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童年、故乡与一个“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童年、故乡与一个“我”

来源:北京晚报2023-11-04 10:59

  作者:王冰

  文学可以丰满人性,净化人的灵魂。对于林子来说,也是心灵栖息的家园,是她情感的安放之地。在其散文集《童年书》中,林子写出了一个“我”,里面所写的人、事、物,既是她本人所经历的,也是我们常常似曾相识的人、事、物,因此,文章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情感与思想,很容易就能唤起了我们的共鸣,让我们感到小时候的一种亲切与美好。

  《童年书》里的“我”,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具有自我化、内向化和脆弱化的倾向,也掩盖不住这一点。正因为这一点,林子才能一次次看到春天的到来,才能在《春天的畅想》写道:“春天的风,鼓起了小嘴,一下子吹满了北方的大地,它动员起了所有的花、草、树、木,甚至叫醒了地下熟睡的种子,瞬间,春天的信息一起爆炸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因为这一点,她时时怀念自己的父母亲人,想起“小时候,父亲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我是父亲的“尾巴”》),想到“小时候的夏季,村里的人们喜欢把饭桌搬到院子里吃晚饭”(《艾草飘香的往事》),想起“一边嚼着筷子粗的咸菜,一边和我们说着话”“讲河神抓小孩的故事”的奶奶等。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作者将自我内心深处的个体意识和一己悲欢都写了出来,由此这些文字也成了作者生命的真实写照,写出了作者身上的一种蓬勃的生命力量。

  对于朋友,林子抒发着自己悠长的思念和怀想,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体现出的关注、关切,不只是对着自己的亲人,也包括他人,不只是对着当今人的生活,也着眼于我们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这种具有关怀性质的情感,产生一种文学上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使得这部散文集的艺术性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经受过磨难,却依然保持着纯净之美的“我”,时时处处都在。林子用一种纤细的笔法,写出了自己内在的情感,编织出了一个动情的文学世界。

  面对生活,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首先要去体察体悟,感知和理解生活、生命的内涵,然后细腻地用文字加以呈现,这对任何一个作家,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思辨的乐趣。林子的散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她在其中写出了一个沉浸在时间之中的“我”,这集中体现在她那些抒写自然的散文里,比如在《乡情回荡情染白鹭湖》中,她写道:“一行鸭从远方游过来,搅动了褶皱了的湖面,水波荡动起来,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朝晖、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瞬间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还有《又到清明》《春天的畅想》《春满笔端》等,也是这样的作品,作者把思想与情感、逻辑与形象,纳入到一种自己的文学表达中,使得她的散文在思想、心理和情感方向上,都做出了独特的呈现与表达。

  林子的散文是感性和理性兼具的。感性是文学的起点,是文学的基本存在,理性是一个作家在触摸过感性后的展开和深入。一个写作者,只有兼具感性表达和理性展现,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杨万里说,“我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光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答建康府徐达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林子在自己的写作中,用感性,获取了个人的自由表达;用理性,让写作获得了一种思考的抵达,由此展现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文学追求。

  故乡是人童年的摇篮,亲情的发源地,离开故乡,然后精神回到故乡,这是很多作家的写作之路,林子的写作也是如此。从林子的散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从民歌、故乡出发,走到现在的“我”。这类文章在林子的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些是从其他叙事中带入的,有些是直接抒写故乡之情的。林子经由文学的感性触摸,深入到了自己的故乡,并且在其中表达着自己的道德价值、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借此去思考自我,体验人生,然后回归到更为现实的“真我”、“本我”上来。

  比如她在《冷雨敲窗》中写道,“黄土高原,一到这个季节,风就会调和出各种颜色,在山梁沟壑间刷上了一层淡美的色道儿,”真是“乡情浓于水,歌情动于心”。从中可以看出,是家或者说家园给了作者归依之所,是故乡的意象成为了她写作的审美选择,不论这种记忆曾经是一种痛苦体验,还是一种美好甜蜜,林子在生活中,在写作中,都不曾离开过她的故乡。

  从《童年书》看得出,在写作中,林子打开了她的文学之思,故乡之思、自然之思、亲情之思。对于林子来说,写作似乎是她一种永恒的诱惑,是她的一种精神依靠,是她自我观照的心灵家园,也是她继续获得成长的动力来源。(王冰)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