有些刻薄的笔调,将悉尼这座城市细细解剖。虽然她描绘了当代的城市风貌与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其绝非一部简单的“游记”,莫里斯对城市历史、风物、胜迹的细致描写是研究型、历史型的,她对笔下的许多地方都做过历史方面的考察,一艘船、一根柱子、一座雕塑、一幢建筑,甚至石头上刻着的几个字母,都有可追溯的来历和故事。莫里斯带领我们在时空和思维中穿梭游走,向我们展示出,这座王朝落幕之后依然在历史海岸上熠熠生辉的城市。

  “悉尼不是第一眼见到就能激发一个人的敏锐感知力的城市。它希望显得坦诚、阳刚、幽默。但是随着我对悉尼的感受和思考越多,我便越意识到它有令人留恋的特征,也许所有类似的具有男子气魄的城市都是如此。”悉尼的特征是如何被作家捕捉到的呢?莫里斯说,到了悉尼,她什么也不想,这个城市的精神特征纯粹是自然的显露。

  独自上路的“自私”写作

  当为写书收集素材时,莫里斯都是独自旅行。“想写某个地方就必须自私到底”,莫里斯这样说,如果出门是为了写书,就要一心只思考你要写的地方,甚至不与爱人同行,因为在她看来,“爱会起到妨碍作用”。

  在旅途中,莫里斯感觉自己的“触角”必须时刻警觉,对当地的环境和细节保持敏感,而不希望有任何的分心。对于把旅行作为工作的作家,莫里斯显得十分专业,在旅途中早已摆脱了情绪、天气或意外遭遇的影响。“我享受这些旅游中的几乎每一分钟——因为工作而独自出行,伸出我所有的触角,除了手头的工作什么也不想,对我而言,这是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之一。”这也许就是作家一直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的原因吧。

  在《世界》全书的结语一章《满足一个长期被需要的需求》中,莫里斯写下了她对这半个世纪和自己一生的总结:“随着年岁日长,我比以往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个终极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没有并且永远不会有答案。我逐渐认为,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我们最好是忽略这个谜题,照我看来,只需要一条戒律帮助我们处理事务:与人为善。它灵活到足以体谅人性的脆弱,但在核心处又坚如磐石。”(孟 虹)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诗美成都》:寻一颗跨越时空的诗心

  • 《折腰》挑战古偶流水线:“狼狐cp”因何破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