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呼唤内心诗性的回归

来源:北京日报2023-09-15 09:40

  作者:魏钰姗

  我们身在诗的国度,何以为诗,会有各式无限尽的回答,究其根本,正如书中朱良志教授所言:“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就是诗。”诗心、词心便是不同生命感受的碰撞与交互。在我还是豆芽儿似的小孩时,诗在我的生活里充当了趣味的游戏卡片:吃一口母亲炒的青椒莲藕,观察到藕丝的延伸与断裂,“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便与之对应起来;晚课上透过窗户和月亮对视,想起千年前诗人对月的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沿着飘忽的历史追寻开一会儿小差;细雨倾斜而下的时刻也能借言感叹“无边丝雨细如愁”……现在回想,这种“即景忆诗”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嫌,并未带我真正进入诗词的内部世界,但诗的启蒙或许在不经意间提升了我对日常语言系统的敏感度,脱于流俗与僵化,保存了内心深处的一份灵性。

  《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刘宁 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近日读刘宁教授主编的《诗者天地心》,初阅目录便感受到了此书内容的丰富性与专业性。细读15篇文稿,作者们深入浅出的语言,精要地道的分析,读来酣畅尽兴。它不同于往常知人论世、作品赏析、诗人故事的传统论诗方式,而是以一种深邃的引导,帮助读者走进鲜活各异的古典诗词世界,捕捉诗词思维的脉络,揭秘语言符号之下的冷暖情绪,咀嚼诗词空白处的艺术,追寻诗词向外辐射的审美光束,以诗词文本为景观,吞吐宇宙,审视生命,涵养心灵,领略天地诗情。

  说其丰富,源于它为不同的诗词爱好者、学习者提供了各式视角。诗词创作者可从中研习格律法度、用韵规则等基本规范,并有刘勇刚教授《词的艺术境界与创作技巧》篇、陶然教授《词体与词格——谈词的创作》篇中结合自身创作所谈论的丰富经验,启迪读者如何写好诗词,如何注入深刻情感经历。诗词欣赏者可迅速把握古典诗词赏析的核心关键词,在“境界”“格法”“意脉”“意象”等范畴中参悟诗词“妙”在何处。诗词吟诵者可在吟诵规律总结的指导下感受诗词生命在音调中的复活,梳理吟诵传统的盛衰兴变。诗词纵览者可在唐诗与诗路、文人画与诗情、山水诗审美的诸多专题中开凿诗词的深广。朱光潜先生曾在《诗论》第十二章中言及欣赏诗:“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趣来。”《诗者天地心》正是从这几大欣赏要素出发,全面地为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探索诗词奥秘与妙理的途径。

  言其专业,不仅仅是因诸位教授的文章严谨周详、提要钩玄,更因文稿为读者留有思考、启发的空间。查洪德教授《古代诗歌之格法与妙趣》篇,在介绍“二字贯穿”“钩锁连环”等篇章格法前,请读者为《寿星院寒碧轩》这首诗梳理血脉针线。我在整理头绪时,仍按照固有的分析思维,跟随诗人视线转移的思路去推导,不料诗脉断,难以解读,而查教授的略加提示颇有“点化”之效,从题目关键字、诗句色彩入手,揭示了诗人的巧思与妙趣。教授们的诗词品鉴之法有助于打开读者固有的思考方式,启发读者去感受诗词本身给予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感受阅读诗词时纯粹的愉悦心流。

  无论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专业读者或是非专业读者,皆能在教授们精要总结的启发之下把握唐宋诗词的面貌与古人的生命体验。例如李浩教授《唐诗境界美的奥秘》以唐诗学最重要的范畴“境界”一词入手梳理,从旧题王昌龄《诗格》中的审美客体、皎然《诗式》的“境”与“象”,到刘禹锡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点出了人人言之的“境界”实质,并总结了构建唐诗境界的五大途径:“在空白中超越”“在简化中超越”“在模糊中超越”“在‘现量情景’中呈示”“在欣赏中超越”。李贵教授《宋诗与宋词的艺术奥秘》就唐诗与宋诗的区别特征、区分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着重强调了宋诗的日常化,从“诗史”“写物”“道理”“近代性”方面谈及宋诗的审美范型。刘宁教授《山水诗的艺术构思》点出了理解山水审美的三个关键词:“静”“远”“空”,并分析对比了“谢灵运偶遇自然的发现之美”与“王维居游自然的沉浸之美”等等。

  中国古典诗词,人们用其发现朴素生活中的趣味与新鲜,用以探索自身生命感受的惊异与共鸣,借以润泽、抚慰着心灵。打开《诗者天地心》这本书,体悟诗词内在的妙理,共同呼唤我们内心深处诗性的回归。(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