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海派文学及海派文化三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海派文学及海派文化三题

来源:解放日报2023-06-11 09:34

  作者:段怀清

  一

  即便对资深的海派文化研究者来说,要真正完成关于海派文化的定义,也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可以肯定的是,海派文化并非一个纯粹限定于历史语境即可完成的研究与评论,有时候,相关研究与评论似乎还需要一定的想象,而这些又会对学术研究所奉行的某些基本原则与常规方法形成不大不小的挑战。

  很多时候,海派文化是与清末以来的移民以及移民文化关联起来而讨论的,又与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一波城市化进程或浪潮密不可分。于是,移民文化、城市化这些概念或视域,成了与海派文化关系密切的命题。而更进一步考察与上海、海派文化有关的移民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的移民并不仅限于中国本土,还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种身份与背景的“移民”,而由此所生成的移民文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局限于本乡本土、本国本族的移民文化,带有世界性或全球性移民及移民文化的某些特色。

  同样,当上海以及海派文化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运动或浪潮关联起来被予以考察和研究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东方巴黎”这样曾经与上海的城市定位产生过交集或关联的名词表述。这种表述背后所彰显出来的,显然是一种初步具备的全球眼光或世界意识。无论怎样评价这种眼光与意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对于上海以及海派文化的考察与评价,已经不再仅限于国别历史、国别经验以及国别意识。例如,人们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展墙上读到这首诗时,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识或许会发生某些改变:请你把我庇护,做我的妈妈,做我的姐姐。把我的头放在你的膝上,把我流放的祈祷放在你的住所。在一个仁慈的黄昏时刻,请听一听我的苦难,低下你的头颅……当犹太诗人哈伊姆·比亚利克《请把我庇护》中的诗句,浮出历史与文学的“地表”及“边界”,被制作并悬挂于纪念馆的时候,上海与海派文化作为这首诗的一种真实的或延伸的语境或背景,无疑也被投射上了一种虽来自异域却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圣洁之光。

  二

  当然,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上海这一形象是怎样在本土文士的视野和书写文本中被发现并被塑造的。

  《漫游随录》是晚清思想家王韬的纪游体自传。从开篇的“鸭沼观荷”到“金陵纪游”,一个江南士子的世界随着游历在不断扩展放大,但仍局限于江南一隅,直到“黄浦帆樯”中视野空间与精神空间均为之一变。黄浦江和当时已初现气象的外滩,成了作者视野与境界的一个转折点:“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从舟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这大概是较早描写外滩西洋建筑群景观气象的中文。

  而王韬与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的故事,这才刚刚拉开序幕。无论是之后参与“西学东渐”,还是协助汉学家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等,王韬在清末“西学东渐”“中学西渐”两个不同领域均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如果说上述阶段的所作所为,多少还带有被动和协助性质的话,那么,参与创办《循环日报》和中华印务总局等、撰写西方诸国简史和《普法战纪》等,他以一种引领时代知识、思想风气的方式,与“同治中兴”之间持续产生着交集。这一故事,清晰地折射出清末个体遭际、海派文化与国家命运之间密不可分的缠绕。

  在一封致沪上青年文士的书札中,王韬写道:“三千年后数人才,未知变局由此开。”这一预言,并不止于吟诗作赋,他受邀出任沪上格致书院山长,协助傅兰雅推动当地青年学子的科学教育与培养,逐渐将“西学东渐”的主动权和推动力量,从来华西方人转移到本土士子和进步力量之上,并为上海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东亚“西学”及科学的翻译传播中心、为清末海派文化从地方民间到国家庙堂的延伸与提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不过,王韬与上海的故事中,还存在着与大历史叙述并不完全一致或为后者所屏蔽的某些边角侧面。这一点,早已为王韬同时代人所知晓。而且,其著述中,除了《瓮牖余谈》《瀛壖杂志》这种有关上海历史地理掌故的著述,还有笔记小说、花界辑录等。不过,王韬自己对此并无多少忌讳,在《弢园老民自传》中将所有这些一一列出。对于早期上海文艺或者海派文学的这种特性,鲁迅在其《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早已有精辟分析论断,此不赘述。不过,鲁迅也并没有因此而鄙弃王韬的个人生活或著述,《集外集拾遗补编》中收录有《题〈淞隐漫录〉》《题〈淞隐续录〉残本》等,或可为证。

  三

  钱锺书《围城》中,从西洋回国的方鸿渐,到沪上做洋买办的人家去“相亲”,路上经过一家外国皮货铺子,看见里面的獭绒西装外套,因为新年打折,只卖400元。“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留学时不敢买。”这样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描写,在晚清到民初的海派文学叙事中极为常见,亦常作为外地移民初入上海时一种转变的起点或诱因。在巴金的《家》中,时代青年觉慧和二哥觉民计划离家出走后的目的地,亦是上海。

  而在茅盾《子夜》中,上海却成了刚从乡下来的吴老太爷的夺命场。“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这段文字是从另一种角度看上海和描写上海的典型,其中隐约可见“鸳鸯蝴蝶派”文学关于上海想象与叙事的某些痕迹。而怀里抱着一部《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未能抵挡住灯红酒绿和“光、热、力”的综合刺激,很快一命归西了。

  对更多抱持着对远方、异地与别处向往的青年人来说,上海故事,就是他们心中的未来故事或理想故事。只是这样的理想与未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并未呈现出多少光亮或温暖。倒是丁玲的《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作为左翼文学家的上海叙事,提供了一个时代文本的佐证,似乎也在清末以来的海派文学的名义上,开掘出另一片文学天地。这一天地原本是对之前的海派文学的背弃与反叛,是朝着另一个世界和另一种未来的向往与努力,但读者还是从中读到了与上海终究脱不了干系的某种牵连。

  事实上,从上海开埠伊始,对于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亦就开始了。作为海派文化的一种类型或一种构成,海派文学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写实、想象、虚构等,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并生成与时代风气、城市生活、个体遭际、精神审美历程相互交集又相互渗透的不同类型或者不同传统的文学,其中渗透和贯穿着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诸多要素之间的碰撞组合,并在海派文学中留下各自的存在痕迹以及组合之后的文本形态,表现出海派文化朝向现代的努力和姿态。(段怀清)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老狐狸》:变革年代的价值观念碰撞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