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吴其尧评《弥尔顿传》:病眼虽枯心未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吴其尧评《弥尔顿传》:病眼虽枯心未碎

来源:澎湃新闻2023-06-04 09:30

  作者:吴其尧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学界一般把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1608-1674)的生平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08-1639),自十七岁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后没有参加工作,而是随家人搬迁至位于伯克郡的霍顿村,弥尔顿在此居住了五年,把他的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并且“继续显然已经着手的学术研究”(《弥尔顿传》,95页,以下引用此书仅标注页码)。1638年春,弥尔顿像当时的英国年轻贵族子弟一样前往意大利游历,1639年8月回到英国,这样也就结束了弥尔顿第一阶段的生活。这一阶段弥尔顿创作了一些较短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如《快乐的人》《沉思的人》《科玛斯》《利西达斯》。第二个阶段(1640-1660),这是弥尔顿从事政治活动的时期,1649年即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的这年,弥尔顿被任命为国务会议的外语部拉丁文秘书,负责处理外交文书。1652年,弥尔顿双目失明,于是他作为拉丁文秘书的公务职能缩小到了有限的范围,比较繁重的任务交给了别人,但他仍为清教主义的革命政权四处奔走。这一阶段弥尔顿的主要作品是论战性质的政治小册子和十四行诗,政治小册子一共有二十五本,其中二十一本是用英语写的,四本是用拉丁文写的。十四行诗的数量不多,一共是二十四首,其中十九首是用英语写的,五首用意大利文写成。第三个阶段(1660-1674),查理二世复辟后,弥尔顿受到迫害,曾遭囹圄之灾,经人多方说情方被释放,此后幽居家中闭门不出,通过口授由人笔录从事著作,三大史诗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完成于这一阶段(参见王佐良《英国诗史》)。马克·帕蒂森的《弥尔顿传略》(金发燊、颜俊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里差不多也是如此划分的:弥尔顿的一生是个三幕的戏剧。第一幕显示出他潜居霍顿平静安宁的生活,《快乐的人》《幽思的人》和《黎西达斯》便是这一幕的表演。第二幕中他呼吸着党派激情与宗教仇恨的猛烈炽热的空气,产生了那闪耀在他散文小册子战斗号角中令人惊骇的火焰。那三部伟大的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是他孤身只影又普罗米修斯般伟大的最后时期的产物,那时他双目失明,贫病交迫,又没有依靠,他独自在堕落的世界面前,证实公道、节制和审判即将来临(《弥尔顿传略》,16页)。

  《弥尔顿传》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完全遵循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每两个部分为一个阶段。两位作者在“引言”里讲了撰写这部传记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弥尔顿的生平资料比起莎士比亚来要多得多,为他立传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十七世纪晚期就有五部弥尔顿的传记,“这些作者或是与弥尔顿相识,或是从认识弥尔顿的人那里获得素材”(第1页)。这些人里包括弥尔顿的外甥爱德华·菲利普斯、文物研究者约翰·奥布里和安东尼·伍德、弥尔顿的挚友西里亚克·斯金纳、自由思想家及哲学家约翰·托兰等,早期的这些传记作家在不同时期与弥尔顿有过接触,因而他们的著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正因为这些人或者是弥尔顿的亲属或者是他的挚友,所以他们有关弥尔顿生活和言论的记录“在盲目地为一位好友和一位有培育之恩的舅舅辩解,旨在回应各种针对弥尔顿生平和名誉的抨击”(第2页)。这样的传记就会失去客观性,而最需要客观看待的,“就是弥尔顿讲述自己的生活(如在《再为英国人民声辩》中)或在诗里以第一人称语气发言(如在《失乐园》的多个开篇祷告中)的部分”(同上)。弥尔顿习惯根据不同作品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经历和个人形象,比如他在《再为英国人民声辩》中称,在霍顿的时期是一段自我教育和闲暇的时间,展现了西塞罗式“高贵的闲暇”,但是他对霍顿的描述是出于论战的需要,不应被理解为对霍顿那些年生活的可信记录(97-98页)。其实,弥尔顿在霍顿的生活一点也不“闲暇”:1637年是他在霍顿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年初他的父亲老弥尔顿收到法庭传票,一位叫托马斯·科顿的对他提起诉讼,指控他与人合谋诈骗,试图窃取科顿家族的财产。1637年4月3日,弥尔顿的母亲萨拉在霍顿去世。1637年8月10日,弥尔顿的好友、基督学院年轻的研究员爱德华·金在前往爱尔兰探望亲人的途中,在安格尔西岛海岸溺水身亡,弥尔顿为他写了悼诗《利西达斯》,这是弥尔顿最伟大的悼亡诗,也可以说是最优秀的英语短诗(99-106页)。鉴于此,两位传记作家认为有必要在研读这些带有自传色彩的篇章段落基础上重新写一部传记。可以说,这部传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首次对事实的记录建立在查阅了所有可用文献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对史料编撰的研究,几个世纪以来学者对十七世纪早中期宗教、社会尤其是政治生活的理解处于变化之中,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处于变化之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著名诗人T. S. 艾略特在写于不同时期的两篇评论弥尔顿的文章里,对弥尔顿的评价可谓大相径庭。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必要重写这部传记的原因,《弥尔顿传》的两位作者在第五章中写道: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弥尔顿于1632年举家搬迁至霍顿村,直到1638年前往意大利之前,他一直居住在此。但是,两项最新的发现却颠覆了这个说法。1949年,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发现的大法官法院的四项结案清楚地表明,从1632年9月14日(也许更早)到1635年1月8日(也许更晚),弥尔顿一家不住在霍顿,而是住在哈默史密斯。1996年,在哈默史密斯和富勒姆档案馆发现的一些文件表明,弥尔顿一家在1631年4月30日前就住在哈默史密斯,而弥尔顿的父亲可能一直在劳德派小礼拜堂担任堂区俗人执事(71页)。所以事实是,1632年7月3日,弥尔顿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后,从剑桥搬到位于哈默史密斯的一座房子里,确切位置不得而知。

  这部《弥尔顿传》不仅仅是对弥尔顿生平和作品的介绍,对弥尔顿不同时期的思想的研究也是其重中之重,所以传记的标题是John Milton: Life, Work, and Thought。弥尔顿的思想既激进又复杂:“他青年时期对文化的态度遥遥领先世人,但思想上却克制压抑,后来为教会改革而抗争、为弑君和共和制辩护,最终在王政复辟的凶险中保持了政治操守和精神独立。”(第3页)他的思想虽激进复杂,但从长远看来都是占据主流和上风的。比如,他认为政府无权干涉公民的宗教信仰,人民如何做礼拜以及做不做礼拜不应由国家法律机构规定。关于出版自由,他认为统治者无权决定哪些书籍应该被出版哪些书籍不该被出版。他还主张“婚姻以相互喜爱、思想契合为基础,一旦失去这些基础,应当以离婚来结束这种痛苦,让双方可以尝试新的婚姻关系”(同上)。这种婚姻观在十七世纪还是非常超前的,为后来的人们所普遍接受。弥尔顿自己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婚姻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幸福,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一再写关于离婚的小册子。关于政治体制,他认为最好的政体应该是共和制,他自己的祖国迄今还不是共和制政体,但他的这一思想对法国和美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革命者借用了弥尔顿的观点为他们的革命事业服务”。美国的开国元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都研读过弥尔顿的作品,“并以此来设计他们的共和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同上)。

  读完这部传记,我们可以对弥尔顿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有三个读者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值得一讲:一、他为什么会被称为“基督学院的淑女”(The Lady of Christ’s),他对这个绰号的态度是什么?二、他1638年开始游历欧洲意大利,其间中断旅行回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次游历给了他什么影响?三、他是怎么失明的,失明对他一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1631年7月8日,弥尔顿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举行的一次活动中发表演说:《第六篇演说试讲稿》。在这篇演说稿中,弥尔顿首次提到了他的绰号“淑女”:“有人最近给我取了一个绰号‘淑女’。为什么我在他们眼里缺少男人气概呢?……我猜想是因为我从无勇气像职业拳击手那样对着瓶口喝酒,或是因为我的手掌没有由于把犁而长老茧;或是因为我没有在七岁时就去农家做雇工,以致从未在阳光下睡午觉——最后也许是因为我从未像那些嫖客一样展示我的威猛阳刚。我希望他们不再丑态毕露,就像我不经意间会显得像女人一般。”(Some people have lately nicknamed me the Lady. But why do I seem to them too little of a man? … I suppose because I have never had the strength to drink off a bottle like a prize fighter, or because my hand has never grown horny with holding a plough-share; or because I was not a farm-hand at seven, and so never took a midday nap in the sun-- last because I never showed my virility in the way these brothellers do. But I wish they leave playing the ass as easily as I the woman.)

  这是弥尔顿本人的“夫子自道”,从语气上判断他似乎对这个绰号有些不满。据《弥尔顿传》的作者说:这个名称的英文词最早由弥尔顿的遗孀提出“他太俊美了,大家都叫他‘基督学院的淑女’”。两位作者推测:弥尔顿获得这个绰号,可能是因为他的肤色白皙,或是因为他的举止或外表青涩、柔弱(65页)。马克·帕蒂森在《弥尔顿传略》里说:“他的同学们开玩笑给他取的‘基督学院淑女’的外号是他举止温文尔雅的证明。”(《弥尔顿传略》,第8页)虽然,弥尔顿对大家给他取的绰号有些不满,但他很珍惜这个绰号,因为这是维吉尔的绰号。据生活于四世纪的文法学家多纳图斯关于维吉尔的传记《传略》记载,维吉尔在那不勒斯求学时的道德行为堪称楷模,当时人们给他的绰号是“童贞女”,所暗示的少女气质与“基督学院的淑女”是一致的(65页)。

  弥尔顿像当时的英国贵族子弟一样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始终怀有向往之情,早在1629年年底于剑桥大学就学期间,他就开始学习意大利语,还有证据表明他可以用意大利语阅读和写作,他大量阅读了但丁、彼特拉克、塔索、阿利奥斯托等意大利作家的作品,他创作的十四行诗中有五首是意大利语写就的。弥尔顿为什么要去意大利游历?据《弥尔顿传》的作者推测:这段旅行可能代表了他对上层社会的向往,或是要逃离家庭(他没有工作,与寡居的父亲住在霍顿),或是逃避某些丑闻,又或是摆脱父亲的期许——父亲希望他对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不要反应过度从而引起当局的注意,对他不利(111页)。这些推测都不无道理,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弥尔顿遗传了父亲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对意大利的音乐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意大利有一批学识渊博的名人,他想利用自己业已掌握的意大利语结识这批名人。总之,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决定要去探索这片“清新的树林和新鲜的草地”(《利西达斯》最后一行“fresh woods and pastures new”)。(111页)

  弥尔顿在拿到护照、几封介绍信和一大笔钱后即开始了欧洲之行。第一站是法国巴黎,然后到了位于现在法国南部独立的萨伏伊公国。萨伏伊公国包括现在法国萨瓦和上萨瓦地区,以及意大利的奥斯塔山谷和皮埃蒙特地区。萨伏伊的领土向南延伸,沿着一条狭窄的走廊通向地中海,港口就是尼斯(115页)。弥尔顿在这里没有停留多久,到达尼斯后,他找到了一条前往热那亚的通道,热那亚当时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弥尔顿在此首次领略了一个富庶的共和国,但他在热那亚的时间也不长,乘坐轮船经里窝那、比萨、美第奇港最终抵达托斯卡纳。

  弥尔顿似乎只是途径比萨,然后沿着阿诺河走了四十五英里到达佛罗伦萨。据他在《再为英国人民声辩》里说,他在佛罗伦萨逗留了大约两个月,他特别喜欢这座城市,因为它不仅有着优雅的语言,还拥有高雅的才子。他在此结交了许多门第显赫、学识渊博的绅士朋友(118页)。这也说明了他来意大利游历的目的所在。弥尔顿在佛罗伦萨最重要的活动是拜访了意大利物理及天文学家伽利略。他在《论出版自由》里提到了这次会面:“就在那里,我找到并拜访了著名的伽利略,他已年迈,由于对天文学的思考与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审查员想法不一致,遭到了宗教裁判所的软禁。”(121页)为什么说与伽利略的这次会面对弥尔顿来说很重要呢?弥尔顿拜访伽利略时,这位天文学家已经失明,而且因为自己的著作几乎丧命。我们在伽利略身上或许可以看到弥尔顿晚年的形象,而在弥尔顿身上显然存在着对失明主人想入非非的倾心爱慕,我们在读《失乐园》时可以看到伽利略的名字和对他所取得的成就的赞颂。

  从佛罗伦萨出发,弥尔顿越过亚平宁山脉经博洛尼亚和费拉拉到达威尼斯,他在威尼斯将自己在一路上搜集到的大批书籍运往英国,据他的外甥说这些书都是稀有的珍本,其中有两箱他精心挑选的乐谱。他的目的地是罗马,在罗马逗留了一段时间,主要也是跟一些才华横溢的绅士见面畅谈,然后离开罗马前往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当时是西班牙的一个总督行省,他在那里经人引荐结识了詹巴蒂斯塔·曼索侯爵,侯爵是一位艺术资助人和诗人,弥尔顿跟他交往颇为投契,两人有诗作往还,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倾慕之情。

  弥尔顿在《再为英国人民声辩》中声称,他本来打算去西西里岛,然后去希腊,但是“英格兰内战的坏消息把我召回来了”(133页)。他自己说“当我的公民同胞们在国内为自由而战的时候,我为了获取知识却在外国优游自在是卑鄙无耻的”。这一庄严的说法后被广泛引用,以此来说明他中断意大利游历匆忙回国的原因。不过,据马克·帕蒂森在《弥尔顿传略》里说,弥尔顿回国的步伐并非匆匆忙忙,而是十分从容不迫的。他在罗马停留了两个月,又在佛罗伦萨待了两个月(《弥尔顿传略》,44页)。值得注意的是,弥尔顿回国的理由很是令人费解,《弥尔顿传》的作者分析了其中令人费解的原因:第一,英格兰当时还没有爆发内战,1639年1月26日查理一世要向苏格兰人宣战,但弥尔顿在消息传到那不勒斯时已经启程返回,而且英格兰内战始于1642年。第二,对一个匆匆而归的人来说,弥尔顿花的时间太长了,他由陆路缓慢地经过威尼斯和日内瓦,六个月后才回到家。第三,弥尔顿有可能想效仿威廉·利斯高和乔治·桑迪斯(都是英国作家、翻译家和旅行家),前往西西里岛,但他并不想去希腊,希腊似乎不太可能是他憧憬的地方,除非是缅怀其过去的历史。总之,弥尔顿无意前往希腊,而且他所给出的理由,是根据后来发生的事件以及他在1654年出于论战目的而构建的,并不是依据他在那不勒斯的回忆(134页)。

  意大利之行对于弥尔顿一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他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也许只能成为——一名诗人,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尽管当时教会和国家日益显露的危机很快把他引向了其他方向,但他已经明确了自己最终发展的方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取得了文化上的胜利(140页)。马克·帕蒂森也认为,弥尔顿的意大利之行出现了两种相互冲突的感情旋律:诗人天生强烈的感受力和自由人对教权统治的愤懑。在接下来的人生的第二阶段,弥尔顿卷入政治斗争,为自由而战,写了大量的小册子,这是与他的意志相抵触的,是违背他的天赋才能的,但这一阶段是他诗人生涯的一个插曲,是他一生真心诚意生活的一个片断(《弥尔顿传略》,73页)。由于政治愿望的最终破灭,他将回到当诗人的本能上来,始终还是诗占据了他的真情实感,还是诗人的荣誉构成了他的雄心壮志(同上,103页)。

  1649年3月15日,弥尔顿被任命为外语部拉丁文秘书,最初任期是一年,但实际上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四年半之久。《弥尔顿传》花了较多的篇幅叙述了外语部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它与被清洗的议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弥尔顿所做的工作和他在处理公务时面对的各种压力和困难。弥尔顿为什么要接受这份工作?据《弥尔顿传》的作者分析:公职确乎有些魅力是其他工作所没有的,外交团以及与它相关联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有时它还会任用那些满腹经纶的博学者和近期欧洲大陆最顶尖的人文主义学者。当然,这个职务也确实提高了弥尔顿的经济收入(229-230页)。弥尔顿在《为英国人民声辩》中自己记述了接受这项职务的动机:“始终没有人看到我为升迁而奔走,也没有任何人看到我为个人目的而出入于议会大厅,或出现于下议院,或企图通过朋友提出什么要求。”接着他说出了在国内政局动荡时期自己大部分财产被扣押,同时又要缴付一份不合理的税款,过着俭朴生活的窘境。弥尔顿接受这份公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可以极其娴熟地翻译拉丁语口语和书面语,他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一封外交书信来(233页)。

  弥尔顿在这个岗位上恪尽职守,他精力旺盛、能力过人、辩才无碍,他还能流利地运用拉丁语向欧洲各国发出英国的声音,很显然,国务会议任命弥尔顿担任这一职务是明智之举也是成功之举(233页)。然而,这份工作也给他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从1649年3月开始,他便感觉到因为用眼过度,视力严重受损,视力变弱似乎是在他三十六岁时,先是左眼,然后是右眼,症状逐渐加重,到1652年上半年终于完全失明,这时他才四十三岁。弥尔顿的父亲直到八十四岁,视力依旧完好无损,他的母亲则因弱视从三十岁开始就戴眼镜,他有可能遗传了母亲的“弱视”。另据眼科医生告知,弥尔顿罹患的很有可能是间歇性闭角型青光眼,这种病在现代是很容易治愈的,但在十七世纪,几乎可以肯定会导致失明(235页)。

  弥尔顿在1654年9月28日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详细写明了视力变弱最终失明的经过:“我想或多或少有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注意到我的视力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模糊。……甚至在早上,如果我像往常一样开始阅读,我的双眼内部便会立即感到剧痛,使我无法继续读下去……视力一天天地衰退,色彩也随之变暗,眼睛内部似乎破裂了;而现在,纯黑一片,好似带着熄灭或灰白色的光,好似与它交织在一起,汹涌而出。不过日夜在我眼前漂浮的雾似乎更接近白色,而不是黑色;当我转动眼球,就会有一点微弱的光仿佛穿过一条裂缝般透进来。”(234页)

  失明是人所可能遭受的最残酷的痛楚之一,比起其他人来,弥尔顿的痛苦则尤甚,因为他是一个整天只同书本、文字打交道的人,没有人比他的损失更大了。肉体的痛苦尚在其次,他还要经受政敌带给他的精神的痛苦。有一位名叫萨尔马修斯在与弥尔顿的论战中竟然这样嘲笑弥尔顿的失明:“小犬,一度是我可爱的小乖乖,如今目光迟钝,或者不如说是个瞎子,他从来不曾有过心灵上的洞察力,如今丧失了肉体上的视力;一个愚蠢的花花公子,异想天开竟自以为是个美人;一头肮脏不堪的畜牲,全身没有比烂眼皮更带人气的东西;于他最合适不过的判决便是把他绞死在最高的绞刑架上,枭首示众,悬挂在伦敦塔上。”(《弥尔顿传略》,120-121页)这番话无异于恶毒的人身攻击。

  弥尔顿自己也在其中的两首十四行诗中谈到了失明的痛苦,一首写于1652年他刚刚失明后不久,那时的心情是这样的:

  我这样考虑到:我未及半生,就已然

  在黑暗广大的世界里失去了光明,

  同时那不运用就等于死亡的才能

  对我已无用,纵然我灵婚更愿

  用它来侍奉造我的上帝,并奉献

  我的真心,否则他回首斥训——

  于是我呆问:“上帝不给光,却要人

  在白天工作?”——忍耐来阻拦

  这怨言,答道:“上帝不强迫人作工,

  也不收回赐予:谁最能接受

  他温和的约束,谁就侍奉得最好:

  他威灵显赫,命千万天使奔跑,

  越过陆地和海洋,不稍停留:——

  只站着待命的人,也是在侍奉。”(屠岸译)

  看得出弥尔顿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他甚至对上帝也抱有怨言,但他没有绝望。三年后的1655年他又写了一首十四行诗,谈及失明,心情似乎有了变化:

  西里克,三年来我这眼睛全失了神,

  它尽管外表上没有斑点,没有污垢,

  被剥夺了光,已忘掉了看。一年到头

  这废眼珠里再也没出现过日月星辰,

  再没有出现过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

  可我只坚定、忍耐、向前行。没有抗议,

  没有反对上帝的手或苍天的旨意,

  也绝对没有让我的希望减少半分,

  心,退缩一寸。什么在支持我,你要问?

  良心!朋友,意识到:是为了捍卫自由

  我才用力过度而永远失去了它们!

  我这神圣的使命现已传遍了全欧。

  这认识会带我——若无更好的带路人——

  走过人世的舞台,瞎,但知足而优游。(陈维杭译)

  痛苦依然深切,但他宽慰自己:为了捍卫自由的神圣使命而失明,而且这一使命已经传遍欧洲,他不再有任何怨言了。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朗自信的弥尔顿,我们期待着他的人生第三个阶段的到来,那时更加辉煌的三部史诗将横空出世。

  最后要说一说《弥尔顿传》这部书的翻译,这部长达五百多页的巨著移译之难自不待言,语言层面的艰难尚在其次,原著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材料,牵涉到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对弥尔顿生活时期的英国乃至欧洲的历史必须熟稔于心。总体而言,两位译者的译笔流畅可读,中文表达精准地道。《弥尔顿传略》一书的译文较之《弥尔顿传》则要逊色得多了,有不少地方佶屈聱牙,几乎难以卒读。两相比较,更显得《弥尔顿传》翻译的难能可贵,感谢两位译者的辛勤付出,为中文读者奉献了一部关于传主生平、作品和思想的传记。(吴其尧)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