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澄明世界的精神探险

来源:文艺报2023-04-11 09:41

  作者:罗振亚

  在文坛口水四溢、写诗犹如说话的时节,我读到了耿相新作风先锐、姿态硬朗而又颇具写作难度的诗集《复眼的世界》,心里不禁为之一振;并且愈发相信诗之美正介于直白与晦涩、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老妪能解虽是一种审美境界,但并不值得极力推崇,许多人更渴望通过形神俱佳的理想文本,触摸到智慧的“塔尖”。

  以传统的阅读经验考察《复眼的世界》,必将遭遇到强烈的审美“惊颤”。穿过《确定》《存在》《超现实》《夸父》《刑天》《盘古》《重量》《秩序·量子态》《知识图谱》《二,还是一》《对角线》《“算法”》《暗物质》《快闪》《虫洞》《惊蛰》等铺就的题目小径,会惊喜地发现耿相新的视野是阔达的,从渺渺心河到悠悠苍天,从蝼蚁之微到宇宙之大,诗人仿佛在以一颗诗心与整个世界“对话”,世间万物已无诗性与非诗性之分,时间与空间、庄严与琐屑、新与旧、虚与实、雅与俗等对立互补的因素,都被纳为观照对象。只是它迥异于流行的或大众的趣味,甚至基本屏蔽了自然、爱情、乡土等常见母题,开辟出学人诗歌的题材“新大陆”,指向着哲学、科学、神话、语言、历史典籍、宇宙秩序等诗歌中少见的陌生空间。如“这个世界让我惊讶,包括我自己/在街心,向东西南北奔走的人,竟然/由难以计数的原子,堆砌而成,肉体/而原子的核,又被质子和中子控制/质子和中子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它们的命运是无序/正是这些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原子/理性的根深扎于非理性,这就是/物质世界,一个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世界”(《秩序·原子》)。诗显然在揭示原子的构造原理及运行规律,指认其抗争努力的徒劳,只能以诸多的无序与整体的有序达成矛盾的统一,进而提出物质世界的不能自主性,洞悉了人存在的某种悲剧性本质,文本更近科学道理的阐释。耿相新以学者身份构筑的新异陌生视域,从特殊的“窗口”具现世界的本相,拓宽了诗歌的题材疆域,对于看惯传统诗歌的读者,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不可能那么顺畅与直接,更别企望一目十行地浏览,或者说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感知颠踬;并且它的相对专业性与个人化色彩,和一些读者不可通约,难于共情,只有具备充分的知识积累和阅读修养者,不断调试解读心境、视角和方法,方能深入其堂奥。

  《复眼的世界》是诗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一气呵成”,速度之快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现实翻版或情绪宣泄的错觉,其实不然。不可否认,诗集中有情绪的舞蹈、事物的写真,但很少,而且多把情绪、事物沉淀为背景,揭示某种思想和经验,传达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使情绪、事物成为耿占春在序言中所说的“论域”,包孕着特有的理性“思”之内涵。如“他喜欢,种植文字/黑夜给它浇水/阳光给它施肥……难道思想的花,一定会/结出果?他的树,倔强/摇摇头,上面结满了红灯笼//文字会朽烂吗?或许/他时常冲动,幻想,成为/化石,供思想考古者,把玩//然而,这个想法实现了,速朽/虚空,终会统治一切,一切”(《虚空》)。推动诗思运行的起伏的情绪节奏,已经让位于节制的智慧节奏,精神劳动的过程漫长艰难,却也是美好的,思想与文字的结晶有时能穿越历史,影响广远;但是在永恒的历史面前,它们终究会朽败,蹈向虚空,真正的学者甚至连不朽的贪念都不该产生,不同于传统的感人肺腑,该诗给人的主要是启人心智的艺术效果。又如“两个孩子,在黄昏深处,比赛尖叫/那不是胜利者的炫耀,更像/弱者对未知恐惧”,“一个成人,在漆黑的夜晚,在原野/在大地的小径上,吹口哨/给自己壮胆”,“一切的未知,面露獠牙/悬挂在一切人的门楣上,嬉笑”(《未知的》)。孩子在黄昏与大人在黑夜的“声音”并置对比,敦促诗走向了人类隐秘心理世界的经验发现,不论是谁,对未知的一切都是既渴盼又恐惧,想破解它的神秘,又担心它可怕得不好把握;可在未知的世界和事物面前却极力掩饰,故作镇定从容。按传统观念,诗乃主情的艺术,尚情也是中国诗的一大特色;只是随着人类知觉能力的强化,世界上有太多的抽象精神命题需要回答,诗是情感抒发、生活反映、感觉状写的狭窄认识必然受到挑战,在冯至、卞之琳、穆旦、郑敏、北岛等主知诗人那里,有些诗就逐渐成为提纯、升华的经验和主客契合的情绪哲学。耿相新的丰富人生阅历与知识分子思考底色遇合,所带来的“思”之诗歌异质性因素的大面积介入,虽然可能个别“尚情”的读者不一定习惯和适应,其“思”的趣味、高度与深度也并非所有读者都能企及;但它在垫高新诗的审美思维层次、增强诗歌的情感钙质同时,也对传统诗歌本体观念内涵构成了某种必要的补充。

  如果单凭理性去认识智慧成分,《复眼的世界》的魅力将大打折扣。它的可贵之处在于选择了一条非逻辑性的感性的诗之路线,而其意象的非常态组合、思维的自由悟性,无疑加大了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读者不可能一下子即抵达诗歌的本质根部。意象尤其是象征性意象自身就含有相当的理性色彩,意象寄情已不无含蓄的倾向;而神话、科学文化的浸透,更为耿相新诗歌罩上了一层镜花水月的朦胧蕴藉。如“因为写字,探入古代的肌肉拉伤/书写的疼痛,蔓延在/操纵工具的臂上,像思想刺青//拥挤于平面的喜怒哀乐/于无声处,迁徙/曾经的歌,在另一端,对口型//纸上的噪音,摇摇欲坠/一切的符号,被吹进生命/复活的孤独依旧孤独,换一个姿势/静立。我从象形的字里行间飞升/结束秦时明月的约会,带上/青铜酒爵上的唇痕,与今天重叠”(《一种拉伤》)。诗人本意是表现深入古代历史书法文化时的生命痛感与亘古孤独,这个话题连小说家、散文家都感到棘手,但肌肉、拉伤、刺青、口型、噪音、象形、青铜酒爵、唇痕等一系列意象的启用,却将之传达得举重若轻,潇洒自如,仿佛使痛感与孤独获得了重量、形状和声音;而“探入古代的肌肉拉伤”、“曾经的歌”“对口型”等戏谑、调侃手段的穿插,则令诗机智活泼,亲切自然。当然,阅读者也许会惊叹诗人想象的别致,却不容易把握想象背后的意图,可以隐约感觉到诗里流动的“痛”之氛围,又无法把“痛”的表现说得非常真切,凭借阅读与情感经验去“悟”,“悟”之多少、深浅乃至对错的朦胧也就萌生了。

  诗人将诗集命名为《复眼的世界》,是因为他曾经艳羡复眼的感光、成像点多,反应快速,但在诗集《跋》中他却坦言,复眼底色“模糊不清”,“并不能赋予世界清晰”,而唯有诗歌可以解放生命,帮助人类思索,“在雾中感知光明”,澄明、认清庞大复杂的世界。事实上,《复眼的世界》的确让读者看到了一片迥异于传统、流行诗歌的“风景”,感知到许多事物的清晰纹理与内里实质,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它对浅白诗风的对抗与写作难度的坚守,更在呼吁若干年前诗坛提出的“诗人学者化”问题,不应仅仅停浮于一种口号,而要落到实处。至于说诗集并非从熙熙攘攘的大路抵达的智慧“高地”,可能会将一些读者挡在欣赏大门之外,也是一切精神探险必须付出的代价,只要目标达到,一切都是值得的。(罗振亚

[ 责编:陈凡玉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