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刘慈欣现象”只是科幻腾飞的开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刘慈欣现象”只是科幻腾飞的开始

来源:解放日报2023-06-01 10:10

  作者:李玮

  科幻破圈的重要标识

  从2019年因《流浪地球》的成功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到2023年《流浪地球2》不负所望地再次呈现中国科幻电影的长足进步,以及电视剧《三体》精彩演绎了科幻作品的内核和精神,科幻近年来成为中国文娱生活的一大热门元素。

  当然,科幻的兴起,不仅仅取决于中国影视制作质量的提升,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元宇宙概念让人们看到计算机和网络正构筑虚拟世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激发关于人类未来可能性的新思考。数字文明时代似乎不再是遥远的“幻想”,它不断逼近我们生活的当下和未来。当数字文明冲击关于人、文化和社会既有的知识框架时,文学想象领域中的科幻元素成为重新编织情感和生活的“行动元”。科幻文学也不再只是小众发烧友的兴趣,它开始破圈,呈现一种进入日常生活想象,以及和更多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网络科幻的兴起,即是科幻破圈的重要标识。阅文集团联合上海科技报发布的《2021科幻网文新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8月,科幻网文创作者已超过51万,其中“90后”作家成为科幻领域的中流砥柱,超过四成读者追更科幻作品,Z世代读者成为科幻阅读的主力,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44%。2022年,起点中文网新作家作品数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112.5%,其中“90后”“95后”占比超70%,近七成的科幻新人作家是首次创作。与此同时,各大网络文学创作平台也积极举办科幻征文活动,如起点中文网的科幻“启明星奖”、咪咕数媒的“无垠杯”科幻征文大赛、点众文学的科幻题材征文大赛等。包括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豆瓣阅读、知乎在内的多家平台积极推介科幻作品,全面推动科幻题材创作,涌现出《夜的命名术》《我们生活在南京》《从红月开始》《寄生之子》等诸多表现突出的科幻作品。同时,拥有科幻元素的网络文学改编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如《开端》《天才基本法》等。

  想象和情感上的变迁

  网络科幻的兴起,带来科幻写作者和受众的急剧增加,也从种种表现方式上呈现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想象和情感上的变迁。

  第一,网络科幻使得科幻元素与更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结合,在纯工业硬核科幻之外,开启多文化背景的科幻想象方式。当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将西方宗教文化元素和科幻相结合营造独特的想象空间时,中国网络科幻将东方幻想元素和科幻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幻想的融合和关乎文明发展的思考。卧牛真人的《修真四万年》被称为“修真朋克”,以修真为壳、科技为核,将东方文化中的哲学思路与星际争霸、文明冲突结合起来。会说话的肘子的《第一序列》以末世文明为背景,将人类和机器文明的对峙,转化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小人物的反抗与“存天理灭人欲”的规约之间的冲突。主人公任小粟和他的团队渺小而感性,但正是这一点演变为坚强不屈的精神意志。在和人工智能的终极决战中,具有“孙悟空”精神的李神仙的牺牲和反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类似的玄幻和科幻结合的作品,还有我吃西红柿的《吞噬星空》、远瞳的《异常生物见闻录》、彩虹之门的《星空之上》、新手钓鱼人的《走进不科学》等。网络科幻经常被认为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玄幻,但正是这种不纯粹性,带来了对科技文明更多元、更多维度的想象和思考。

  第二,网络科幻拓展了科幻表现的领域。纸媒科幻的思考纵深,大多在物理学(天体或微观、量子或纳米等)变革带来的技术进步延长线上,而诸多网络科幻展开了有关病理学、心理学、生态学意义的幻想。黑山老鬼《从红月开始》所构造的奇幻世界,充满了各种以怪事、怪兽面貌出现的“精神污染体”,它们是现代文明带来的心理问题的隐喻,有孤独、恐惧幻化的精神污染体,有因工作忙碌忽视子女造成的精神污染体,有对极致完美的贪婪造成的精神污染体……消除污染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更从心的《病名不朽》则思考如果基因突变可以带来“超能力”,如何来定义“病态”或是“常态”的问题。作为健康的个体,小说中的姜病树是这个“病纪元”里的异类,而姜病树加入组织后对病域的每一次净化,则可以看作对不同心理异化疾病的解构。可以说,这样一个没有疾病的“自然之子”暗含着作者对未来科技世界的哲学反思。

  还有许多网络文学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鹳耳的《恐树症》以“树灾”开篇,描述“我们被‘树’包围已经快两个月了”。在这些“树”“开花”的过程中,随风飘散的“花粉”进入人体循环后让人体产生不可逆转的“树化”。而避开这些危害,将花瓣加以处理,则能制成治疗器官衰竭、延年益寿的珍奇药物。显然,《恐树症》在指涉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问题。一十四洲的《小蘑菇》也设置了具有破坏力的、疯狂的“异种”动物,以人与动物相抗衡的“末世”表达人与自然对立的结构。这些网络文学直面科技文明的进步所带来的生态学问题,并以“后人类”主体的建构和想象拆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关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思考。

  第三,科学幻想和日常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当数字科技、人工智能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时,科学想象日常化也成为必然。诸多科幻创作,不再将背景设置在广阔宇宙的星际文明之间,而是以具体的城市和当下的日常生活作为背景。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以实体城市为背景,那里有疯狂生长的紫金山梧桐、长满青苔的新街口商业街,粉红的民国建筑墙面在藤蔓上的圆叶子间显露出来。主人公白杨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做着“大题小练”,下课骑着自行车在路灯下飞驰,到家揭开还在保温的电饭煲……整部作品没有星际科幻或赛博朋克中的极端环境和奇崛景观,而是充满了日常人间的细水长流。如今,更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将科幻设定、科幻元素嵌套在日常故事中,比如平行宇宙、互换身体、时间循环在当下的网络文学中十分常见,祈祷君的《开端》、长洱的《天才基本法》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数字文明语境下的时空想象开始摆脱三维有限性,“穿越”在数字化的人类生活中不再显得奇幻和突兀。

  更加注重“好故事”

  网络科幻拓展了科幻的边界,同时,不可否认,网络科幻较之传统科幻更加注重“好故事”的书写。网络科幻作家着力让科幻故事情节更吸引人、情感更打动人、风格更丰富。而且,网络科幻风格更具多样性。有幽默搞笑如群星观测的《寄生之子》,有纯爱唯美如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也有雄浑悲壮如爱潜水的乌贼的《长夜余火》,等等。

  网络科幻的勃兴以及它带来的科幻破圈,意味着“刘慈欣现象”只是科幻腾飞的开始。人工智能的升级为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带来了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网络科幻作者重新勾勒了科幻世界,使得科幻不再只是对科技发展的畅想,它正在全方位地重新想象面对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冲击的人类生活。所以,网络科幻不是网络文学和科幻文学偶然的交汇,而是数字文明语境下人类想象力边界的拓展。而当下的网络科幻创作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