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凡:“大师”未满 专情始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杨凡:“大师”未满 专情始终

来源:北京日报2023-05-09 10:01

  作者:曾念群

  第十三届北京电影节“经典修复”单元迎来了四部4K修复经典华语片的高光时刻,它们分别是谢飞的《香魂女》、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关锦鹏的《胭脂扣》和杨凡的《玫瑰的故事》。其中《香魂女》由爱奇艺首尝人工智能AI红利,修复效能提高500倍,为后续经典老片的回春术明确了方向。而首度登陆大陆影院的《悲情城市》不仅开票秒罄,还在二手平台创下了8000元的天价,随后还将在香港公映。

《流金岁月》

《海上花》

《玫瑰的故事》

  游走于商业与文艺之间

  相比科技和资本背景的经典修复,杨凡的《玫瑰的故事》4K修复之路显得更加孤勇,了解他的人即知,这些年他一直坚持走在自行修复的寂路上,就像他当初坚守的自主投资的创作之路一样。正是基于这种独立的创作和审美,游走在商业与文艺间的杨凡,在英雄辈出的上世纪香港影坛以作者属性的创作突出重围,并终以突出的摄影风格与精于情感刻画的工笔收获唯美导演的美誉。

  杨凡的唯美不在于画面的华丽,恰恰相反,摄影先锋出身的他并不追求画面的唯美,也不追求运镜的花活,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以看似呆板的固定镜头来捕捉人物的动态和情感,通过表演的调度来实现镜头的饱满和丰富。那些看似朴实的镜头里,盛满一代人最美好的青春回忆——想看33岁的张艾嘉如何诠释少女的情窦初开,可以到他的《海上花》里找;想看20岁的张曼玉如何演绎绰约少妇,可以到他的《玫瑰的故事》里找;想看钟楚红由白衣飘飘到拜金的嬗变,也可以去他的《流金岁月》里找;甚至连吴彦祖最美的几个银幕瞬间,也都收录在杨凡的《游园惊梦》和《美少年之恋》里。

  张曼玉和杨凡的第一次邂逅,谈不上美好。杨凡1984年转型执导处女作《少女日记》之前,早已是香港无出其右的人像摄影师。某天,模特公司派来的一位女孩到他的影楼面试,来人一听工作内容,说了句自己不拍泳装便头也不回地走了。杨凡后来撰文回忆说,是她的干脆利落给他留下极深印象。没想到拍摄第二部作品《玫瑰的故事》时,这位“干脆利落”的小模特得到了原著作者亦舒的力荐,在咬牙隐忍了经纪人临时加价的风波后,终于有了杨凡和张曼玉的首度合作,并打破了文艺片香港区的票房纪录。

  是时的张曼玉虽凭借《缘分》和《警察故事》快速向冉冉新星进化,但一整个娱乐圈依旧还停留在其港姐“花瓶”的阶段,没想到杨凡和张曼玉的第一次碰撞,便是双方审美与实力的火花,《玫瑰的故事》不仅留下了张曼玉的盛世美颜,还实现了她演技的爆发和蜕变,同时让杨凡这位影坛新人的转型站稳脚跟。如果说《玫瑰的故事》得益于张曼玉的天资,那接下来《海上花》里张艾嘉的表现,再归因于张艾嘉的天资偶成就不太说得通了。1953年生人的张艾嘉接下杨凡的《海上花》时已经33岁,在片中,她既要以情窦初开的茶楼歌女身份亮相,又要以十年后当红交际花身份进退维谷,并背负杀人犯的嫌疑。张艾嘉的表演富有弹性,饱满而不失优雅。随后还有张曼玉和钟楚红主演的《流金岁月》,从白衣飘飘的17岁演到世事多舛的27岁,两朵银幕内外的金花好闺蜜上演了一出精彩飙戏秀。尽管杨凡的电影每每遭遇剧情漏洞甚至“烂故事”的质疑,但其对作品中演员的激发,三十几年如一日都是好评。

  鲜明印记和迷人魅力

  这次北京电影节除了4K修复版《玫瑰的故事》首发,还专门给杨凡开辟了“大师回顾单元”,一口气展映了《玫瑰的故事》《少女日记》《海上花》《意乱情迷》《流金岁月》和《凤冠情事》六部作品。老实说,杨凡虽自《少女日记》以来从业近四十载,且有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身份加持,但目前为止也就《继园台七号》拿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此外便是一次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与“大师”一词尚属初恋未满。

  与同时代或同龄段导演相比,洪金宝、成龙、吴宇森、袁和平等动作片导演神仙打架时,似乎完全没他事;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等激荡“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似乎也与他无关。尽管在港岛有过“打破文艺片票房”的佳话,但他似乎更像是香港影视主流的边缘人,或说是支流。他与宝岛台湾的同龄人侯孝贤、杨德昌貌似非一个重量级,跟内地小几岁的张艺谋、陈凯歌等,其风光亦无法媲美。

  特别也正在于此,杨凡的作品看似段位不高,剧本短板良多,情节漏洞也不少,但他的作品总有一些鲜明的印记,以及迷人的魅力——总能捕捉到演员短暂艺术生命期里最闪光的那面,为人世留住他们永不消逝的美好;总能抓住那些我们的初恋里最美好的愿景和情愫,或令我们蠢蠢欲动,或令我们难以释怀。特别是《流金岁月》里的闺蜜情,纵使深陷情敌三角之困,好姐妹间那种人性的花朵始终压着私心杂念的枝条绽放。

  自成一派的前辈师傅

  杨凡作品的特质还在于它的尖锐。《玫瑰的故事》里,张曼玉饰演的玫瑰除了人如其名,在爱情的江河湖海里如一朵诱人又带刺的玫瑰,表面上她一度在庄国栋身上飞蛾扑火,实则为傅家明暗度陈仓。片中不论是夺夫之恨还是兄妹暧昧,都是剑走偏锋的危险之旅。这样的故事要是放在当下,就算张曼玉和一人分饰两角的周润发演技翻番,也难收好局。同样的炙烤在随后的《海上花》里亦然——一个不停弄脏自己的情感洁癖患者偏偏以梦为马,正是这个不敢迈步现实的梦,让女主人公进退维谷的同时,令那些萍水相逢的爱情值得善男信女去希冀。

  《凤冠情事》在六部作品的码堆中像个异端,它与杨凡早年剑走偏锋的言情手笔不同,是一部兼具戏曲和纪录类型的实验之作。影片通过昆曲名伶《痴梦》和《折柳阳关》两折戏的表演,勾连舞台与现实生活,可以说是他此前《游园惊梦》的文化寻根,或是他对昆曲文化的一次“意乱情迷”。杨凡曾在《玫瑰的故事》之后,以希区柯克的《迷情记》为底色,拍摄了港味悬疑爱情片《意乱情迷》,同样不失为一份创意小品,同时为张学友早期表演的喜剧才华赋能。

  杨凡虽不在李翰祥、谢晋、李安等电影大家之列,但做师傅绰绰有余。他对人物的塑造、情感的研磨、话题的拿捏、表演的调度以及镜头的美学等,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尤其他对各色男女情感的专情,还是值得后生晚辈研习的。有时所谓的“边缘人”,并非他们与时代格格不入,而是有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守望和坚持。任何时代我们不敢奢望大师遍地,但专情而自成一派的前辈师傅则多多益善。(曾念群)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地球特派员》:困在合家欢里的孤独突围

  •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笑料拼盘难掩内核空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