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魔改”京剧:看门道还是看热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魔改”京剧:看门道还是看热闹

来源:大众日报2023-04-19 09:57

  作者:田可新 邰译民

  “我本是未来一只猫,抽屉穿越到今朝,爱吃铁板铜锣烧,遇到老鼠就尖叫……”近日,这样一段由戏曲爱好者选用程派《锁麟囊》选段经典旋律“魔改”的京剧版《哆啦A梦》竟在网络上爆红,还掀起了年轻网友的各种模仿热。高雅庄重的京剧艺术似乎进入了大众的娱乐视野。

  不过,这种现象也立即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如此“新编”让京剧有了诙谐的一面,让年轻人发现了京剧的可爱有趣,从而离京剧更近;但也有人认为,此类作品有恶搞之嫌,是对京剧艺术的颠覆,国粹要发展亟待正本清源。

  传统戏曲是不是唯变才红?如此魔改,门道和热闹到底谁战胜了谁?

  其实一直在变

  从京剧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其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众家之长创新发展而来的新剧种。京剧的前身是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在表演方面其融合了昆曲精湛的技艺,从地方戏曲中吸纳了表演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北京的地方特色,使京剧的观赏性不断增强,一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而民国初年,反映社会时事、抨击社会现实的新剧崛起后,海派京剧又在变,更注重舞台装置背景,力求逼真,在表演技艺方面,唱念做打甚至全然不守规矩,与传统的京派京剧截然不同。京伶南下后,其表演并未受到想象中的热烈欢迎,常常“以知音者希郁郁不得志而返”,这从谭鑫培赴沪演出时的“盗魂铃”事件中可见一斑。

  而所谓“魔改”之于京剧,也不新鲜。济南老票友王广友给记者讲了一件趣事。早在1904年,在上海春仙戏园,一群西装革履的京剧演员登台亮相,言道“我乃土耳其钦差是也”“我乃日本钦差是也”,随后还有所谓“海王国”“自由国”“两头国”钦差先后登场参拜“波兰国王”。“波兰国王”则在台上唱道:“波兰不是我江山,仍由公举为君主,粉饰昇平乐几年,孤,波兰大君主奥加斯达斯,是也!”这是京剧史上第一部讲外国故事的剧目,作者是我国京剧改良运动前期代表人物汪笑侬,讲述了波兰与土耳其开战,最后兵败求和的故事,充分显示了不爱国的可耻下场,实则影射清政府腐败无能。“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剧‘有点雷’,但当时一推出,竟大获成功,观众反响热烈不说,蔡元培先生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大力点赞,说这是‘演剧改良之开山’‘梨园未有之结构’。此后还有京剧版的《黑奴吁天录》《新茶花女》,尚小云还演过神怪荒诞剧《摩登迦女》,都是叫好又叫座。”王广友说。

  从本质上说,这类变化体现了京剧艺术在题材以及表现力等方面强大的兼容性,不论在彼时还是此刻,都能算是点缀之作。这种类型的剧作,类似电影行业里的商业片,凭借噱头吸引眼球,观众看了新鲜、热闹,乐得叫好捧场。或许这类剧为票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艺术水准上,这类剧属实称不上主流,因此,如今流传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还是《贵妃醉酒》《春闺梦》,上述的改良剧目大抵已经尘封在历史里,偶尔提起,不过是谈资。

  变则通,但须巧

  最近,致力于在短视频平台上弘扬国粹的京剧演员果菁走红,已经收获了400多万的粉丝。谈到京剧之变,她讲了个故事。“当年梅兰芳先生到美国巡演,为了让更多观众来看传统京剧《汾河湾》,他给《汾河湾》改了个名字。这出戏讲的是薛仁贵征战多年之后回家,居然在妻子的床下发现了一只男人的鞋。两人差点一拍两散。后来妻子解释,那是儿子的鞋。丈夫才知道是误会了。梅先生给这出戏改名为《一只鞋的故事》,悬念一下子戳中老外的心。整部剧在海外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这说明,各种传播形式的焕新,无非都有一个简单的出发点——希望更多人能接触并喜欢京剧。”果菁说。

  梅兰芳的改变可谓巧到了点子上。他将京剧的技术和思想分开改革,拓展艺术移步不换形的绝妙方法,推动了京剧大发展。而最关键的是,他将观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审美纳入戏剧的创新中。王广友告诉记者,旧时的京剧男性角色的扮相较多,而民国初期的上海,受到外来风气的影响,女性地位有所提高,表现在京剧上则是对旦角的偏好。随着女性思想的解放,女性观众的比重不断上升,思想先进的观众更乐于看旦角出演较多的新戏。梅兰芳便将对京剧的热爱和观众心理巧妙结合,在化妆、唱腔、调式、服装等方面都进行改良,所编排的新剧令人耳目一新,备受追捧。他尊重观众的需求,并非一味迎合。梅派高难度经典剧目《宇宙锋》,是其精心进行全本改编的典范。在对女性人物的理解以及唱、做的揣摩上均引入了近代女性的一些心理特征。在造型和服装上,梅兰芳在坚持古典形态美的同时,利用自身优美的身段和巧妙的动作设计将这种美感放大:双抛袖、快步跑、错乱的鬓钗和遮面颤动,这一系列的装束和表演让无数戏迷为之沉醉甚至疯狂。

  “梅大师对《宇宙锋》的改编,就充分体现了‘继承传统’与‘接洽时风’的完美结合,也实现了他一生的最高成就。建立在深厚功底基础上的改变,贴近但不纵容的姿态,都让京剧的创新呈现了恰到好处的效果,推动了京剧的持续前行。”王广友说。

  巧妙的变化,今天还在上演。80后京剧女导演李卓群,便通过小剧场这种表现形式让京剧的发展有了新、潮的一面。2013年,她的团队推出现象级小剧场京剧《惜·姣》,将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奇情段落演绎给现代都市观众。剧中阎惜姣全程踩跷,三寸金莲妖娆轻盈,将尘封数十年的旦角表演技巧近距离重现在京剧舞台上。这出戏令著名导演郭宝昌眼前一亮,在接连看了李卓群的《碾玉观音》《春日宴》等作品后,郭宝昌把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大宅门》京剧版创作交给了她。京剧《大宅门》融入了歌舞元素,在京剧音乐基础上加入昆曲曲牌和电视剧原声旋律,舞蹈中能看到现代芭蕾与探戈的影子……李卓群认为,当下的京剧创作要“更重视接地气的观演气质和氛围”,就要满足当下受众“剧情紧凑、人物表现有张力”的基本观看需求。

  首先要姓戏

  万变不离其宗,创新、改变围绕的核心工作仍是回归戏。“它一定首先要姓戏。守正创新,首先要明确京剧的根和魂在哪里,再从艺术视角出发,结合时代的审美以及前沿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否则将从根本上发展出一个四不像,既是对经典的不尊重,也会导致文化畸变。”李卓群说。

  果菁有自己的坚守。“有一回我开直播,打算给大家唱唱京剧选段,有位网友问我能不能唱一段流行歌曲。我果断拒绝了。我当时穿着戏服呢,京剧演员穿着戏服就属于有人物了,不能扮着人物唱一点儿不搭边的东西。”

  就算变,也要保持初心。此前爆火的京腔民谣《武家坡2021》创作者李政宽强调“京剧为人服务”的重要性。艺术形式都是平等的,京剧、二人转以及流行音乐等形式的结合必然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在改编《武家坡2021》时,他放弃了京剧传统的板腔体结构,融入了流行音乐的现代逻辑,但坚持了“情感为中心”和“京剧是剧中曲”的基本内核要求,将现代与传统积淀巧妙融合。

  说到底,前述的所谓多种呈现形式的变,其实都是在为京剧吸粉作贡献,是通过各种手段拓展传统戏曲受众群的广度。基于京剧基础上的京歌、民谣创作、互联网产品的推出,不少都是戏曲从业者与爱好者共同探索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演员可以为尚处“门外”的观众提供业务支持、辅以指导并提出意见;观众则能利用时下流行的形式增强传统艺术的通俗性,通过翻新让经典接点地气,充满烟火气。这种互相的奔赴与成全,可以在一些爆火的个案上呈现两全其美的良好效果。

  网络狂欢毕竟是一时的。倘若魔改走向恶搞,恐怕适得其反。守正创新,需要回归京剧本身。毕竟京剧历史上的起步、发展,得益于通俗性、技艺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这也是其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京剧从未也不能与时代脱节。打铁还须自身硬,京剧自身的发展才是京剧是否会面临变异的关键。经典的传承、打磨与思考不能停止,优秀的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是关键课题,对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诠释,更是京剧创新的必经之路。在国潮兴起的背景下,伴随着文化自信的东风,京剧还要下大力气去做的,是培养一批年轻的观众群体。这就要求京剧从业者善于利用多种平台,探索多种呈现,做好京剧在新时代的诠释与表达,把各种“变种”引来的流量真正注入并且留在京剧受众群体中,完成新一轮集体记忆的形成和搭建,让京剧继续成为新时期中国式浪漫的文化图腾。(田可新 邰译民)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