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春叙事需摆脱对“青春景观”的堆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青春叙事需摆脱对“青春景观”的堆砌

来源:文汇报2023-04-12 10:29

  作者:张明浩

  国产青春剧作为一种重要的剧集类型,如何实现跨年龄传播,唤起大部分受众的共情记忆,是其重要课题。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此类剧集都以“中国版《请回答1988》”来为自己定位,但真正如《请回答1988》这样能够触达各年龄层观众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近期播出的《曾少年之小时候》是一个最新的案例。该剧在“胡同”与“校园”之间讲述中学时期青春成长故事,几乎将所有能够触及受众青春记忆的“符号”进行串联,以一种“记忆单元”叙事的形式创新青春叙事表达,通过采用“四合院叙事”的方式,将青春的浪漫与青春的烟火气进行融合。其邻里生活流叙事、青春懵懂与青春悸动式人物描写、烟火气青春的影像呈现与《请回答1988》有相似之处,但在跨年龄传播上还稍显不足。

  由此促使我们思考,青春剧如何摆脱对于“青春景观”的堆砌,真正实现对年龄圈层的突破?

  谁的青春:

  国产青春剧青春叙事的尴尬处境与“青春对位”难题

  青春,作为一种能够引起受众共情的记忆符号,具有跨年龄传播的属性。但目前大部分国产青春剧处在无法对焦“谁的青春?”这一尴尬处境。

  这些剧情大多讲述中学时期的青春故事,但在故事架构上多围绕着男女主校园中的浪漫、虐心爱情展开,不太具有青春共性。比如《匆匆那年》《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忽而今夏》等作品,尽管对焦的是“中学青春”,但故事都已然接近“童话故事”,离现实生活较远。这些作品所书写的青春,到底是“谁的青春”“谁的故事”,无法有人能够准确地“对号入座”。此外,还有一些以小众职业为切入口讲述青春浪漫爱情的剧集,如《旋风少女》《全职高手》《亲爱的,热爱的》《陪你到世界之巅》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青春共情相对于中学故事而言,更为飘渺,所写的青春故事,也绝非为大众青春记忆。

  国产青春剧中的青春童话化、青春极致浪漫化与现实青春的生活流、平淡化是一种“错位”关系。相对于这些作品中的“浪漫”与主人公们的“疯狂”,实际上的中学时期,更多的是虽然微微悸动但每日都在题海、学海之中渡过的平淡如水,大众的青春似乎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

  如何准确进行一种“青春对位”,是国产青春剧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国产家庭剧有尝试进行一种青春伦理化叙事尝试,但这些剧情尽管让“妈妈们”接受了,却面临难以让青年群体接受,难以勾起受众青春记忆的难题。比如《小欢喜》《小别离》《少年派》这些主要聚焦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的家庭剧,实际上在青春书写中较为真实,但这些作品叙事的重心是家庭,“对位”了青少年家长,但又“错位”了大众的青春浪漫记忆。

  也正是在此语境下,我们能够看出《曾少年之小时候》力图尝试将青春叙事最大公约数化的探索。一方面,该剧对焦主体为青春,并且有将青春浪漫、青春奇观与青春写实相融合;另一方面,该剧采用一种写实青春、烟火气青春的叙事方式,让在国产青春剧语境中被架空的青春回到大地。

  人物策略:

  在微微悸动与平淡如水张力间书写青春的懵懂与成长

  正如前文所述,绝大部分中国青少年的中学记忆是在“微微悸动”与“平淡如水”张力间的懵懂与成长:有张扬个性,但也时刻想要得到认同;有爱情悸动,但却是隐隐约约;有反抗意识,但并不太会付之行动。

  《曾少年之小时候》便在这种浪漫与写实、悸动与平淡之间勾勒故事,搭建人物。谢乔、秦川、何筱舟三位青春成长中的少年,都有自己的“浪漫”,也有自己的家庭“枷锁”。

  谢乔的青春故事具有典型性。高中前的谢乔是一个不太有性别意识、与邻居男孩打成一片的假小子。高中后,她进入到憧憬爱情阶段。一是人生观发生变化:她在看安妮宝贝等人的作品后,渴望与一场浪漫的青春撞个满怀,感觉自己就是孤独却又遗世独立的存在,比如她在足球场不顾危险捡蜻蜓、自己在座椅上读诗、写那种有点矫情的文字等等,都是很多受众的青春记忆。二是有了爱情悸动:她前后经历了三次的爱情变迁,对男神、秦川、何筱舟的三次感情变化,表现出她无法分辨爱与陪伴、憧憬与真实需求的人生过程。男神实际上一直是她想象中邂逅的白马王子,是浪漫化想象的现实指涉物,但最终破灭。何筱舟对她是一种哥哥的照顾,但她将其浪漫化为爱情童话。两人都是她幻想青春的符号所指,而非真正爱情。这种“爱情游移”的感受实际上也是多数悸动青春少年的真实体验。

  秦川与何筱舟代表的是男孩子青春悸动式的生命体验。他们有着青春期的躁动,会讨论爱情,会试探性表达自己的爱情,但却又有着中国男孩子的“内敛”。秦川有着爱的冲动,并为谢乔而打架、发声,但却只是以一直陪伴方式表达着爱。何筱舟通过书信网恋的形式寻找精神慰藉,但对臆想的爱恋对象也是隐晦表达爱意,并通过日常琐碎的书写表达,承载“悸动”。不过,该剧没有在悸动之上继续浪漫童话化,而是让谢乔等人在与身边人平淡相处中,慢慢认清自己的初衷。这些悸动也并没有让他们疯狂,而是在平淡生活中隐隐约约地表达。

  但该剧也存在青春景观堆砌这一国产青春剧叙事的常见弊病。剧中似乎将所有青春中可能发生的记忆都进行了串联,比如中学期间的“江湖神话”(如该剧中的“九龙一凤”设置)、“约架传奇”(如该剧中为争地盘而使两个胡同结下梁子的设置)等奇观在该剧中都呈现。尽管这些内容可能会发生在部分受众的记忆之中,但当这些巧合都集中在几个人身上时,便会消解该剧建构的现实底色。

  叙事策略:

  家庭叙事、邻里叙事与伙伴叙事融合下的青春写实

  若思考青春剧如何实现跨年龄传播,不能不提及《请回答1988》(豆瓣87万人评分9.7分)。该剧采用一种“家庭-邻里-伙伴-青春”的嵌套式空间互动叙事结构,在浪漫唯美与温暖写实之间讲述故事。尽管该剧叙事空间并非中国,但剧中人物的悸动情绪、懵懂成长,及现实烟火气生活呈现,在触及青少年群体的同时,也勾起了中年群体的青春共情记忆。

  与《请回答1988》相似,《曾少年之小时候》搭建了以“中式四合院”为叙事中心的空间叙事结构。这种空间更具有“空间纽带性”,因为四合院空间并没有隔(墙),更“敞开”,一家之事即为家家之事,家与家之间既相对独立性,但更像是一个整体。由此,该剧在四合院整体与青春个体的张力间搭建叙事,勾勒了整个时代变迁、家庭变化与青春成长。

  显然,青春不止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青春还涉及青春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曾少年之小时候》便力图还原各种具有典型性的青春环境(家庭)及个体青春成长过程,并以“个人-家庭-邻居-伙伴”的空间互动叙事结构,来还原真实青春面貌。在“早恋”这一节点处,三个家庭因“秦茜早恋”而各自给处于青春爱情悸动期的孩子“上课”,而家庭的介入,恰好反向加剧了三个主人公这一“伙伴”整体的情动意识,牵动了他们的个人情愫:这推动了何筱舟见网恋对象,进一步推动了秦川与谢乔分别明了自己的心意。而该剧也正是在这种四合院内青春互相牵动的叙事结构下,将青春的情感波动、爱情悸动与家庭微动进行了巧妙缝合。

  对比《请回答1988》而言,《曾少年之小时候》采用的是一种记忆节点式单元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下具有青春记忆属性的校园演出、备战中考、初恋悸动、探秘校园、备战高考等都能够引起受众共鸣,但当记忆片段过多时,就导致该剧在各个记忆节点处理上如蜻蜓点水一般力量不够。比如在处理谢乔少女情愫悸动时,并没有很好地衔接好从“矫情少女”重新转变到“正常少女”的情节逻辑,导致人物转变突兀;处理备战中考记忆时,也多是外围描写中考紧张,并没有太涉及主人公们备考时的心理张力与备考过程。

  作为青春剧序列的《曾少年之小时候》,其试图建构一种日常化、家庭化、生活流式青春叙事模式的创新意识与努力值得肯定,在处理平衡堆砌青春记忆与处理具体记忆上的不足,也为未来同类型剧集创作提供了警鉴。

  (作者张明浩为青年文艺评论人)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