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汲取生活的新鲜“宝水”,描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汲取生活的新鲜“宝水”,描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来源:文汇报2023-10-08 15:37

  作者:乔叶 王雪瑛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宝水》,从豫北山村宝水的自然环境、空间布局、风物礼俗和人伦关系展开叙事,从麦子灌浆,花树缤纷,春去秋来、茶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以散点透视法描绘出一幅中国大地上乡村振兴的风俗画。特邀作者乔叶深入对话,讲述作家如何通过“跑村”和“泡村”的方式关注、观察、亲历着当代乡村生活,认识新时代的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如何汲取生活的新鲜“宝水”,不断更新眼力、脑力、笔力,历时七、八年,易稿十余回,用心、用力、用情地描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宝水》,以散点透视法描绘出一幅中国大地上乡村振兴的风俗画。(受访方供图)制图:李洁

  对幸福生活的热望是《宝水》的灵魂

  王雪瑛:宝水村是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乡村。如何书写和描摹正在新时代形成和崛起的新乡村,对于当代作家是一种挑战,从酝酿准备到创作完成,你用了多长时间?有易稿十余回吗?最让你费心费神的是小说创作中的哪些方面?书名如何而来?

  乔叶: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最早起意写《宝水》是被豫南信阳一个村子所触动。2014年春天,我去这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参加活动。信阳毗邻湖北,山清水秀,又产茶叶,和当地其他乡村比有差异。当时村民们就已经在自己家里做民宿,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日常处事方式,很不同于我记忆中的农民,心灵深处封存着的乡村经验由此开启。当时就写了一些散文,也积累了一些小说资料。我在写作中有几次大的思路调整,原本是以这个村为原型,我也在村里住过一个时期,积攒了很多资料,后来发现只能以游客的笔触来写散文,写小说进不去状态。说到底我是个外人,无论来多少次,认识多少人,都难以进到他们生活最深的内部,比如他们微妙的矛盾是什么,他们之间如何人情走动等,而长篇小说的写作必须进入生活最深的内部。后来我把焦点和重心转移到了豫北老家,很快就进入到了最深的内部。当然,在信阳积累的素材也没有浪费,尤其是明显的故事点,都可以拿来用。只要人物能活泼泼地立起来,故事就能跟着人物走。

  写这部与当下乡村密切相关的小说,对我而言非常难。需要费心费神的地方很多:动笔前的资料准备和驻村体察,进行中的感性沉浸和理性自审,初稿完成后的大局调整和细部精修,还有在前辈的乡村叙事传统中如何确立自己的点等等。还有小说的结构问题,我设置了多重结构,有心理结构、地理结构、故事结构、时间结构等,我还做过两次大的时间结构调整。

  其实对这个题材的总体把握也很难。为什么写当下难?因为这个“当下”正在跃动弹跳,难以捕捉,很少有现成的创作经验可做参考。我就是一个笨人,所谓的经验都是笨的经验:听凭自己的本心和素心,到生活现场去耐心地倾听和记录,再对素材进行整理拣择,然后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

  小说中的村里有一眼泉水,泉眼状如元宝,得名宝水泉,村名就叫宝水村。小说以《宝水》为书名,深层所指是宝贵的人民力量。村里人都怀揣着对幸福生活的热望努力向前,他们的精气神儿是《宝水》的灵魂。在对乡村持续体察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生活是创作的“宝水”。

  王雪瑛:《宝水》紧贴当下变革中的乡村生活,展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主题,却并未流入图解政策的概念化,而是从无数的“极小事”“扯云话”的家长里短中间,让读者看到了宝水村“常”中有“变”,引发“变”的契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只有熟悉和深入当下的乡村生活,才能书写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你用“跑村”和“泡村”两种方式关注、观察、亲历着当代乡村生活,一定有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请说说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小说里新乡村的“新”从哪里来?

  乔叶:再高的山也需要一步一步攀行,对巨变的书写也必得附丽在具体细节中。越是让人震撼的宏图,细节越要经得起推敲。越是宏大的主题,可能越是需要小切口进入和细微表达,才更能让人信服。

  对乡村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我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细节。比如村里人都种菜,以前互相薅对方地里一把菜都没关系,后来大家都开始做农家乐和餐饮,一把菜炒一下装盘能卖20块钱;开客栈客源多,住不下的客人,如果介绍给关系好的邻居时,是要提成,还是下次互相介绍客人?这些小事都很新。那种传统的以物易物受到了商业化的冲击,会带来复杂微妙可爱的心理改变。

  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很多,主要还是人。九奶曾是个接生婆,我走了好几个地方,采访那个时期的接生婆,最感动的一次是采访我老家杨庄的那个老人,这次我再见她,还是童年记忆中的样子。她非常健康,记性很好,居然认得我,她很细致地讲起我的奶奶等,我奶奶和父母都已经去世多年了,在她的讲述中栩栩如生。她还讲当时怎么给我父亲接生,听着听着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真是百感交集。

  我还采访了很多乡镇干部,听他们讲工作的甘苦。他们的很多观点出乎我的预设。一位曾经的镇长告诉我,咱们的老百姓大多数都有情有义。即使当时在工作中发生过很大的矛盾,几年过去也都能云淡风轻。你路过他家,照样跟你打招呼,你进到他家,照样招待你吃饭。这就是咱老百姓,我把这些都写进了小说。

  新乡村的“新”,不是从臆想中来,只能从生活里来,是属于生活自带的生生不息的鲜灵灵的“新”。这“新”能不能被看见,能被看见多少,都是对小说家的某种考量。如果你是沉浸式地去体验,那就能感觉到它。

  把小“我”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视野

  王雪瑛:你选择“我”这个宝水的外来者作为叙事者,让读者与曾经是记者的“我”同步了解宝水。有意味的是“我”不仅仅是叙述者,同时也是乡村生活的亲历者,通过人到中年的“我”,从小在福田庄成长的经历,自然地形成了乡村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福田庄与宝水村的对照,从时间与空间的层面,从丰富人物经历和内心的层面,深化与拓展了小说的叙事场域。你是如何想到“我”的人物设计与小说的叙事方式?小说中“70后”的“我”,与现实中也是“70后”的“你”有着怎样的关联?小说中的“我”是否融入了现实中的“你”许多生命体验?

  乔叶:你的问题提醒了我,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了粗略盘点,发现自己还真是特别喜欢以“我”为角度,中短篇里有很多,近十年来的三个长篇:《认罪书》《藏珠记》和《宝水》也都是,第一人称叙述已经深入了我的写作习惯。

  我写小说也有二十多年,写作的内在动因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曾经以为写小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后来以为写小说就是写故事,再后来以为写小说就是表达认知,直到近些年,我觉得写小说就是写自己——写“我”。这个“我”由以前的“小我”在朝着“大我”的方向和境界逐渐拓展。评论家谢有顺认为,细碎的、带有个人浓厚情绪的写作方式是属于“70后”典型的写作方式,而在《宝水》中,带着个体情绪和细碎的“我”被放在了时代的视野里,放在当下正在变化的时势里来写,获得了一种整全感,从而跨出了重要一步。他认为,很多“70后”作家都要直面这个难题,写作才会变得宽广有力。我深有同感。《宝水》的写作,很深的内因是自我答疑。虽然我是个乡村孩子,但对很多事不懂,比如为什么会为一垄麦子打一架,为什么要比谁家的房子盖得更高。我长大后又和乡村渐行渐远,但乡村的根一直在,困惑也一直在。地青萍心怀着福田庄的儿时记忆生活在宝水村,以对宝水村的点滴认识来理解儿时的福田庄,我也是一样。写作《宝水》就是不断地回望来时路,由“小我”逐步走向“大我”的过程中,我渐渐理解了他人为何如此,渐渐拥有了领会他人并和他们共振的能力,生命的宽度、厚度、高度和亮度也因此得到了有效增强,文本的气息和格局也有了相应改变。

  王雪瑛:小说以散点透视展现宝水的日常生活,并没有设置中心的矛盾与冲突,没有夺人眼目的“强情节”,而是将小矛盾与冲突散落在生活的流动中,你有没有担心过小说的可读性?

  乔叶:写这小说时,那种“强情节”的可读性不在我的考虑之内。我也没有担心过可读性。这就是一部慢小说,意味着这部小说的读者要对乡村发生的一切有兴趣,有耐心陪伴着村中的人们度过一年光阴。小说和读者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让我欣慰的是,目前读者缘还挺好。

  王雪瑛:村支书大英和她的上级杨镇长,乡建专家孟胡子等,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类人物往往很不好写,容易流于政策或理念的化身而缺少血肉。人物塑造也是《宝水》创作中的重大考验吧?

  乔叶:《宝水》里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的原型,不是一对一的原型,而是将很多原型人物集合到一个人身上。生活中的原型都非常复杂生动。如果要写到小说中,必须做深度的整合处理,小说中很多人的姓名都是承载含义的。比如孟胡子全名孟载,孟即是梦。大英姓刘,她是留驻乡村的坚决派。我和不少乡镇干部聊过,他们现在都由管理型思维向服务型思维转换,怎样和村干部打交道,和乡贤处关系,怎么进行乡村形象打造,应对舆论等等,这都是新的工作焦点和难点。他们把“与时俱进”落实在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中,既要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奏。我以采访时熟悉的乡镇干部为原型,塑造了杨镇长的形象。塑造人物当然很难,如果准备得够充分的话,人物的血肉自然也有条件丰满起来。

  王雪瑛:你曾经“潜伏”在村庄,没有“暴露”作家的身份。

  乔叶:我到村里去的时候,特别不想带样儿,不端着架势说话,因为我想知道人们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状态,真实的隐秘。我如游客般到各个村子里,走东家串西家地转悠,听人家扯闲话。如果端着架势问话,大家会警惕,动作、语言、诉说、态度都会变形。“潜伏”就是去身份化地自然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流,听他们诉说,观察他们忙忙碌碌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我熟视无睹了,他们的讲述和表现就真实而自然,这是我想要的。

  不能待在奖项的加油站里不出来

  王雪瑛:如果说小说真正的主角是“宝水”,那么充满了方言土语的人物对话不仅使人物塑造更为鲜活,也使“宝水”的形象生气盎然,地域“风俗”更加浓郁。你在小说中如何娴熟地运用方言?

  乔叶:当我写作这小说的时候,就决定着它有了自己的语言调性:语言的主体必须是来自于民间大地,落实到我这里,最具体可感的就是老家豫北方言,我从小浸泡在这语言里,已经成了最重要也最基础的话语方式。但使用方言也很复杂,要经过精心挑拣和改良才能进入到小说中。我的选取标准之一就是既有地方性又不至于造成阻隔,同时又符合村里人的身份习性,哪怕说工作的事,也会用贴近的生活物品来打比方。比如说请领导来多做点儿事,就说“既然请他来称盐了,咋就不能顺手再打点儿醋。”“咱先把事儿扎透。知道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听到这样的语言我暗暗激动,觉得捡到了宝。

  有作家认为《宝水》的语言三成书面语、七成方言土语,写活了人物、带动了故事。除了方言,我也融合其他语言:人物来自不同阶层,语言也是八面来风。我希望语言层次和样貌能尽量丰富。

  王雪瑛:乡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辈作家以深入生活的创作实践,为当代文学留下了重要文本与写作经验。哪些乡土作品让你印象深刻?给予你怎样的文学滋养?

  乔叶:河南前辈作家写乡土的佳作很多,比如李佩甫的《羊的门》《生命册》都特别好。我最早读他的中篇《黑蜻蜓》时,每次看都会哭。他对我的写作很关注,经常教育我“要再宽阔一些”。我将《宝水》寄给了他,忐忑地等待着他的评价,他看完后,我问:“宽阔了吗?”他笑道:“宽阔了。”听到这个肯定,我心里才踏实下来。

  王雪瑛:在全球化与融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让我们对世界了解得更多,信息被传递得更快,也让故事的陌生感和传奇性变得更稀缺。作为70后的代表性作家,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乔叶:如果单论故事,生活里的故事可能比小说里的故事更传奇、新鲜、热辣。现实世界里,生活就是故事的大海,小说只是故事小小的漩涡。以我浅见,生活里的故事和小说家的故事有太多本质的不同。小说的任务是贴着人心和人性去书写日常经验和基本情感。如果说新闻是河流上的波浪,小说就是河流下的河床,探测的是人性复杂幽深的成分。《包法利夫人》中的故事原型来源于旧时新闻,但福楼拜写的小说让无数人到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自己。我对小说的存在价值从不怀疑。生活在这个故事世界,把这世界上的故事细细甄别,经过作家的创作,让它们进入小说内部崭新成活,茁壮成长,再创造出一个独立世界,我觉得这是小说写作的乐趣,也是文学生活的活法。

  王雪瑛:从老家河南到新家北京,生活地域的不同,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宝水》荣获茅奖,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乔叶:“故乡是离开了才能拥有之地”,这句话刻在了我的记忆中。自从工作调动到了北京,在地理上距离故乡越来越远后,我更深地理解了这句话。有人开玩笑说,你现在是北京人啦。我说,不,在北京反而更显出了我是个河南人。

  当然,北京是全国的文化高地,有着最密集最优质的文学资源,我可以有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学习。如果我没来北京,《宝水》很可能不是这个质地。北京三年的生活和工作对我的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提升和成长。如果说《宝水》里面的情感基因是河南,那么《宝水》背后的精神气场就是北京。《宝水》获得茅奖后,我备受鼓励,备感温暖。奖项就像加油站,我不能待在加油站里不出来,写作是一条长路,最有意义的事还是在路上,继续努力写作。(乔叶 王雪瑛)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