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文字之钥,解锁古代“百科全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用文字之钥,解锁古代“百科全书”

来源:解放日报2023-05-06 09:53

  作者:许进雄

  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中,作者许进雄精心撷取421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古文字,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破除当代对于上古时期诸多礼俗、习惯、思想的误解,真实、有趣地呈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全景图卷。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骨头占卜不是简单的事

  今天人类已能往返月球,探测千万里外的星球,对很多现象都能给予科学性的解释,知识较之古人不知要渊博多少,但是很多人的心态还是和古人相去不远。譬如说,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去回避灾难或获得幸福,因此有人观察茶叶浮沉的情况或砂土上爪迹,以为吉凶预示之机。中国古人也因同样的目的而向甲骨的神灵请教。

  甲骨的占卜,是利用火烧灼龟甲或兽骨使骨甲破裂成纹,从而以骨甲上呈现兆纹的角度作为判断吉凶的卜问方法。甲骨文的“卜”字,作火烧灼甲骨后呈现分裂的兆纹形状。从兆纹所形成的角度可以得知问题的答案,故甲骨文的“占”字,作卜骨上兆纹的形状及一张嘴之形,表示以兆纹说话,即以兆纹呈现神灵旨意之意。根据发掘的材料,中国于5400多年前已有骨卜的习俗,但到七八百年之后的龙山时代才较普遍。商代之前施行用卜骨的地域甚广,包括现今的山东、江苏、河北、辽宁、吉林、河南、陕西、山西、四川、内蒙古、甘肃等省区。从发现的频度看,占卜比较常见于东方的文化传统。商代以前占卜所使用的是牛、羊、猪、鹿等大型哺乳动物的骨头。龟壳板虽见于其前的墓葬,但比较可能是种装饰品或宗教仪式的用具,并不是占卜的材料。大致到了商代,人们才使用龟甲问卜,并有其比骨卜更受到信任的倾向,而且使用的动物骨头几乎都是牛的肩胛骨。

  用骨头占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是材料的价格。骨头虽是肉食的废物利用,但在有史时期,人们只有在庆会祭祀时才屠宰大型的家畜,牛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宰杀的。而且一头牛只有两块肩胛骨。骨头要经过很多道修整的手续,包括锯、磋、挖、刻等等。以商代所用青铜工具的效率而言,一人一天恐怕完成不了多少片。有人实验,一天差不多只完成一板而已。很多人烧灼不得法,一天的时间也烧不出一个兆纹来。有一位材料科学专家发现,要把原料浸泡在水中几个小时,让骨胶原溶解流失,才能改变骨的骨质结构,而在一分钟烧出一个兆来。骨卜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施行的,这不但增加其神秘性,也建立了巫者的权威性。

  古人认为骨有神灵,有预知未来的本事,能帮助人们解决困难。但骨头是不会说话的,从商代甲骨上的纹路角度与答案的统计知道,甲骨上的吉兆与兆纹形状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若要确定兆纹所代表的吉凶意义,就得通过另外的手续。从《史记·龟策列传》等后世的文献,参照后世少数民族的骨卜习惯,占卜咨询的步骤大致如下:在使用火烧灼前,首先与骨的神灵作口头的约定,以什么样形状的兆纹表示什么样的意思。譬如说,约定兆的横纹向上走表示肯定,向下走表示否定。相反的约定也可以。骨一经火的烧灼,立刻就可以显现纹路而得到答案是肯定或否定了。如此一来,如果能够控制兆纹剥裂的方向,就可以通过控制兆纹的角度,达到控制问卜人行动的目的。同样的,问卜的人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使神灵同意自己的意愿,以推行自己的政策,达到神权控制政治的目的。

  教育是天生的赋性

  把经验传给下一代是动物天生的赋性,故不管是原始或进步的社会,都会把教学之事纳入组织,差别只是规模的大小及精细的程度而已。到了适当的时候,社会就会要求父母把子女送到学校,接受能自立于世间的必要技能与知识。人类初生时没有分别,成长后却各具不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的文化,主要就在于经过了这一过程中不同内容的影响。

  人类成长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各社会的教育程序也大概一致。在儿童入学之前,家庭要先教以语言,使其能表达思想,了解别人的意思。到了学校后,人就学习主要的三件事,即发展智力的认知性学习,确立价值观的情感性学习,以及发展操作技能的心理运动性学习。至于参与社会活动,作为行为准则的礼仪,则是高一层的知识,属于后一阶段的学习。那么,学习的概念是如何表现在我们的语言上呢?

  学和教是一事的两个层面,甲骨文的“学”和“教”字都有共同的部分“爻”。“爻”字在后代的意义是卦爻,因此有人以为“爻”是交错的算筹形状。但是以算筹演算数学是很进步的事,其发展应不早于春秋时代。至于更为高深复杂的卦爻神道,更非孩童所能懂得的学问。原始教育的特点是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关系密切,因此“爻”所表现的该是一种一般入学儿童所能学和做的事,而非专职人员的专门知识。

  起初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到了一定的年龄,每个人都要学习如何在社团中过生活。在以谋取食物为日常主要活动的古代,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制造工具、打猎或耕地等必要的技术。但当社会出现了阶级后,有些人就要多学当统治阶级的必要内容。《礼记·内则》说自帝舜至周代,教学的人分别有国老和庶老。商代以前的已不能征验,但至少反映学有阶级之分的后代观念。甲骨卜辞有“大学”的名称,可知商代不但孩童入学,一定也有为成人而设的高层次教学。卜辞有“教戍”“学马”“王学众伐于免方”,应是有关军事的训练;还有关于“多”入学的卜问,职责与举行礼仪时乐舞的演奏有关。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们可以理解商代高级的教学主要为祭祀与军事服务。负责教学的人自周代以来被称为师,师在商周时代是一种军衔。《周礼·地官》言师氏掌教育贵族子弟及王家侍卫,不但渊源自商代,也表明军事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王朝的信史时代

  中国古史中当阶级已确立,国家制度化,个人对于社会的义务强化,且已有文字的记载,即已进入信史的时代。此阶段的成熟期可以夏、商、周三代的王朝为代表。这时期掌握政治上最高权力的人被称为王。就目前的材料看,王的名称虽是商人首先使用的,但它很可能承继自夏代。王权虽是种颇为抽象的概念,却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国家所必须有的制度。一旦有了文字,人们一定要想办法用文字去表达其权威与地位。如此抽象的概念,不外用音读的假借或与王权有关的事物去表达。“王”字的创造是否借用什么事物去表达?是否和其时的社会结构有关呢?

  “王”的甲骨文字形很简略,较早字形作高窄的三角形上有一短横,很难看出其创意。或以为它像火炎形、牡性器形、斧钺形、君王端坐或冠冕形。它们都可以与王的权威取得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不以之与其他字形和字义相近的字进行比较,就很难确定何种说法较接近原来的创意。甲骨文及金文的“皇”,不论在字形、字义、字音上都和“王”字相近,宜于进行比较的研究。“皇”字或以为像火辉煌、王戴冠冕,或冠冕之形。“弁”字的小篆有三形:一作人戴冠形,冠上有三岐突出的装饰。甲骨文及金文的“弁”即可能是此形的前身。“弁”字第二及第三形则分别像双手捧一顶三角形及穹顶之帽形。如以“皇”字与之比较,“皇”字应是“弁”字的人所戴之有三岐突出的帽子形。金文有一形作人加冠形,冠亦作三角形。也许是巧合,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君王也作和甲骨文的“王”字同形状,作三角形之上有二短横。王权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所必须有的制度,为什么古代的人会以帽子去表示?应也是值得探寻的。

  冠冕可能在衣制中最不具实际效用,但却是很多民族的权威象征。人们往往因过度夸张其象征作用而有损其实用性。帽子的效用,我们可以想象,第一是增加美感。因此甲骨文的“美”字就作一人的头上装饰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来表示美丽、美好等意义。

  最先,政治上最具权威者叫王,神仙世界最具威力者叫帝。到了商代末期,某些王于死后也被尊称为帝。周人克商后沿用王的称号以称在世或去世的王。东周时王室衰微,有些诸侯的实力远较王室为强,大概认为应该拥有比周王更具威风的名号。秦与齐曾一度采用帝号。也许因此人们兴起以帝号命名传说的古帝王。后来,慕古的人更以伟大、辉煌等形容意义的“皇”字,称呼传说比黄帝更早的三皇。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他认为自己的威权和统辖的领域,超过所有古来的政治人物,乃采用“皇帝”合一的名号。此后的当政者,不管其能力及疆域的大小,都无愧地承继这个最伟大的皇帝名号。王就成为次一级政治人物的称号了。(许进雄)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