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爱书到最后,迷的是装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爱书到最后,迷的是装帧

来源:文汇报2023-07-30 10:54

  作者:周洋

  一本好书,当然是外在和内在、内容与形式的珠联璧合。书籍装帧,就专司这外在形式的审美体验,对应着国际上通行的“book design”一词,也即书籍设计。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吊诡之处,一本书的内容早已沉入记忆的湖底,但书的装帧却成为岁月长河里的航标灯,勾起我们共同的阅读记忆。这让我想起董桥先生的一段话:“书痴先是只买要读的书,继而搜买想读的书,再则立心读遍存书,最后捧回家的全是些装帧美丽的老书,就算读不懂书中的绝种文字也硬要买来玩赏。”他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最后,迷的是装帧”。

  书籍装帧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书籍装帧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封面设计,因为封面关系到读者接触一本书时留下的第一印象。出版家范用先生在其自选集《叶雨书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开篇就写道:“我每拿到一本新书,先欣赏封面。看设计新颖的封面,是一种享受;我称之为‘第一享受’。”

  范用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三联书店总经理,是一位酷爱装帧设计的出版界前辈,常常亲自动手为图书设计封面。因为是在管理工作之余做的设计,所以署名“叶雨”,乃业余爱好之谓也。这本《叶雨书衣》全彩印刷,收录了范用为67本书设计的封面书影,以及与这些书出版发行相关的掌故轶事,其中不乏《随想录》《乡土中国》《傅译传记五种》等家喻户晓的好书。范用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书装设计师一定要看书、爱书、懂书,只有读懂书的内容,把握书的性格,深刻理解文本,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范用的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他的弟子——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宁成春。年届八旬的宁先生设计过1500多种书籍,获奖无数。他谨记范用的教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说:“书籍装帧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那个镣铐就是书的文本。有了限制才有创作的自由。”《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就是宁成春的作品集,全书通过“铅印时代”“三联风格”“素以为绚”三个部分呈现了他60年的设计历程。其中,他把《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的装帧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阐发,纯黑底色的封面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堪称秀外慧中的精品。那一年,他从作者陆键东处拿到书稿后,一个猛子扎进文字的海洋,越读越压抑,越压抑越有创作的冲动,开始调用各种设计元素放大这种情绪:用黑色作底,从目录上提取文字,密集地堆砌在封面上方,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逼仄且紧凑。他还一眼挑中一张全家福里的陈寅恪:双手攥着拐杖,眼睛虽已失明,却清亮有光。“那种坚毅的眼神很打动我。”在宁成春看来,这就是晚年陈寅恪精神面貌的集中呈现。他特意把“20”设计成阿拉伯数字,因为陈寅恪的经历“有中有洋”,既爱吃牛奶面包,又爱穿长袍马褂。而且“20”比汉字“二十”更能传达一种速度感,喻示着20年只在弹指一挥间。如此用心良苦的装帧设计,与书的内容相映成辉,共同成就一部当代经典。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放得久远一些,就会发现,范用、宁成春基于书的内容去设计装帧的思想可谓其来有自。在20世纪初,现代出版物,彼时也称洋装书,刚刚进入中国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就主张形与魂相融合,大胆采用“拿来主义”,将不同的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刻有设计师“精神内核”的独特表达就会体现在书籍装帧上。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家,他不仅亲自操刀参与设计60多种图书的封面,而且首开邀请画家为书封绘画之先河。由刘运峰编著的《鲁迅书衣录》(九州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鲁迅著作、翻译、辑校、汇编以及与鲁迅研究相关的图书书影凡146种。一册在手,可以全方位领略鲁迅与书籍装帧的不解之缘。

  且看民国时的青年美术家陶元庆为小说集《彷徨》设计的封面:橙红的底色,直直的线条,勾画出戴尖顶帽子的三个人呆坐椅上,面对着一轮圆而不算太圆、颤颤巍巍的深蓝色太阳,于百无聊赖中晃悠着双腿。众所周知,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他自己设计的封面,成书后反响甚佳。《彷徨》是先生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重要作品,自然对装帧设计者寄予厚望。值得庆幸的是,鲁迅对陶元庆的设计方案大加赞赏。他在信中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但听说第二版的颜色有些不对了,这使我很不舒服。”并表示“太阳画得极好”。

  书籍装帧最考验设计师的驾驭能力

  鲁迅对青年艺术家的信任、包容让人感佩,陶元庆敢于坚持自己的创作主张,同样令人赞叹。但如果把这样的情形理解为书籍装帧设计的日常,则不免太浪漫了。在《书装书话》(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装帧设计名家张守义先生的真知灼见。他把书籍装帧比作“囚笼艺术”,不同于油画、水墨、版画,也迥异于苏绣、紫砂、陶瓷等工艺品,既要与书的内容相应和,又要受限于方寸之间的图书开本,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丝毫不为过,最是考验设计师的驾驭和平衡能力。

  文和武向来是一对矛盾。文人气质浓郁的出版社要出版武侠小说,装帧设计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把两种不同的调性融为一体。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让宁成春琢磨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翻开《三联书店书衣500帧(1931-2008)》(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可以看到该社1994年出版的全套金庸小说的书影。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次出版金庸的整套小说。当时街头巷尾的书摊上充斥着盗版的武侠作品,封面多是刀光剑影的武打场面,轻浮而又低俗。宁成春通过深入研读金庸小说,发现金庸本人其实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钻研很深,许多武侠故事都能找到部分历史依据。他决定在封面上凸显这种历史氛围,遂找来不同朝代的绘画作品,与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相对应,比如《书剑恩仇录》用的是清代郎世宁的《弘历哨鹿图》,《雪山飞狐》用的是明朝戴进的《雪景山水图》。选取古画的局部印在封面醒目位置,书名则用潇洒飘逸的中国行书字体来书写。这个设计思路让武侠小说增加了文化积淀和历史厚重感,与三联的人文风格相契合,成为书作者、出版方和广大读者皆大欢喜的一套优秀读物。

  装帧的背后是耐人寻味的书人书事

  欣赏品鉴书籍装帧艺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装帧之美和内容之美的高度统一,也让一本图书在阅读价值之外,更增添了保存和收藏的价值。但这还不是我们为装帧而着迷的全部缘由。在装帧的背后,往往有着耐人寻味的书人书事,向我们诉说着鲜为人知的一段书缘佳话。或许,这才是装帧之所以令人着迷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在黄裳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周立民广泛搜罗黄裳生前身后各类文集、选集共94部书的封面书影,编写成《黄裳书影录》(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对于喜爱黄裳文章的书迷来说,自是难得的幸事。翻阅欣赏书影之余,发现书前序言记述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书林轶事。黄裳的第一本书《锦帆集》,是巴金先生慧眼识珠,将之编入“中华文艺丛刊”,于1946年11月出版。因印量极少,坊间难得一见。陈子善先生也曾苦觅《锦帆集》初版本无果,辗转得到一册香港印制的版本,开本比内地版本大了一号。他拿去请黄裳签名。谁知,黄裳随手一翻,即发现李鬼不是李逵,瞪了陈子善一眼说:“这是港商盗印的!”但碍于情面,还是签了“黄裳”两字,上款和钤印则一概全无。后来子善先生几经周折得到了真正的初版本,还是已故香港藏书家方宽烈先生的旧藏,再拿去请黄先生签名。这回他心情大好,挥笔写下长跋:“此为余平生著作始刊之书,绝少见。子善兄得之香港,幸事也。黄裳甲申三月”在一般人看来,同为《锦帆集》,两本书的内容别无二致,不过是装帧上略有差别,何必如此区别对待。但黄裳有自己的坚持,不同的装帧就是不同的版本,而版权问题无疑关涉到一个书作者的尊严。不得不说,老一辈爱书人就是性情中人,既有一份难得的率真与纯粹,也有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和边界意识,实在值得钦佩。

  宁成春为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的代表作《明式家具研究》设计装帧,其精妙构思的背后也有动人的故事在其中。该书封面除去书名,并排放置了两把椅子,一边是明代特色的官帽椅,一边是手绘的木椅线图。原来,王世襄潜心文物收藏研究如痴如醉,家中事务尽交夫人袁荃猷一人操持,写作《明代家具研究》更是耗费大量心血。袁荃猷协助他收集资料,绘制家具线图,无怨无悔,一力成全,正是“阴阳衲凿纵横线,画到西窗月落时”。可惜书未出版,袁荃猷神归道山。这本书的成书过程,见证了王世襄和袁荃猷相濡以沫的真挚感情。设计师在封面右侧放的是“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实物图,这是王世襄最喜欢的一把椅子;另一侧放袁荃猷绘制的椅子线图,代表袁荃猷的默默付出。一实一虚,琴瑟和鸣。书成人已逝,阴阳两相隔。再加上一束阳光洒在线图上,是对幕后奉献者的致敬,也暗喻着这份爱情地老天荒。(周洋)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去有风的地方》对温暖现实题材创作的启示

  • 《城中之城》:灰色人物的人性斑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