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考古: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考古: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

来源:北京日报2023-05-05 09:27

  作者:许 宏

  赋予我们熟视无睹的诸多场景以画面感

  在《孔子大历史》的后记中,李硕曾提到,“之前的商朝和西周历史记载太少,更不好讨论”,但附录中已收录《周灭商与华夏新生》作为外篇之一:“因为有了周公一代人的历史,才能更深入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李硕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显然,《翦商》就是在这一长文基础上的巨幅扩写。追根溯源至此,你不由得感叹并由衷钦佩:他一直跟着感觉走,他的好奇心太强,对于开拓新领域,太不畏难了。那么结果呢?先袒露下读李硕这本书前的真实心迹:既然进入了我们这片扑朔迷离、难啃难缠的上古史与考古领地,就得从专业的角度好好审视审视了。不意,这书读起来就让你放不下,最后,我要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和心情了。

  李硕是讲故事的好手,从引子开始翻了几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作者认为人祭(杀人向鬼神献祭)的消亡和周灭商有直接关系,甚至引发了华夏的新生,于是开场就复原了一场殷商晚期的人祭仪式。“然后开始杀人”——“震撼”的感觉就是从读到这几个字开始的,“第一轮杀了19人……这次至少杀了29人……然后是第三轮杀人。这次杀了24人……”作者平静地按时间顺序,细致地描述了殷墟祭祀现场发生的一幕幕。在那些枯燥的数据和冷冰冰的叙述面前,我们曾“麻木”地做过“研究”。然而这次,我被震住了。没有人这么写过,怎么此前没有读出画面感呢:“对商人来说,在聚会典礼时杀戮异族,不仅仅是给诸神奉献祭礼,也是让围观者获得精神刺激和满足的‘盛宴’……这种心态,和观看古罗马的角斗士表演有相似之处。”

  说起来,李硕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都是我这个在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考古领域熬至“资深”的学者所耳熟能详的,但他的视角和写法却又使我耳目一新:他赋予了我们熟视无睹的诸多场景以画面感,他推出的若干结论你没想过,但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宏大叙事”与细致入微相结合

  乍看书名,以为就是集中于周灭商(殷周革命)这一大的历史事件呢,但作者却将其笔触放大到了这一大事件之前的一千多年,从新石器时代末期说起,这就有点《万历十五年》的味道了。对此,我是惺惺相惜的;我曾说拙著《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就是对黄仁宇先生致敬的效颦之作。没有一定的宏观视域,是不可能看清说清一群人、一件事的历史意义的。毕竟是写战争史的好手,李硕对于长时段、大场景的勾勒,驾轻就熟。“宏大叙事”与细致入微相结合,构成了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色。

  他用几页的篇幅,相当克制但又极其清晰地描述出了悠长而发展缓慢的新石器时代唯一明显的变化——人群“共同体”规模的扩大。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百人级的村落;距今6000—5000年间的仰韶文化中期,千人级的“部落”;距今5000—4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末期与龙山文化期,万人级的早期国家(古国)出现。你看,就这么干净利落,就这么云淡风轻,那么一大堆乱麻般的史前史头绪就给你捋清了。

  他把从龙山时代到商代的华夏文明的最初阶段,称为“华夏旧文明”,认为周灭商后,周公旦一代人迅速废除了人祭宗教,并抹去了与此相关的文献与记忆,从而开创了和平、宽容的“华夏新文明”,其影响延续至今。这一大的历史认知,构成了此书的立论基础,“翦商”,则是关键性的切入点。李硕有他自己明确的史观史识。

  他的不少提法,鞭辟入里,一语中的。比如,“甲骨文是标准的‘男性文字’,而且是龙山文化之后,部落旧习未褪时代的男人们创造的文字。”“周文化和商文化很不同,族群性格的差别也很大。商人直率冲动,思维灵活跳跃,有强者的自信和麻木;周人则隐忍含蓄,对外界更加关注和警觉,总担心尚未出现的危机和忧患。这是他们作为西陲小邦的生存之道。”

  点出传世文献中某些叙述属于后人的附会

  李硕对于考古材料的运用,与古文献和甲金文字一样,已达娴熟的程度,注释与用图,都颇为讲究。

  关于人祭风俗退出历史记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逐渐、自然退场的。一种代表性的说法是,殷商前中期盛行人祭,到晚期已很少了。代表著作是著名学者黄展岳的《古代人牲人殉通论》,该书介绍了殷墟三座多人祭祀坑,认为它们都属于殷墟前期。但李硕告诉你,“查阅这三座坑的发掘报告便可知,有两座属于殷墟末期,一座时期不详,根本无法确定是否属于殷墟前期。”

  他还常常点出传世文献中某些叙述属于后人的附会。譬如,“西周之后,人们还创造了那些更古老的半神帝王的‘创世纪’,比如黄帝和炎帝,嫁接和混淆了很多周族早期传说,造成了很多混乱。”“到春秋,后人又创造出了《诗经》里没有且更古老的尧和舜,于是,后稷的经历再被翻新,增添了更显赫的内容……以现代学术标准看,《尚书》中那些最古老的篇章,如尧、舜、禹及夏朝,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到了商朝才开始有一些可信的内容,如《盘庚》。”针对《史记·殷本纪》中周昌请求纣王不再使用“炮烙之刑”,“纣乃许之”的记载,李硕的评价是:“这实乃后世的一种道德叙事,并不符合当时的规则。”如此种种,都颇有“古史辨”之遗风。

  至于“大禹治水”系改造湿地、开发稻田说,二里头宫殿和手工业族群为二元并立模式(后者或属商灭夏的“第五纵队”)说,商代中期宗教改革失败说,周原凤雏村甲组基址系文王大宅说,周昌创作《易经》为翦商说等,皆颇富新意且逻辑自洽,可备一说,当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也许,我们至今也还难以完全了解我们自己。考古,就犹如一面深埋地下的镜子,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还是用李硕的话结束这篇狗尾续貂的序,读者诸君可以尽早进入正文,感知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我们陌生的形象”,感受上古探索与考古写史的魅力吧。(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