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窗里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大海的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一个“窗里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大海的人”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7-21 11:28

  作者:李继豪

  我最多在黄昏的时候,向窗外眺望一下。只是下意识地向外面看一眼,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看什么。

  经常性的动作形成了一种习惯……其实我无人可等,也没有任何确切的东西去看,似乎是为了调换一下视觉。

  《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李少君诗选:1980—2022》是诗人李少君的最新诗集,以上这段文字出自诗集中的散文诗《窗里的人》。窗外的世界是“闹市里的闹市”,“窗里的人”向窗外看去——起初,只是在黄昏时分下意识地看,后来逐渐发展为习惯性地看,在阅读、写作和交谈的无数个间隙。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看”的动作所发生的频次和场景;不变的是,永远定格为一种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看”,一种从未赋予观看对象以价值色彩的“看”。

  “内在的人”

  在《眺望》一诗中,另一个观看者的形象同样耐人寻味:

  在竹影摇曳的阳台下,溪声

  消解了对岸杂沓的脚步声……

  直至无声无息,直至

  眺望也渐行渐远,沿着一条小桥

  跟随一条又一条小路……

  这一次的“看”发生于静谧的月夜。诗人的目光跟随溪水对岸的脚步声,由近至远,出实入虚,去往不可知处。柄谷行人说:“风景是和孤独的内心状态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这个人物对无所谓的他人感到了一种‘无我无他’的一体感,反过来说,他对眼前的他者表示的是冷淡。换言之,只有在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显然,无论是“窗里的人”还是阳台上的眺望者,都属于“内在的人”的范畴——他们置身于迷人的孤独之中,以近乎一致的姿势和角度看向外部世界,却收敛起任何目的性的关切,仅仅保持了一种极致的静观。于是,窗外和对岸的人事成为比一般意义上的风景更为纯粹的“风景”。“眺望,当然也可以是眺望本身”,李少君在另一首同样题为《眺望》的诗中如是写道。

  让“眺望”回到“眺望”,让“看”回到“看”,重要的不是外在风景的光怪陆离和神秘莫测,而是发现风景的过程如何重塑诗人主体,如何返照诗人自身:“窗里的人”疏离于闹市的喧嚣但不拒斥闹市的喧嚣,阳台上的眺望者向往彼岸的幽远但不执着于彼岸的幽远——在这一类诗歌中,诗人的目光总是无比自然的。李少君素有“自然诗人”之誉,论者多着眼于诗歌写作的题材范围和伦理关怀。事实上,另一重语义上的“自然”在他的诗歌中亦普遍存在,那就是一种自然的观看方式及其所带来的自然的诗学品格。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对自然世界的书写相比,深谙如何自然地书写更彰显了诗人在艺术创造上的个性和能力。

  “有大海的人”

  顾随论及诗人的“自我中心”倾向,将“自我中心”的路径划分为两种:一是“吸纳的”,二是“放射的”;前者静,后者动。一个诗人的诗往往时而吸纳,时而放射,静动之间,随心流转。作为一个“窗里的人”,诗人表面上目光向外,但神思向内,以一种极度吸纳的姿态回溯至自己的内心;而在诗集的另一部分作品——尤其是那些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中,诗人的神思随目光一同“放射”,最终在诗行间鼓动起重建“意义”的努力。比如,这首《我是有大海的人》:

  从大海上过来的人

  会觉得每个地方都过于压抑和单调

  我是有大海的人

  我所经历过的一切你们永远不知道

  我是有大海的人

  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你们不一样

  李少君早年曾在海南工作和生活,“闯海”的人生经历和集体记忆在他的诗歌中频频出现,“有大海的人”构成了诗人不同于“窗里的人”的又一次自我指认。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自我中心”是“放射的”,诗人并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从大海上过来的人”,一个在地理意义上和“大海”产生过些许联系的人,而是称自己为“有大海的人”。人无我有,一个“有”字将作为自然景观的“大海”转化为诗人与他者相区分的独特身份标识。

  主观化、绝对化的“断语”

  和“窗里的人”一样,“有大海的人”同样无法避免人之为人的宿命般的孤独,正如诗人所感叹的“你们”对“我”的“不知道”,“我”和“你们”的“不一样”。但两者的孤独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表征。前者是诗人在对风景的静观中不断向内、向“我”的深度沉浸,后者则是强力的主体意志主导心灵世界、笼罩他者与外物所致。因此,在《我是有大海的人》这一类诗歌中,诗人经常作出某种主观化、绝对化的“断语”。《敬亭山记》一诗中,诗人也写道: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抵不上

  敬亭山上的一座亭子

  它是中心,万千风景汇聚到一点

  人们云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

  再如,《雪国》一诗中,诗人如此描绘雪后的城镇、村落:

  只有每一间小木屋的屋顶缓缓飘散的炊烟

  以及从山那边逐渐呈现的朦胧晨曦

  证明这里还有人的气息与动静

  证明这个世界仍然还有生活、自由与美

  当然,读者可能会对诗人的“断语”产生疑惑:那些在先锋性写作中已然“崩塌”甚至“粉碎”的事物和观念,能否在当下和未来的个人写作中重获完整的意义?

  人诗互证

  回到诗歌文本,一个“有大海的人”能否与熙攘的人群真正区分开来?一座山和一座亭子能否超越其自然存在而成为一个无法取代的“中心”?那些炊烟之下的生活能否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一直美好恬静下去?对于上述问题的回应不是诗人和诗歌应当承担的义务,但诗人在诗中并不回避“断语”之后的真实迷思,正如《山中小雨迷谁人》一诗中的自况:

  在关于此事的各种版本中

  只有我的形象是固定不变的:

  一个被山中小雨迷住的诗人

  一个在山中小雨里迷茫的诗人

  李少君近来多次谈到“人诗互证”的话题。他说:“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小说家、散文家称之为‘家’,而诗人称之为‘人’,在这里我可以回答了。人诗互证,既是古老的诗人之为人的意义,也是未来诗人得以自立自证的标准和尺度。因为,诗人永远是人,诗如其人。诗,一直最具个人性和独特性,也证明人之个体性和独特性。”

  这一看法不仅包含了诗人对诗歌文体特征的深刻体认,还标举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诗歌形态。在《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李少君诗选:1980—2022》这部诗集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窗里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大海的人”——如何与自己四十余年来的诗歌写作互相印证,而这种印证本身又是怎样富有诗歌美学和生命哲学的双重意味。(李继豪)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