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贵元
皇皇百余万字的《汉字形体史》面世了,这是陆锡兴教授积50多年研究,继《汉字传播史》《汉字民俗史》《汉字美术史》之后,又推出的中国文科通史中的新成员。
中国传统文科以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学、哲学为主,其研究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中的汉字可以说是最为璀璨的明珠。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唯一表意文字,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汉字都是维系汉语不同方言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亚洲汉字文化圈区域融合的重要纽带。
但是,真正的汉字发展史著作过去一直没有问世。汉字发展史研究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传世文献所用汉字皆是印制时代的汉字(近现代汉字),而各代实际使用的字形,以前资料缺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代不同材质的文字材料大量出土,流散各国的敦煌文献现已整理出版,这些文献都是手抄本,反映的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研究汉字发展史在资料上条件已然成熟。
不过,总体来看,汉字研究存在不够重视理论的问题。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和敦煌文献文字的研究长期以来是汉字研究的中心,研究成果丰厚,基础工作相对成熟。而对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字形关注较少。秦汉简帛文字方面,疑难字考释工作充分,解决了大量问题,但字形的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不足。石刻是秦汉以后除简帛外的大宗文字材料,虽然从宋代金石学兴起即已开始研究,但基本是文献释读工作,而非字形的专门研究。石刻文献的集中整理出版是近些年的事,而石刻字形的系统研究应当说才刚起步,且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知识积累,现象的分析和结论存在很多问题。在此状况下,《汉字形体史》就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首部有分量的汉字史著作。
《汉字形体史》以古文字形体史、篆文形体史为一组,汉隶形体史、八分形体史为一组,草书形体史(汉草、今草、章草等)为一组,真书形体史上下为一组,以翔实的资料作为佐证,四条线索,按照时代相互关联,清晰、透彻地叙述了汉字演变的整个历史,千头万绪、变幻莫测的汉字演变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明了。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梳理传统字学的各个名称术语及其内涵,以大量出土文献文字为依据,剖析毫厘,辩证是非,其内容蕴含着许多人们闻所未闻的见解,此举两事为例:
其一是书中对八分书的论证。八分是常见的书体,特别在清代以来写八分书的人很多,但是八分这名称,在汉代只见于蔡邕的说法,此外从没有人提到。汉代的八分不都是波磔的写法,相反波磔的写法主要是史书,相当于后来的楷书。八分主要特点不是波磔,而是古今杂形,这个“古”不是正篆,而是缪篆,缪篆是什么?不是错误之篆,而是优美之篆。它也不是古今过渡的字体,而是人造的存古字体。书中指出北魏朝廷把八分与真书结合造了一个元氏魏碑(习惯称魏碑),这个杂凑的形体影响到北朝楷书,直到宋代才拨乱反正。人们一直认为八分是汉代的,叫汉隶,其实八分的高潮在汉更在唐,唐人才正式命名这类字叫八分,上至皇帝,下至文人,以书写八分为尊。诗人杜甫有诗《李潮小篆八分歌》曰: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简单的几句诗,概括了八分来由、流传及唐代名家等,字字珠玉。
其二是对印刷术的论述。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它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印刷术为广泛传播知识、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条件。从早期的雕版印刷发展到活字印刷,提高了效率,比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汉字字形标准化。雕版印刷是先写字后雕版,字体没有什么特别,就是手写体。宋元推崇颜体、欧体,元代有用赵体,明代又采用沈体。手写体各人各写,各人习惯不一,风格不一,字形难以一律。明代有司严格管理刻书,要求“各书一遵钦颁官本,重复校雠”,工坊为了提高劳作效率,规模生产,为了便于相互衔接,不仅统一字形,笔画横平竖直,多用方笔,出现了横平竖重的匠体字,因为发生在明代中期,也叫明朝字,或叫老宋体。宋体出现后印刷物广为采用,是近代汉字标准化的由来。
《汉字形体史》规模宏大,内容全面,论述详赡,精彩纷呈,堪与《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同列,为传统文科的经典性通史著作。
《汉字形体史》
陆锡兴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