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武汉传》的文化意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武汉传》的文化意蕴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03-24 15:17

  作者:戴荣里

  勾勒一个城市的全貌,对一个画家而言看似很容易;但要对一个城市做洞幽烛微的描写则很艰难,为一个城市立传则要有穿越时空的眼光。作为一位生活在武汉近四十年的作家,李鲁平从1983年进入武汉读大学就没有离开武汉,熟悉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也知道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他平时善于书写反映武汉风情地理的文章,那些散发着地理志光芒的文章,曾点燃了他对这个城市的爱;多年文学创作的实践,又滋养了他充满人文关怀的行文格调;走进武汉这座城市深处的生活,又让他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水乡特色。他承担《武汉传》一书的写作,既是责任使然,也是创作风格造就。

  在这部充满现实与历史杂糅的“城市传记”里,作者不是靠一味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不是以专门著述“学术研究”著作的心态,而是抱着要让书“既有地方志和城市史的味道,又有纪实、散文、非虚构的元素”,这就需要作者打破以往的写作习惯,做一次前所未有的写作革命。对武汉这样一座有着复杂历史演变的城市而言,从其历史上的三镇鼎立,直到上个世纪初三镇首次统一的行政建制,《武汉传》所要完成的书写,是对“《汉阳传》《汉口传》《武昌(江夏)传》的合一”讲述。这对作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考验着作者的思想认知和审美趋向。作家第一次系统审视“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城市,穿行于历史中,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发现、考证、叙述的艰难与愉悦”,不辞辛苦,最终创作出“基于多角度的感受与认识共同梳理武汉记忆,共同书写武汉的城市文明史”的辉煌之作。

  武汉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蕴藏着“人类千年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和无尽的动人故事”,展示着自己的文化品格。如何将这个城市的历史沿革、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时代发展更好地传递给读者,李鲁平煞费苦心。作者巧妙地采取以点带面、散点透视的写作风格,向读者展示了武汉的筋骨、传承脉络和发展趋势。

  作家从介绍武汉的地理方位入笔,向读者介绍了“武汉在哪里”,把武汉比作一个蝴蝶,形象地将各条射线作为串联历史与现实、风情与人物的一条条丝带。作者对武汉的介绍脉络清晰,像迷宫门前的导引图,指引着读者全面认识这个美丽的城市。书中章节设置得当,对两江四岸的介绍思路逻辑线条清晰,武汉重镇集聚了长江文明的特点,高山流水和白云黄鹤则代表着江北江南的大美特色。作者采用画龙点睛的手法,介绍了汉水的新河道、大盐仓、毛板船、南市与沙洲的特点;而在对江城新格局的描述里,向读者展示了长堤穿过后湖的美景、东方茶港的神韵、汉阳烟囱的历史况味、里份的独特、武昌山的别致。作者在对历史文化的叙述里,向读者一点点打开绚烂多姿的自然、人文画卷,饱含深情地介绍了武汉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对大江大湖滋润的大武汉文化倍加赞美,充分展示了武汉这座城市发展的主脉络。

  从附在书后的《大事记》里,读者能依稀感受到武汉悠久的历史,“商人在武汉盘龙湖畔修建城邑即盘龙城,盘龙城被视为武汉之根”。作者在对历史链条仔细梳理的基础上,撷取历史的闪光点,来记录武汉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走向。作者写山不局限于山,写船不局限于船。人物孕育在山水之间,历史故事飘摇在船舶之上。夹叙夹议的文字中,透露着作者非同一般的人文关怀。书中对牛僧孺等人物的描写,尊重史实又有自己的认知发挥,让每个人物都擦去历史的尘埃,具有清晰可见的光洁度。在如歌如诉的叙述中,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武汉这座城市发展史上那些曾作出贡献的人物的由衷赞美。毛板船所装载的,何止是各色各样的人物? !它牵连着武汉发展的码头史、争斗史、革命史。毛板船不光记载着装载货物的轻重,也记载着武汉人奋争不屈的品行。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基因。茶叶、烟囱和桥……构成作者描述武汉的基因要素。作者不惜笔墨地记录着这些代表着武汉历史记忆的符号。作者在对武汉茶叶流转的描述中,不仅描述了各类茶的生产,也写了茶叶带动了武汉的繁荣,以及外国商人对茶叶的掠夺。通过对茶叶风云变幻的发展史汪洋恣肆的描述,让人感觉到正是茶叶贸易的发展,驱动着武汉城的经济兴盛。由茶叶带动人物,又从人物引发对茶叶的影响,在物人交替的影响中,历史发生着偶然性中蕴含必然性的变迁。在这一节里,作者叙述的动感和贯穿如一的人文思想巧妙结合,让读者在获得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获得如饮佳茗般的享受。

  武汉是与水相伴的城市,有水就有桥。一座座桥,诉说着武汉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延续效应。这些桥,承载了古人的建桥智慧,也蕴藏着一代代名人商贾、贩夫走卒的生活故事。作者广采博取,深挖人与桥、动与静、古代与现代、今天与明天、毁灭与新生的一系列故事,在历史长廊中爬梳出富有时代特征的一座座桥梁,记述桥梁承载着的武汉发展的曲折历史。作者对武汉长江大桥的书写,对建桥专家茅以升的言行,对新世纪建设的“索桥”的赞美,不急不缓,富有节奏感,让读者在阅读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桥梁发展的有趣文字中,感受到伟人的远谋与时代技术的进步。作者善于以桥带人,以桥叙事,靠桥抒情,融入了日常生活体验和审美视角,读来十分舒畅。桥成为武汉这座水城的标志,记录着武汉的古老和现实活力。

  《武汉传》是作家李鲁平献给自己所热爱的城市的一曲颂歌。作品以宽阔的视野、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料做铺垫,充分糅合了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细腻的观察与思考,以散文散点透视的笔法和报告文学展示恢弘历史的使命感,融合了多文体创作的语言技巧,深度挖掘出武汉自然与人文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感情饱满地对武汉进行了地理志和史志般的重点书写,将武汉描述成一个从历史中曲折走来、又向希望的未来挺身走去的大城市形象,是近年来描写城市传记作品中具有独特品位的力作。(戴荣里)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 蕾:影视创作 怎能一“娱”概之

  • 《不够善良的我们》:一种中年叙事的新写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