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是紧紧塞在一起的连续体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世界是紧紧塞在一起的连续体

来源:解放日报2023-08-05 10:36

  作者:黄积鑫

  全球化时代,文化开始失去地域性、时间性和遥远性。

  我们都是超文化的旅行者,对遥远空间没有陌生感、恐惧感或期待。

  德国思想家韩炳哲在他的《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以下简称《超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超文化”的概念。

  文化激发着凝视与想象

  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出版于1984年,它以瑰丽的想象震撼了文学爱好者,很快就被誉为“赛博朋克圣经”,影响至今不衰。它预示了数码技术带来的各种社会想象,人类将漫游在所谓的“赛博空间”,而罪恶与冒险也将在此遍地开花。尽管威廉·吉布森设想了一个虚拟世界,但他却将东京设置为故事的发生地点。东京作为西方人眼中的远东大都市,为何与最先进最狂热的技术想象纠缠在一起?更耐人寻味的是,威廉·吉布森此前从未到过东京。

  意大利著名数码理论研究者、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弗兰克·比弗·布拉迪2015年曾出版过一部《英雄:大型谋杀与自杀》,试图剖析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与数码资本主义之间的关联。但在这本书里,布拉迪插入了奇怪的一章《首尔之行》。

  《首尔之行》记录了布拉迪第一次到访首尔的观察与思考,它看似与整本书的主题毫无关系。布拉迪注意到,在首尔,绝大多数人每时每刻盯着手机屏幕。他认为,韩国人非常顺畅地进入了数码社会,“遭遇的文化阻力显然比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要小”。

  当我们将上述两个看似无关的插曲并置,有一丝奇异的感觉挥之不去,它强烈地唤起我们的好奇心。尽管它们本属于西方人的凝视与想象,但我们仍会忍不住追问:这一切究竟为何发生?东亚世界在现代技术社会里有怎样的地位,又为何激起了西方人的想象?显然,这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但每个人都会有或模糊或清晰的答案——全球化。

  在我看来,韩炳哲的《超文化》能为理解上面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新的灵感与思路。

  全球与多样并不相互排斥

  技术大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我们已经越来越依赖智能界面进行交往,我们可以全天候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在线社交。世界仿佛真成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而对全球化的褒贬往往两极分化,赞誉者认为自由、平等、富足的理想国即将到来,批评者则怒斥全球化带来更加尖锐的不平等危机与压迫。

  韩炳哲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文化形态的看法,不同于大多数思想家。也许,一个思想家的独特性就在于不轻易附和任何人,即便其他思想家的判断已非常准确地触及了事物的某种状态与面向。这一点在韩炳哲身上非常明显。他总是对前辈思想家与同辈学者发起挑战,而从不直接随声附和。

  “麦当劳化”“可口可乐化”等词汇是我们关于全球化最耳熟能详的描述,但韩炳哲认为这种描述“掩盖了实际情况”。韩炳哲举例,在全世界,中餐馆的数量可能超过麦当劳餐厅,而巴黎人吃日本料理比吃汉堡包还多;麦当劳等快餐不过是东亚人餐饮偶尔的补充与调剂,从未占据真正的主流。今天,大家已经越来越心平气和地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美食,并乐在其中,西餐、中餐与日本料理等,已组成了我们混合的饮食结构。所以,他据此认为“全球化和多样化并不相互排斥”。我们先不要急着抨击韩炳哲因观察食物状况就快速下结论,而应看看他接下来还将带来哪些富有启发的思考。

  从这方面来看,韩炳哲显然十分乐观,他没有重复其他人对全球化造成西方文化单一霸权的严厉批判。他在某种程度上自然也觉得霍米·巴巴的“杂交文化”有一定的道理,但韩炳哲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有多新鲜,他将杂交的说法追溯到赫尔德等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早就认为德国文化不接纳古希腊文化则无法构成自身,而欧洲文化并不存在所谓的纯粹状态,相反欧洲文化属于“罗马—希腊—阿拉伯的种子长成的植物”,是真真正正的“杂种”。黑格尔也承认精神不接纳陌生人则无法茁壮。但韩炳哲也指出黑格尔尽管强调过陌生的他者对精神的作用,但很快就坚守在“文化为家”的立场上,排斥非欧洲文化。因为,当把某一种文化视为自给自足的温馨家园,就很容易排斥“邻人”与陌生人的到访,会将到访视为入侵,会致力于维护根本不存在的纯粹性。

  超文化在时间里无拘无束

  韩炳哲认为“杂交文化”仍然不足以描述当代全球化中的文化状况。他觉得霍米·巴巴的杂交文化仍然深陷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主人和仆人之间的斗争——辩证对立之中”。这种杂交文化仍然属于一种对抗逻辑,仍然期待强弱的对立转化,而变得“非此即彼”,因而没有敞开更广阔的视域。韩炳哲试图走出这种状态,他认为:“开发一个能够把握当今文化动态的概念模型,是文化哲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他也因此特别提出了“超文化”概念。

  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启发,特别是泰德·尼尔森“超文本”技术与观念的影响,韩炳哲把全球化的文化定位为“超文化”。泰德·尼尔森认为世界紧密交织在一起,事物彼此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关联,而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无论是自然还是思维,都是有机联系的。这类思想很可能受到大哲人怀特海等人的启发。正如格雷厄姆·哈曼在描述怀特海的思想时所说:“作为一个力的系统,世界是一个紧紧塞在一起的连续体。”

  韩炳哲将超文化空间视为“窗口化”,与莱布尼茨宇宙中的单子截然不同。因为单子是实体的,且都是类似的,而窗口并不一致,且能互相联络、滑动。窗口不断打开世界的一个面向,窗口之间也可以任意联络。今天的屏幕便是我们的窗口,我们借由屏幕去向一个外部世界,又旅行在网络空间之中。窗口本身并没有内部,也没有内在化,而是空心且对外开放的,它不会加固事物与世界的内在性,而是制造了更多的漂移与滑动。韩炳哲认为我们会借由窗口获得自由,就像无拘无束地旅行在超文本世界与超文化空间中。韩炳哲因此更为赞同德勒兹的“根茎模型”,因为根茎也指向一种去中心化与去内在化,但又不断生成、连接的状态,它将“是”的判断转变为“与”的无限链接。韩炳哲认为超文化属于根茎文化。

  韩炳哲还引用威廉·弗卢塞尔《关于时间的思考》里提到的三种时间的说法。这三种时间分别为图像时间、书籍时间与比特时间。图像时间属于神话时间,它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而书籍时间是不可逆的线性时间,它属于历史与过去。互联网造就的是比特时间,也即“点时间”。在比特时间里,它是一个个瞬间,转瞬就被抹除。人穿行于这样无拘无束的时间之中,正如超文化旅行者游览在自由空间里。这种时空经验互为表里,它带来的是自由与解放。

  韩炳哲热情讴歌超文化空间时,也免不了对其他关于文化的判断“开火”。正如韩炳哲对霍米·巴巴的批评,他再次指出:“文化间性和多元文化性在许多方面都是一种西方现象。从历史角度看,它们的形成与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有关。从哲学角度看,文化的本质化是它们得以形成的前提,文化间性的观念使得文化形成了一种本质。”超文化达到的正是去实体化、去本质化,无阻碍的流动成了更可欲的行为,而绝非固守住岌岌可危、虚无缥缈的本质。

  因此,受韩炳哲启发,我们明白了,建基于“文化的本质化”的一些观点,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各种长期存在的种族主义,在今天都应该遭到排斥。他们的错误恰恰是漠视了文化混杂、融合、交织的事实,而执拗地抱残守缺。

  以过去不可能的方式阅读

  很显然我们无法一边倒地赞同全球化,今天的我们也无法再像十几年前的韩炳哲如此热情洋溢地赞赏数码技术对文化的塑造。正如霍布斯鲍姆在《论帝国》中指出:“从全球化中获益最少的人对此全球化冲击的感触最深。”他也认为,讴歌全球化的人恰恰是那些可以“规避其负面影响的人”,例如可以在全球范围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家,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良好就业的高科技人才与名校高才生等。那么,我们可以将韩炳哲简单地归为这类人士吗?毫无疑问,韩炳哲的学术地位显然受益于全球化,使他从韩国的冶金专业毕业生,摇身一变为享誉世界的德国哲学家。

  优渥地位其实并没有完全麻痹他。因为《超文化》完成于全球化造成危机尚不严重的2005年。尽管此前已有西雅图、巴塞罗那等反全球化运动,但全球化的大冲击尚未根本地到来。今天,经历过“占领华尔街”运动后的我们,无法像那时的他一样乐观。不过,《超文化》一书毕竟属于韩炳哲的早期著作,我们现在对他的批评更多是“事后诸葛”。另外,如果一直追踪韩炳哲著作的读者,一定能发现他在后来的著作里思想有明显变化,他调转思想的锋芒,猛烈抨击数码技术与资本主义结合带来的种种社会恶果。十几年间,他唯一没有变化的似乎只有思想随笔这种写作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韩炳哲的写作形态,可能受惠于他对超文化的理解。韩炳哲在《超文化》一书里曾直接引用尼尔森的话:“在超文本中,我们不受顺序的限制,创造新的写作形式,更好地表现所写内容的结构;读者则可以选择路径,按兴趣或当前的思维线路,以过去认为不可能的方式进行阅读。”“把现在的文档想成一片玻璃:其上有现在的作者写的字;它是透明的玻璃,可以透过它看见其他东西;下一片玻璃可能是多层彩色玻璃,形成更多窗口,以此类推,以至无穷。”

  韩炳哲的书并不遵循严格的线性逻辑过渡,而是一个个文本之间存在松散的联系,甚至可以任意跳跃阅读。它们由可独立且长短不一的一篇篇小文章构成,相互之间拼贴成网状形态。它们没有哪篇处于绝对核心地位,从而统摄其他篇章。但通览所有篇目,我们亦会对韩炳哲的思想具有越来越清晰、整合的观感。(黄积鑫)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蕾 王澍哲:“和”文化发展之声 “合”时代进步之力

  • 喻 溟:对于历史再现,我们有多少想象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